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利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LA),测算1993~2007年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以1993年为基年,对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其中2007年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三倍。(2)研究期间,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居民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是拉动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是抑制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中2003~2007年碳排放强度起到正效应;居民消费结构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控制中国石油消费总量过快增长,推动石油消费尽早达峰,对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LMDI方法对石油消费总量进行因素分解和定量分析,并对人均GDP、人口、城镇化率、产业结构等自变量合理假定,构建BP模型分情景预测中国石油消费峰值和峰值时间.结果 表明:(1)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是推动中国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石油结构对石油消费增长的贡献较小;石油强度是抑制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产业结构因素的抑制效果不明显.(2)BP模型分情景的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2037年达到峰值,峰值量为11.42亿吨;强化情景下,2037年达到峰值,峰值量为7.71亿吨;温控情景下,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量为6.37亿吨.建议使用行政手段协调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交通运输领域推进技术和模式创新、石化化工领域采取需求减量、高效替代以及原料多元化等措施,控制石油消费总量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消费端碳排放量已经占到碳排放总量53%,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但我国公众降碳减排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BP世界能源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8.94亿吨,全国人均碳排放量为7吨(全球人均碳排放水平约为4.35吨)。为实现“双碳”目标,在加强道德约束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法治力量,通过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引导公众降碳减排。  相似文献   

4.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的消耗日益增长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基于此,应用STIRPAT模型对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拟合,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动态模拟2030年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引起居民家庭能源消费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次之;居民消费占比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主要呈负向效应。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2030年居民家庭消费碳排放的最大概率值为64.27亿吨。  相似文献   

5.
当前,居民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生活部门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能耗部门,随着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文章对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ARIMA模型对2016—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碳排放增速和占比于2005年超过农村;城市煤品碳排放波动下降,油品碳排放比2005年增速加快,到2015年与煤炭碳排放相差0.073 5亿吨。农村居民煤品碳排放仍然较高,油品和气品碳排放增幅远低于城市;到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达到7.87亿吨,年均增长率7.13%;煤品碳排放持续下降,但减速较缓,油品碳排放自2016年起超过煤炭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共识,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确提出碳中和的目标,采用碳关税、碳排放权交易等措施控制碳排放总量,引导投资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责任,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还是碳排放大国。据国际能源组织(IEA)统计,2021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363亿吨,我国排放总量为119亿吨,占比33%。  相似文献   

7.
2003年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约1090美元.我国下一个发展目标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即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根据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个重要战略新起点,因为人均GDP一旦突破1000美元大关,国民将加快走向富裕的速度,居民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转型.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未来20年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我们有必要对世界主要国家及国内部分先进的城市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这对于我国今后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看,我国的长远人口总量应该保持在6亿以下,而中长期总人口目标应设定为“十一五”时期末人口总量控制在13.4亿人以内;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亿人左右;2030年人口总量峰值为14.2亿人左右。在峰值以后,还要继续努力,到21世纪70年代以后使我国人口下降到6亿左右。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分区域碳排放LEAP模型,核算了现状排放量,并对2015—2030年碳排放变化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为41.61亿吨CO_2,空间上东部区域排放占比最高,贡献源上以终端能耗碳排放为主。2030年左右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基准情景峰值约为57亿吨CO_2,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累计下降46.83%,中部区域将成为碳排放最高板块。(2)终端能耗部门中工业、第三产业,能源加工转换部门中火力发电,涉工业过程排放的水泥和钢铁产业是碳减排的关键部门。(3)随着发电结构的变化,能源加工转换碳排放有可能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工业过程碳排放控制将逐渐成为碳减排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一)消费规模。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总量显著提高,由1978年的1759.1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64 945.2亿元,增长将近94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剔除价格的影响(以1978年为基期)之后,2011年城镇实际人均消费支出较1978年相比增长5.8倍,2011年农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较1978年相比增长5.3倍。1尽管我国居民消费不管从总量上还是在人均水平上都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截至2011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49美元,略高于印度509美元,远远低于美国27 175美元、日本22 907美元、瑞士22 955美元等。2(二)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反映的是人们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结构,可以用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消费支出用途的不同,我们把消费支出分为食品支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为研究背景,基于STIRPAT模型和Leslie模型综合考察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可能对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目标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外,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均碳排放也具有显著影响。在论文设置的四种生育率情景下,人口总量峰值分别出现在2025年、2027年、2031年和2027年。若生育政策调整能够有效提高社会总和生育率,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使碳排放总量峰值推后出现。因此,中国逐步放宽的人口生育政策可能会给实现碳达峰目标带来一定压力。  相似文献   

