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多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孩死亡水平偏高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失踪女孩"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重视,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进行治理,特别是在2003年启动了国家"关爱女孩行动"的试点工作,预计在2006年在全国推广,进行高出生性别比的综合治理工作."关爱女孩"等综合治理高出生性别比的专项行动,是否能够真正有效?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未来到底会呈现何种趋势?在本文中,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实践结果,结合国际治理高出生性别比的经验,试图回答"关爱女孩行动"和治理高出生性别比关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我们对国家未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生育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近,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十二部委对第三阶段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规定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生育文明"的任务.生育文明已成为人口计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试结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个县--宁波象山县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创导先进生育文化,加强渔区生育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农村物质文化和乡村文明的重要阵地,是推进农村先进生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落实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新型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对引导群众生育意愿,转变群众生育观念,规范群众生育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4年,吉林省全面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五关爱”活动(关爱计划生育家庭,强化政策导向,稳定低生育水平;关爱新生儿,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爱女孩,倡导男女平等,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关爱育龄群众,增进生殖健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关爱计划生育困难人群,实施扶助创业,推进脱贫致富)。这是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人口安全能力的有效途径。一、“五关爱”活动涵盖了人口安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所谓人口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赣州市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利益导向为抓手、以优质服务为载体、以打击"两非"为重点,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有效扼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趋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6.
范燕 《江南论坛》2009,(3):50-51
人口文化和新型生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生育文明、促进人口发展、推动计划生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进入“十一五”以来,宜兴市围绕“关爱、幸福、和谐”人口文化建设主题,强化推动机制,挖掘人文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传播人口文化,进一步深化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明生育理念,进一步推动了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已有的数据、研究成果及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干预实践,对有关改善中国女孩生存的研究和实践进行回顾式的评述和展望。中国一直存在对女性的歧视,近年来中国持续升高的出生性别比和偏高的女孩死亡水平,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和女孩生存风险恶化。对女孩的歧视包括出生前和出生后的歧视。描述了中国高出生性别比和偏高女孩死亡水平的水平、趋势和区域差异,分析了女孩生存环境恶化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及其引发的人口和社会后果。通过比较国际社会的经验和中国政府及社会的认识与行动,讨论了改善中国女孩生存的前景及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过往二十余年伴随总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且居高不下,女性婴幼儿死亡率亦呈相对偏高之势,致使女性人口缺失和“失踪女童”事件浮出地表,不时成为境内外人口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政府的“关爱女孩行动”之类的干预举措。  相似文献   

9.
倡导和实现社会性别平等,是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要发展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多部国家基本法律及法规对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受重男轻女等旧的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歧视女孩、忽视女孩健康成长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还长期存在,有的地方甚至还比较严重.学术界和相关部门公认,性别歧视、重男轻女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普遍升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韩城市人口计生局不断完善人口和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积极推进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力度,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陕西省惟一的省级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11.
结合文献梳理,提出了人口性别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检验。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中既存在女性的漏报瞒报,也存在男性的漏报瞒报;1949年以来中国总体人口性别比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系不对应;婚姻挤压由于存在连续性,靠扩大婚龄差无法缓解;男孩偏好是个文化观念问题,更是个社会结构与制度问题;当前独生子女政策正面临考验;人口调查与数据分析中还存在值得认真面对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9年8月9-14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人事司联合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等单位专家,分别到江苏省南通市、苏州市、扬州市、泰州市和安徽省合肥市、铜陵市、黄山市等地,就两省开展“生育关怀行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福建省计划生育协会顺应人口工作新形势,坚持群众性宣传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日常关怀与养老保障相统筹、科学育儿与营养改善两手抓、扶困助学与身心发展两促进,主动融入健康福建建设大局。进一步发挥计生协会组织作用、助力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要重点聚焦3个方面:一是维护老年权益,关爱老年健康,强化老年保障;二是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婚育新风建设者、优生优育推动者;三是优化组织职能、激发基层活力、加强教育培训,推动“一老一小”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建设成果丰硕。科技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行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情况,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强烈的男孩偏好,导致严重的女孩生存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生性别比偏高和女孩死亡水平相对偏高,使得女孩相对缺失.据估计,20世纪中国女性(主要是女孩)缺失数量在3500-4000万左右,约占全世界的40%.  相似文献   

16.
《经济视角》2005,(4):39-39
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人口计生委实施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项目以来,吉林省先后有57个县(市、区)配备了58台服务车。同时,经吉林省人民政府同意,吉林省发改委和省人口计生委共同组织了以流动服务车为载体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万里行活动”。这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普遍得到群众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在《社会发展工作》2005年第一期中特别介绍了吉林省的做法,我们再一次刊发,以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核心提示自200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天山南北院士行"主题科技活动为载体,先后组织近500名院士专家来疆开展决策咨询工作,提出咨询建议90余条,为国家和自治区研究制定新疆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实现人入口生态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已使我国人口生态问题日益显现.文章分析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根源,从生育文化、法律法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奖励帮扶、人口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达到116.86。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升高是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全国2869个县级单位的五普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就全国来看,妇女社会地位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切实提高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使出生性别比恢复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各省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数据,定量检验了经济、教育、医疗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人口出生性别比在地理上存在集聚现象,空间地理因素对其影响显著;教育和医疗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们会通过空间地理因素、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间接影响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最显著。经济及医疗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低,教育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高,计划生育政策越宽松出生性别比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