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大规模跨省区的人口流动.尽管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很多,但当前引起我国区域间人口流动的主因素乃是经济因素,经济利益是激发人口流动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地区间、城乡间差距拉大,使得人口迅速以较大规模由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因此,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城镇化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测度、分析我国及各省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基于城镇化率和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比较探讨我国及各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结果发现:一是我国正经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人口由中部向东部流动比由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更为明显。二是人口流动使得流入省和流出省的城镇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在人口流出大省和流入大省表现尤为突出。三是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增长,各地普遍存在着城镇化率高于其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状况,且有持续增长趋势,即各地存在许多没有非农户籍的人口,这部分人无法享受城镇化福利和待遇,这与城镇化的实质相悖,我国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人口是构成市场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多少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市场的大小.研究人口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是市场营销工作者了解市场、认识市场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环境变化的显著现象.人口流动为企业营销活动带来了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4.
一、人口曲线流动与迁移是外来人口普遍现象2008年底,长三角两省一市户籍人口大约1.3亿,各城市外来人口合计3千多万。这些流动着的外来人口中来自长三角内部的占到总量的40%以上(其中20%左右属于省内流动)。这些三千万外来人口除了企业家、跨地就读学生、白领外,很大一部分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非常关心的农民工,他们在长三角各地外来人口中的比重占到四分之三左右。与企业家主动选择的流动相比,农民工很多时候是盲目流动和被动流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1985-2004年人口流动与旅游收入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并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人口流动与旅游收入的动态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旅游收入与人口流动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流动的增加是旅游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6.
人口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不仅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制约国防建设的关键因素.人口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等自然状况和人口的教育、分布及流动迁移等社会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国防人力资源的供给状况,决定着国防劳动者的素质高低,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国防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在不同区域、产业之间的流动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80%的人口在农村生活和就业,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瓶颈。因此,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流动问题的重要性,并在对我国人口流动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口流动战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流动的形式与途径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是落后的国民经济的一大基本特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效 率的迅速提高,一方面农业中出现 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城 市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对劳动力呈 现出越来越多的需求。与此同时, 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国内市场一 体化程度,使得劳动力在不同产 业、个同区域间的流动与配置成为 可能和趋势。因此,人口流动的形 式与途径基本上可以归纳以下几 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要素流动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志东 《经济师》2004,(5):28-29
人才市场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大量中介组织的不断涌现 ,这为我国当前劳动力要素流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并且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从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熟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 ;在我国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存在着自身的特点 ;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不是越快越好 ,而是应当与现有的社会生产的整体条件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长期看,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参与率将下降;短期看,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依然存在,不利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是实现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金流动日益频繁,交易模式逐渐变得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公司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改进和完善,公允价值一词便被由此提出,它成为现代社会财务会计制度中最为合理规范的计量标准.本文将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描述,并且探讨其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口流动可以划分为主体性人口流动和边缘性人口流动,边缘性人口流动是对主体性流动的补充和完善,其产生的原因是大流动环境的影响,农闲、农忙时间农村劳动力的缺乏。边缘性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年龄在45~64岁的中老年人口。农村人口边缘性流动的主要功能: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解放和开发;大流动后区域性劳动力的一种平衡;与外部大流动环境的一种适应和对接;改变农村中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人口流动制度的探究李永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的一大棘手问题,它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务委员罗干在全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现阶段的流动人口问题,已不仅是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是直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我国省际流动人口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人口的跨省流动对不同地区人口负担的影响,发现规模庞大、地域集中和"年轻化"的省际流动人口延缓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负担,而经济发达地区却反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输出了人口负担的压力。为了弥补省际人口流动对我国不同区域间财政负担的影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并为我国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设计了基于人口负担的财政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口流动不可否认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盐由之路,是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农村的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流动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应保持农村人口的适度流动,并采取必要的改革与相关措施,消除消极影响,最终使农村人口流动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口增长迅速,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双重任务.只能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人口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民工湖“,对传统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在产生并将持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农村基层主政治建设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人口流动规模、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河南人口流动现状的梳理和对未来演化趋势的预测,发现河南人口流动存在着由外围向核心聚集、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其中人口向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流动趋势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判定河南城镇规模结构朝着中心城市比重日趋增大的方向演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化。未来河南新型城镇化应重点放在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并着重培育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人口流动呈日趋活跃态势。区域经济的竞相发展,使人口流动的区域和模式不断发生变化。总体来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化迁移流动趋势越来越强;第二,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集中的人口又主要选择迁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人口流动与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吉元  胡必亮 《经济纵横》1995,(12):23-25,36
农村人口流动与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陈吉元,胡必亮(续上期)二、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它从多方面影响着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它直接是一个劳动力使用问题。由于中国农村目前...  相似文献   

20.
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以经济学中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切入点,探讨了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指出了该模型存在的一些缺陷,并且从经济结构调整、人力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和政府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