12.
刘传江  黄桂然  章铭 《技术经济》2013,32(1):101-105,128
估算了1995—2009年期间我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乡消费结构的角度,对碳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系数,分析其具体影响,并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各省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情况看,各省的碳排放均来自第二产业和燃煤;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变化对碳排放量变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1981-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人口数和GDP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经济发展、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这一时期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发现:经济发展拉动了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能源强度的降低抑制了人均能源碳排放的增长,能源结构的变化在研究期内先对人均能源碳排放起促进作用,然后起抑制作用,其拐点出现在1997年,但研究期内贡献不显著.近年来,能源结构的贡献却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计算了1978年~2009年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研究发现,1978年以来,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数量一直在增加。碳排放强度虽然逐渐下降,但人均碳足迹却不断上升,其中,煤炭消耗的碳排放量是总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人均碳足迹与人均GDP的关系并不符合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是呈现出三次曲线关系,而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呈则现出反比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我国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量,并应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分析了城镇化、城乡消费比例、消费结构等因素对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城镇化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增加我国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是导致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主要部门;(2)城乡消费比例和排放强度对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人均消费的提高对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增长贡献最大。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减少我国居民消费间接CO2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Ascertain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ese citi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policy-maker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several determinants on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in Chinese cities. Non-normally distributed and heterogeneous features of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in Chinese cities are considerably importa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GDP per capita has an increasingly positive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due to the growth in household consumption. Urbanization has a slightly decreasing positive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with a quantile increase resulting from continuous highway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has a decreasing positive effect with carbon emission per capita quantile increases because of increas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lower costs related to carbon reductions. The population has a decreasing negative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because of people’s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safety. The distributions of emissions per capita conditional on the 10th and 90th quantiles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also vary considerably. Specific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provid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张颖  张鹏 《经济问题》2012,(4):57-60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与向量自回归方法构建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对比性实证分析模型,并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探索影响系数大小和时期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一方面,我国碳排放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GDP、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其次是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得出我国碳排放量对人均GDP、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的冲击反应比较敏感,而对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随时期变化的响应则比较稳定,各变量影响系数在短期和长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运用环境投入产出法,分析上海2005-2008年不同收入人口生活完全能耗的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口,消费水平越高,生活更为高能耗,从而人均生活完全能耗越高。对私家车的购买和使用是导致高收入人口人均生活能耗与社会主体脱节的重要原因。对于非高收入阶层,随着收入增长,其生活能耗上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应警惕其效仿高收入者的生活方式,加大我国节能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了1978-2009年之间的碳排放量和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等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人口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机理和动态机制。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碳排量存在正的效应;而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长期来看对碳排量存在负的效应。提出了几项政策建议,期望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Urban trees can store carbon through the growth process and reduce fossil fuel use by lowering cooling and he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ranspiration, shading, and the blocking of wind. However, the planting and maintenance of urban trees come at a cost. We estimate the discounted cost of net carbon reductions associated with planting and caring for street trees in New York City (NYC) over 50- and 100-year horizons. Depending on the species planted, the cost of reducing carbon, averaged across planting locations, ranges from $3133 to $8888 per tonne carbon (tC), which is higher than current cost estimates of forest-based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London plane tree is the most cost-effective species because of its long life span and large canopy, and the marginal cost of carbon reduction for the species ranges from $1553 to $7396/tC across planting locations. The boroughs of Staten Island and Queens have planting locations with the lowest average costs of carbon reduction ($2657/tC and $2755/tC, respectively), resulting from greater reductions in energy consumption in nearby buildings, which have fewer stories and more residential use than buildings in the other boroug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