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房和租房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均衡程度及政府行为是影响流动劳动力住房福利的主要因素.文章在考查在京流动劳动力的住房需求和供给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流动劳动力主要通过租房解决住房问题;供需结构在低水平上实现了基本匹配;住房面积偏小、居住质量较差;房租、交通等成为影响住房选择最重要的因素;租房者与承租的住房信息渠道比较原始;政府在流动劳动力住房供给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应增加针对流动劳动力的廉租房供给,进一步规范流动劳动力房屋租赁市场,建立流动劳动力住房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的变更、产业结构的变更以及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断流动到最合适的就业岗位上,以达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动态的最优配置。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合理有序的劳动力流动将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3.
陆慧  李东 《企业经济》2008,(1):93-96
本文以江苏省苏北地区劳动力流动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建立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得出结论:当苏北地区环境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正时,即对劳动力的流入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自然环境的吸引力大于社会环境的吸引力;当苏北地区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负时,即经济因素的作用会导致苏北地区劳动力的流出,而且个人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失的影响大于社会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失的影响;当苏北地区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对该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共同作用结果为负时,其结果表现为该地区劳动力的净流失。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入手,对劳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测度了2000-2012年长三角两省一市间制造业的同构水平。结果表明,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利用人均净收入差距间接测算了同时期长三角劳动力的流动强度。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强度呈逐年增大的发展态势。本文基于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劳动力流动强度与制造业同构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三角劳动力流动强度的增大,省际制造业的同构水平呈下降趋势,这样的结论对于进一步明确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依据莱芜市农村劳动力流动资料,应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务工的概率越大;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亚男 《价值工程》2011,30(2):11-12
本文通过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总体来看,劳动力流动并未对城市失业产生显著的影响,政策制定者不必担心因为流动劳动力的不断增加而导致城市失业的恶化。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劳动力流动与资本流动、信息扩散、产品输出一样都是全球化的内容。外资投资区位的非均衡性、各地区市场规模与自然资源禀赋的迥异共同决定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决定了产业在空间上发生集聚的动态演变过程。由于一国之内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相对容易,这种产业集聚也就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本文试图从东部制造业集聚的角度,分析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巨大的背景下,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阐述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快速成长为居于世界前列的制造业大国、国际贸易大国和经济总量大国。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中国人民勇于创新制度,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道路。回首这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伟大进程,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制度创新和对人的尊重。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国家各部委颁发的主要文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权威报告、理论界和学术界在劳动力流动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制度和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发展趋势,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努力还原并展现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经济圈生产要素流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国 《价值工程》2006,25(5):11-13
分析了京津冀经济圈中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技术要素的流动现状和特征,并提出了优化生产要素流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标:在劳动力流动程度的不同阶段研究税率结构变化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构建了征税方式转变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两地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理论模拟,采用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随着劳动力流动程度的提高,在保持宏观税负不变下由增值税转为消费税的税率结构变化可以提升效率水平和改善公平状况。其中征税方式转变对于效率的正影响越来越大,对于公平的影响也由负转正,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研究创新:结合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进行消费税和增值税的税收扭曲效应差异机制的比较研究。研究价值:统筹协调税制结构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与税率结构优化,实现福利增进的双重红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社会进步的发展,城市发达地区常常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不良社会状况,究其原因表明我们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没有很好的渠道,不能有序的发展起来。现如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仅靠自发性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其中必须要严格--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提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问题”我表示对此很有想法。参考资料和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的组织化形式没有形成,农村的劳动力流动大多都是自发的形式。这种现状严重妨碍我国经济的进步。此现象对人们的挑战就是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建设势,创建供求方与供应方之间渠道畅通的良好环境。本文以志丹县候河组为例,分析其组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流动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劳动力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劳动力流动这个概念外延界定的不同、分类的角度和依据的不同,因而存在多种分类方法。其中设置的二级指标有劳动力流动总况、劳动力流动结构、职业介绍评价。劳动力流动总况中包括的三级指标有就业流人率、就业流出率、重新融入率。劳动力流动结构中包括的三级指标有产业间流动、城乡流动、行业流动、区域流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代际流动进行研究,分析教育与代际流动的关系,试图找到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流向优势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实现社会的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16.
苏金玲 《价值工程》2011,30(21):74-75
文章使用省际人均GDP和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回归模型,揭示出劳动力流动会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因此,排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限制措施,尤其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以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为主体的跨省区、向非农产业的流动,成为陕西地区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目前,这种流动模式对陕西发展的制约正逐步显现。国家在区域经济布局合理化上要发挥更大作用,政策关注的重点应当从当前确立与完善劳动力市场转向通过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来促使中国经济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18.
国际化的日渐深入不只表现在金融和贸易方面,它给人群的越境移动也带来了很大影响。文章以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日本人(日系人),以及驻日外国人为切入点,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立体地观察一下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日本劳动力流动问题。由于日本国内劳动力市场的诸多问题,在经济和劳动力方面,日本和亚太各国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日本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国际化带来的人员流动问题,并将以怎样的方式促进国外劳动力在日本发挥效力,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田辉 《企业经济》2012,(2):110-113
目前,针对于企业员工的流动行为争议比较多,主要的观点是认为企业员工的流动会给雇主造成损失,违反了契约合意,所以应该加以限制。本文的分析表明,流动行为是企业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理性选择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权衡过程。企业员工的流动行为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增强人职匹配质量,是一种互惠行为。所以,促进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的企业员工流动,对于整个社会及企业员工本身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与劳动力就业是否相匹配,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就业增加的关键.通过理论构建与经验分析,发现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就业匹配是由宏微观因素共同塑造的.区域资源禀赋程度以及与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从宏观上塑造了劳动力的流动,而代际的流动差异和回流的家庭动因则从微观主体上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中西部具备产业转移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