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文言 《经济师》2008,(1):79-79,110
为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我县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于2004年初开始在全国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这一制度得到了社会各方面和广大育龄群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然而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模式。不同形式的人口控制手段会对人口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对这一制度在人口流动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文言 《经济师》2009,(10):68-69
我国于2004年初开始在全国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这一制度得到了社会各方面和广大育龄群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文章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对这一制度在农民生育观念方面产生的影响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制度已经执行多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国家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我国自2004年起,对农村计划生育实行创新的奖励扶助制度,以求能够促使计划生育工作深入人心,并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效率,推动我国农村计划生育的进一步开展。本文主要针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奖励辅助资金管理、提升计划生育社会影响等的策略,以供计划生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我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相关主体面临不同的约束条件,因而其行为逻辑也各不相同。地方政府会在最低标准上积极执行奖励扶助制度;基层执行组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具有某种程度的机会主义倾向;在经济理性主导下出现的为数众多、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会加大工作的成本。因此,要不断完善奖励扶助制度的运行机制,促进信息共享,推进奖励扶助制度的规范化,以确保该制度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定效果模型分析方法,实证考察我国省区层面不同水平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对生育水平(育龄妇女避孕率、计划生育率)的影响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金、城镇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奖励金以及在社会保障、生产扶持、利益分配、扶贫开发等方面优先优惠水平的地区差异性会对育龄妇女避孕率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效果,另外,模型估计结果中仅发现在计生家庭参加社会保险方面给予不同力度的优先优惠对计划生育率的作用效果产生了显著差异。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并非标准越高、项目越多对群众生育行为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文章针对社会性别公平的概念,运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讨论了社会性别公平测量的结构维度,确立了其测量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级四维16项指标体系,作为中国县区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社会性别公平测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对新疆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意义重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伊犁地区霍城县清水河镇二道河乡及伊犁地区霍城县惠远镇新城村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伊犁地区农村社会保障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报销起点不合理、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了解不够等。因此,今后应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政府与居民的互动,加强监管,并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童广印 《时代经贸》2010,(8):228-229
运用当前该研究领域内几种经济条件标准具体分析了山东省枣庄市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进而得出枣庄市已经具备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运用当前该研究领域内几种经济条件标准具体分析了山东省枣庄市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进而得出枣庄市已经具备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分离开来,作为一种单独的制度来设计是当前研究的一个误区.本文通过对广东中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考察,指出充分发挥乡村集体经济的作用,按照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设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是一个可行的制度模式.研究发现,政府和乡村集体经济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中山模式得以确立的基础,而以农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制度联动则是政府、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三方收入共同提高的关键,这一模式的建立只能通过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阅读费考通先生《生育制度》一书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尝试从生物角度将生育制度的内容界定为:性爱、生殖、抚育三部分,并提出以"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为表现形式的死亡制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概括出"社会结构完整性理论",即:人类社会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死亡是对社会结构完整性的破坏,生育则是对社会结构完整性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笔者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研究我国沪深两市2010-2015年间440家上市公司数据发现,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对企业风险承担有显著负向影响:董事会群体断裂距离越大,群体断裂带强度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越小;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对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更强.上述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表明董事会群体断裂带时企业风险承担的重要影响,也在实践上为我国上市公司合理搭建董事会构成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作为一项旨在促进大学生形成就业的新政策,自出台实施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关注和讨论。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南京市就业见习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结果,运用社会政策研究的过程视角理论,分别从政策的传达、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双重主体以及政策的情境制约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就业见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传达不力,政府与毕业生缺乏互动,毕业生参与动力不足,受到经济、法律双重制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的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居于全国前列。从理论与实践分析研究兵团农场基本经营制度无疑对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基于农工家庭层面进行分析,结构如下: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农地制度变迁作一概略叙述;其次作者建立农工家庭承包土地决策模型及行为分析;再次分析兵团农场现行基本经营制度的利弊,探讨兵团农地制度的创新思路;最后是简要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王跃生 《开放时代》2009,(3):97-114
中国农村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制度变革,其中集体经济制度持续时间最长,它使家庭财产范围缩小,家庭基本生产功能被集体组织取代,父母制约子女行为的能力下降.在这一前提下,家庭裂解变得相对容易.由此大大促进了农村家庭的核心化进程.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由改革开放政策推动,开始于8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非农就业逐渐成为其主要谋生方式.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家庭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动,但也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和"不协调".无论家庭还是公共机构,要努力适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变化,从家庭内在制度和社会外在制度建设和完善着手,提升不同代际家庭成员的生存质量,使家庭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赣中南农村为例,考察了农村家庭养老与代际权力关系之间的关联。当前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赡养问题严重。其直接原因在于赡养原则的变化——从传统时代的无条件"孝道"转变为当代的有条件回报,深层原因则在于代际权力关系的变迁——家庭权力从父辈手上转移到子辈,尤其是媳妇家庭地位的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创业已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如何驱动社会创业尚未有定论。以23个效率驱动型国家为研究样本,整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5个前因条件,应用QCA方法,探讨了影响国家社会创业活跃度的多重并发因素与复杂因果机制。研究发现:①高社会创业活跃度的驱动机制分为两条路径,即政策-规范-价值观型和规范-价值观-教育型。第一条路径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要素间的联动匹配,第二条路径是非正式制度要素间的联动匹配;②非正式制度在影响人们社会创业选择时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正式制度;③政府政策与创业教育之间具有替代作用,即当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观水平较高时,只要拥有完善的政府政策,或者良好的创业教育,就能驱动形成较高的社会创业活跃度;④非高社会创业活跃度的驱动机制分为4条路径,且与高社会创业活跃度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农民就近转移与住房置换战略的协调实施,将会有效减少农业人口、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施行这一战略,要求解决主要农村制度的创新和如何实施创新问题。而能否成功实施此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对诸如户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和宅基地制度等主要农村制度的创新和创建。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中国城乡差异的视角,本文实证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家庭创业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城乡家庭创业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社会交往面较广、交往对象趋于多样化的城镇家庭的积极作用更大,其作用机制在于社会网络通过拓宽家庭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其提供大量重要信息,从而有助于提高创业收入,而并非通过融资机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家庭创业选择而言,由于需要依靠亲戚等家庭强关系提供物质资本支持,社会网络在资源约束程度更高的农村地区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社会网络对家庭创业选择和创业收入的作用及其机制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