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是了解中国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评价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的可得性与可及性,为改善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可及性提供政策支持。利用分层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相结合的四阶段混合的抽样方法,用结构化问卷对15-24岁未婚青少年的三类子总体进行匿名一对一面访式调查。青少年整体缺乏全面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22.4%的青少年具有性经历。首次和最近一次性行为中,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比例分别为51.2%和21.4%。在有性经历的女性青少年中,怀孕率为21.3%,多次怀孕率为4.9%。书/杂志、同学/朋友、学校老师、网络以及电影/电视是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的五大来源。学校课程对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具有积极作用,但青少年参加相关课程/讲座的比例不足40%。50%以上的咨询和治疗需求未实现。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城市地区流动大龄男性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通过与同年龄段已婚男性的对比,探究了性别失衡背景下流动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发生率受到相关态度、婚姻状况等的显著影响。性别失衡所带来的"婚姻挤压"迫使流动大龄未婚男性"被动失婚",缺乏正常稳定的性伴侣,从而导致男男性行为发生率有增加的可能性;流动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具有高风险特征,而对于艾滋病、性病知识的缺乏是高风险性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8年8月在安徽省CH市JC区27岁以上的农村男性调查数据,对中国性别失衡背景下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自慰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大龄未婚男性的自慰频度显著高于已婚男性,但性交频度和自慰性高潮均显著低于已婚男性。对于大龄未婚男性而言,自慰频度并不能替代性交频度,但却可能是正常或稳定性活动的有效替代;同时自慰频度能有效提高自慰性高潮,因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龄未婚男性释放性压抑,改善性福利。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0年河北农村男性婚姻调查数据,对农村男性大龄未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受教育程度、个体的技能、经济状况等个体因素、家庭经济条件、兄弟数和兄弟排行等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均对农村男性大龄未婚产生影响。为解决男性大龄未婚问题、改善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8年安徽乙县4镇农村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不同婚姻状态下的农村男性的养老意愿现状及形成机理,揭示了男性的婚姻状态与其养老意愿之间的密切关系。婚姻对农村男性养老意愿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已婚男性的家庭意识强于大龄未婚男性,他们更倾向于依靠子女并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养老模式;大龄未婚男性对未来的养老问题忧虑重重,他们把更多养老希望寄托于政府。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CMGPD-LN),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和logit模型,研究了1749-1909年清代辽东旗人社会中男性的婚姻与死亡水平、死亡风险的关系。婚姻对于男性具有保护作用,在婚男性的死亡风险要低于不在婚男性;logit模型结果表明,未婚和丧偶男性的死亡风险要显著高于初婚男性,中青年未婚男性的死亡风险高于初婚男性,而老年未婚男性的死亡风险比初婚男性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中部农村的质性访谈, 利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登录方法, 探索性地利用家庭压力理论来解释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的压力以及可采取的应对策略。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失婚对家庭在经济上、家庭关系和成员的心理压力上都造成负面影响。研究为提高大龄未婚男性这一弱势群体及其家庭的生活福利, 缓解婚姻挤压和促进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剩男剩女情况概述近年来,身边大龄未婚男女越来越多,剩男剩女成为热议话题,人们把这些已经过了结婚年龄却仍然没有结婚、或者是难以找到适合结婚对象的男女,形象地称之为是"剩男剩女".《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之前结婚","超过五成的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本文根据调查选项划分,采用男性30岁(含30岁)、女性27岁(含27岁)作为剩男剩女的年龄界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加拿大个人使用因特网的情况1 加拿大15岁以上的国民超过一半在使用因特网在2000年度,加拿大15岁以上的国民当中有1300万因特网用户,约占人口的53%.他们在家中、工作和其他地方使用因特网,其中女性的比例为50%,男性为56%.从年龄结构来看,使用因特网最为频繁的是15~19岁的群体,在这个年龄段中,有90%的人使用因特网.随着年龄的增加,使用因特网的人员比例持续下降,这种趋势与性别无关.例如,大约70%的25~29岁的女性使用因特网,而35~39岁的女性使用者比例降为61%.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在安徽省HX农村的抽样调查数据,比较了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和心理福利状况,分析了婚姻状况对农村男性心理福利的影响并比较了影响大龄失婚男性和已婚男性心理福利的因素。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和心理福利程度远远弱于已婚男性,婚姻状况对农村男性的心理福利有显著影响,而影响两个群体心理福利的因素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全国7省农村中老年女性人口的抽样调查,描述和分析了她们的生殖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普遍的突出问题是:年轻生育时期缺少高质量围产期保健服务,缺乏对更年期的正确认识,生殖健康促进的意识很薄弱,有半数以上的人出现更年期综合症,受各种妇科疾病困扰非常痛苦,难以启齿的性问题也困扰着她们,约有四分之一已绝经的中老年妇女没有将避孕环适时取出,严重影响了她们的生殖健康。提出了农村中老年妇女更年期生殖健康服务的基本构思和运行框架。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发展和转型模式进行研究。