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分析认为,城镇2000-2004年的贫困人口分别为:2295万人、2883万人、3766万人、3912万人、4071万人,城镇贫困人口有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基数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赶不上基本消费需求额的增长等原因造成的.除最低收入组构成贫困人口的主体外,低收入组居民有\"渗透\"进入贫困人口的趋势.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解决城镇相对贫困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注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城镇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城镇贫困问题开始表现得日益严峻。通过对现阶段河南省城镇贫困群体的收入、生活消费、健康、子女教育与自身接受培训、社会活动、住房购房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城镇贫困群体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1,(40):2-11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而反贫困始终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主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反贫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中国贫困问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镇贫困化日益严重。 同农村贫困不同的是,城市贫困人口集中,贫富差距对比明显,群体被剥夺感强烈,因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更为多种复杂,稍有不慎,就会矛盾激化,进而影响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行城镇贫困和反贫困研究,实施有效的社会救助举措和城镇反贫困战略,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4.
当前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理念已从宏观干预转向微观干预、从“反贫困”转向“预防贫困”,但我国目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仍然仅注重“反贫困”,城市反贫困政策并没有考虑微观个体决策。因此,必须从预防贫困、关注贫困个体的特殊需求出发,重构我国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转型发展的推动下,山西省城镇就业规模逐步扩大,就业结构趋于优化,但城镇就业人员增长缓慢,所占比重偏低,非公有经济就业规模偏小,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就业面比较小。"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要以转型发展为基本动力,通过改善投资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进一步扩大城镇就业规模,解决好涉及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镇密集区的界定—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城镇密集区是城镇和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1957年法国城市地理学家简.戈特曼提出“城市带”的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学者被吸引到这一领域。目前中国也正掀起一股研究城镇密集区的热潮。因此,有必要对城镇密集区的概念,特征诼界定等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有助于研究的深化。本文就此作一初步尝度。 相似文献
7.
依据消费价格指数(CPI)调整贫困标准是精准贫困识别的关键环节.然而,贫困人口独特的消费结构与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涨,两者影响叠加使CPI未能准确体现贫困人口实际承受的通货膨胀水平.为此,本文采用2010年-2011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测算出城市贫困人口的实际消费价格指数(CPIP),并以此调整贫困标准进行贫困度量来体现通货膨胀作为风险冲击的实际影响.研究表明:一是CPIP比CPI高将近1个百分点;二是根据CPIP调整的贫困标准比根据CPI调整的贫困标准高将近100元/人·年;三是通货膨胀使城市贫困发生率增加0.4个百分点、加速了贫困严重进程.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开发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密切,本文以山西省为例研究区域旅游开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旅游开发与城镇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应确定旅游中心城镇的等级,按相应的等级进行旅游职能的建设和完善;同时可按照中心城市确定旅游分区,发挥中心城市的组织和扩散功能;还应以城镇为中心组织旅游线路,建设旅游通道;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区域旅游开发与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应采取的一些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中国的贫困形势之一是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共存,因此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之贫困原因、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系统比较,并对当前我国反贫困政策提出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具有区域性、宏观性、总体性的特点;县域经济己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基层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卫辉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状况,分析出卫辉市市域城镇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推进市域城镇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主要有农村贫困群体老弱病残身体、家庭状况和能力等自身原因,此外还有劳动寻求不足和再就业机会缺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性贫困、社会资本缺乏、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等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张庆红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14,(3):5-12
益贫式增长是对穷人有利的经济增长,它关注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被认为是有效减贫的最佳经济增长模式。益贫式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减贫的最大动力,但是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高速的经济增长必须配合更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实现贫困快速下降。实现益贫式增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经济增长直接提高穷人收入;另一种是通过政府公共再分配使贫困人口从经济增长中间接获益。本文通过对益贫式增长的含义及其实现路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CHNS调查数据,对城乡居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及动态趋势进行了研究。静态分析表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机会要明显大于城市,且城乡差距明显;个体行业差异显著影响个体贫困发生机会,但父辈行业差异对子代贫困发生机会的代际影响不明显,健康、教育降低子代贫困作用巨大,同等条件下女性贫困发生机会要高于男性,贫困发生机会与年龄呈\"U\"关系。动态分析表明:虽然中国整体面的贫困水平逐年下降,但贫困代际传递机会基本呈上升趋势;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机会大于城市;城乡子代贫困机会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拉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探讨中国城市贫困的标准和内涵,分析了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组成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一步描述了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异,并且按照城市贫困发生率划分为基本脱贫区、低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高度贫困区和剧烈贫困区五个区域,再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特征、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五个方面解析成因。最后得出四个结论:一是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城市贫困发生率较高的为中部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二是失业人口是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三是城市贫困人口的结构性特征突出,该群体成为社会变迁中的被淘汰者;四是农民工成为新的城市贫困群体,城市越大农民工规模也越大。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成本个人分担比例的增加,高校贫困生群体日益壮大。解决、落实好对贫困生的资助和扶持,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教育机会公平,更能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弱势群体的关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但仍无法满足贫困生群体的需要。完善现行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必须要从理论角度深度剖析,以理论为指导,在明确国家主体地位和应尽义务的基础上,建立起目标明确、对象合理的高效率贫困生资助体系,同时不断优化内外部环境,保证贫困生资助政策健康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对我国城镇就业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出口鼓励就业、消费品进口阻碍就业而资本品进口鼓励就业以及贸易将提高出口部门的就业比重而减少进口部门的就业比重. 相似文献
17.
Oihana Aristondo Conchita D'Ambrosio Casilda Lasso de la Vega 《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2023,75(4):1048-1063
When measuring povert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overty line used to identify the poor is usually relative and set as a percentage of the median (or of the mean) of the total income. In consequence, when poverty is analyzed over a period of time, changes in the poverty level depend on the impact of evolving standards. To eliminate this effect, sometimes, an anchored poverty line is used. Furthermore, changes in the mean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in the inequality among the poor may also affect the poverty levels. This note proposes a decomposition of the changes in poverty as the sum of four terms. The first two reflect the impact in poverty of changes in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other two measure the effect of the distributional growth and redistribution. This decomposition will help policymake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ore specific antipoverty agenda. An application with data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Survey on Income and Living Conditions shows the potential of the decomposition proposed. 相似文献
18.
Carolyn Shaw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3,47(2):423-434
Our previous research argued that interest payments on consumer debt should be subtracted from household income to measure poverty. We estimated 4 million additional poor Americans in 2007, calling them "debt poor."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debt poor are somewhat like the poor (they are unlikely to own a home or have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somewhat like middle-class households (race), and in-between in other ways (education levels). Debt poor households were likely middle class once, having access to considerable consumer credit; but following a loss of income, their large debt burden put their living standard below their poverty threshold.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大中城市贫困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市贫困现象迅速突显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利用课题组2005年8月对该市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其城市贫困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