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何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民工权益屡受侵害,欠薪、遭受歧视、没有人身安全保障……有资料显示,2001年最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有关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新闻报道多达1万多条,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设置了重重障碍。城乡居民这一身份差异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合理配置。3.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低下,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在乡村劳动力为城镇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大大挤压了城镇人口的就业空间。为消除乡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人口就业的影响,必须努力为乡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乡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主要从乡村消化和外部转移两个方面进行。乡村消化可以通过鼓励创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来实现;向外转移可以通过从向城镇、省外、国外转移等多渠道实现。  相似文献   

3.
面对城市趋于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进一步辨析开发我国民工人力资源的深刻意义。改变农民土里刨食的困境,充分发挥低工资水平形成的比较优势,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发展我国经济,从根本上扩大需求,扩大就业的途径。开发我国民工人力资源,需要克服依赖行政命令或放任自流的偏颇,悉心培育市场中介组织,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源损耗的问题;需要从体制改革制度建设入手,真正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清除制度壁垒。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言雅 《经济师》2004,(11):40-41
文章深入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及素质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还是以农业为主 ,从事非农业也主要以兼业经营为主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进而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据此文章从较新的角度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建议 :在农业内部 ,粮食种植业向畜牧业发展 ;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及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发展大中城市及城市中小企业 ,增加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 ;提高农民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9年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建立多项Logit就业选择模型,识别劳动力迁移对返乡农民工非农就业的影响,并利用2008年9月之后返乡农民工样本考察劳动力迁移的潜在内生性及可能导致的估计偏误.本文发现:由于内生性的存在,导致劳动力迁移效应被高估约8.5个百分点.相比从未迁移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迁移促使农民工返乡后更多地受雇于非农工作,而对自主创业的影响不大.在中国转型经济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后提高了非农产业技能,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返乡农民工具有更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将在中国独特的城市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非农就业与空间流动为核心特征,且具有强地域性特征。基于此,聚焦于县域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非均衡现象,以山东省高唐县为例,从转移规模、转移流向、镇际差异和个体流动四个方面展开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征研究。在从“结构—家庭”综合视角剖析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城乡融合背景下提升乡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就业质量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本文重点研究了流动问题。流动是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机制。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流 存在的农业人才流失问题,进入城市就业的和矛盾问题,只能通过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转移规模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发展中国家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文章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北京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北京市农村大概需要转移3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但目前北京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地区,如何用好管好外来民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因素,达到既有利干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又能增加民工个人收入的最佳效果,这是当前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外来民工流入人数占漳州市各村  相似文献   

10.
王兰香 《经济论坛》2002,(22):59-60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机构改革、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政府既要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又要承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解决不好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占全国劳动力总量71.2%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会成为我国今后需要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及其在国内大范围的无序流动,正引发出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农业人口依然过剩的情况下,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从农民工的角度来考虑,应比较他们进城务工与在家务农的差量收益和差量成本。在农民工边际成本逐年递增而边际收益不变甚至递减,在家务农的边际成本几乎不变而边际收益却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回流不言而喻。吸引和留住农民工,政府和企业应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本文通过梳理关于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对城乡就业增长和结构变化进行了描述,批评了传统的关于"就业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成不变"等判断。本文提供了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指标,准确地反映了伴随着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提高、就业总量增长和结构多元化、以及城镇就业压力的缓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的事实。此外,本文还通过对人口转变过程的阐释,预测了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趋势,做出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的判断,并揭示了这个转折点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苏南农民工社会保障虽略好于江苏全省情况,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苏南民工就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大部分农民工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参加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生育和综合保险的人数比例低。苏南农民工主要就业于私营、个体和股份制企业,就业于集体、国有企业的也有一定的比例。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长,而月收入仅相当于本地居民平均收入的60-80%。其原因,除了劳动力过剩、城乡两元体系和关系网络外,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工会组织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民工潮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仲小敏 《经济地理》1999,19(6):84-87
本文在分析民工潮现象表征和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相撞击是形成民工潮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从正负两方面效应阐述了民工潮对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正面影响;最后提出民工潮的疏导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5.
辽宁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城镇、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缩小工业与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辽宁的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在辽宁省内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者的实地调研情况,提出辽宁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在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prediction of Todaro's model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 that an 'increase in urban employment increases urban unemployed.' It is shown that if the urban demand for labor is isoelastic or inelastic, creation of urban jobs causes urban unemployment to decline and urban-to-rural migration to take place. Moveover, urban job creation always reduces the rate of urban unemployment. The paper then remodels the urban job search process and derives the result that equilibrium urban unemployment would not vanish even if the urban-rural wage gap were eliminated." The geographical focus i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涌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一现象一度被称为"民工潮"。然而近年来,以民工为代表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开始出现短缺的迹象,"民工荒"现象从沿海发达地区开始蔓延,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本文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对"民工潮"向"民工荒"转换的现象进行剖析,认为人口出生率骤降,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衡,造成了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产业之间,地区之间流动劳动力总量的减少,是导致"民工荒"产生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参考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以人为本的解决我国从人口过剩发展到人手不足的具体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雯 《时代经贸》2007,5(11X):31-32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合称为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本文认为应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按照这个思路,将沉积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成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的长期结构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农业剩余劳动数量急剧下降超过90%,农村公开失业数量上升70%,成为剩余劳动的主要形式。在农村剩余劳动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所占比例分别达到723%,4811%和5699%,这些变化可以解释剩余劳动与工资上涨、民工短缺并存的“悖论”,剩余劳动的结构性变化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式: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镇,出现了数以亿计的实现了就业转移、却难以实现居住转移的农民工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迁移模式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模式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管理的规范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制约了企业长远发展乃至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这种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策将具有分类性和渐进性特点。中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现实选择;加快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步伐,以缓解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同时在城市公共服务、土地流转等方面完善制度建设,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迁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