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拓展和转型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当地人口发展、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需要完善计划生育服务财政投入体制,为服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确立以家庭为基础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优质服务的战略指导框架,把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成促进人口和家庭健康的公共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青年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学习需求是新农村建设的知识动力。针对经济欠发达的湛江市农村青年学习需求心理状况进行专题调查,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掌握了湛江农村青年的生存现状,在深入分析湛江农村青年学习、就业现状与心理需求情况下,由点及面地推导当前农村青年对学习、就业的需求,对教育的渴求趋势,提出"依托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农村教育、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学习型新农村"的发展路径,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同时助力农村青年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最新的研究动向与成果,按照区域分割和城乡分割相结合的双重视角,探讨外来农业人口、外来城市人口、本地农业人口和本地城市人口在卫生服务利用上的差异。城乡分割主要是"遗产性"的影响,表现为外来人口内部的农业(户籍)人口与非农业(户籍)人口在流入地卫生服务利用上的差距;区域分割的影响显著,表现为两个外来人口群体与本地人口之间在获取城市卫生服务上的差距。外来农业人口受区域分割和城乡分割的双重影响,处于研究群体的最底层,使用私人诊所和在家接生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1930—2000年不同时期的生命表资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育龄人群男女性相对死亡风险的变化,探讨了我国生殖健康政策在变化中的作用。20世纪我国育龄人群男女性相对死亡风险有两次显著变化。第一次显著变化是在育龄人群死亡风险处在较高水平上发生的。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育龄女性的死亡风险高于育龄男性,到50年代育龄女性死亡风险从高于育龄男性向低于育龄男性转变。第二次显著变化是在育龄人群死亡风险已下降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发生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到上个世纪末,育龄女性死亡风险的下降速度显著高于育龄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育龄人群死亡水平的性别差异呈现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have analyzed the data from the Sample Registration System [SRS] on mortality by age and sex [in India] since 1970. Some of the major conclusions emerging from this analysis are: (i) Mortality has declined more rapidly among infants, children under 15 years and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s....(ii) Among adults, mortality has declined more rapidly among females than among males, the differential gain being largest in the age span 25-49. But in ages under 15,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ggest a gender differential in mortality decline. (iii) Among children and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s, mortality has declined more rapidly in urban areas than in rural areas but the reverse is true in the case of adult men....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trends in mortality in major states of India during 1970-86." The authors observe a significant shift in patterns between 1978 and 1979, and conclude that this may be limited to changes in SRS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7.
Climate change, health and migration in urba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I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ealth and migration in China. Using urban survey data sets from different Chinese cities, I find that an increase in female morbidity is associated with current high temperature change, especially for the symptom of frailty; past hot weather is related to the exacerbation of health problems in women, and the effect on females is larger than that on males who migrate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 past temperature change is also correlated with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chronic symptoms for females. I also find that migration preference from a rural area to a city is correlated with avoiding exposure to hot weather shocks, which shows a regressive tendency. Finally, the migration preferences of male residents who migrate from one city to another city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effects of past low temperature changes on health.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城市青年的地域通婚圈作了研究。人口迁移流动经历对城市未婚青年意愿通婚圈和初婚青年现实通婚圈的扩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市独生子女的通婚圈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小,但通婚圈不会因兄弟姐妹数量的增加而扩大。从通婚圈角度看,"二孩生育"政策应该成为我国生育政策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