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根据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基础养老金长期财务精算模型,运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对我国基础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行制度下,我国基础养老金将有20%的可能在2034年首次出现资金缺口.在保持目前财政补助比重3%、法定目标退休年龄65岁的假定下,如果从2022年开始将法定退休年龄每年延长3或4个月,能够推迟基础养老金首次出现资金缺口的时间3或7年,并能极大地缓解基础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有效改善其财务可持续性状况;如果法定退休年龄每年延长6个月,我国基础养老金在整个预测期内均出现基金结余,能够实现其财务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田宋  张立琼 《当代经济》2022,39(1):98-104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科学研判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经济效应,有助于完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方案和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围绕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经济效应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养老金收支效应、就业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即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养老...  相似文献   

3.
1.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通过科学发展,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前,尽可能地多积累一些财富,减轻老龄人口抚养比过高、劳动力负担过重的压力。要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继续参加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1)逐步提高就业者的退休年龄。第一步,立即将所谓的女职工(50岁)和女干部(5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统一为55岁。第二步,用5年时间将男女就业者的退休年龄统一在60岁。第三步,每2年将退休年龄延长1岁,直到65岁为止。与此同时,要采取经济手段防止劳动者提前退休。上述措施既可以增加就业者上缴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又可减少养老保险费的支出。此外,要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及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偏低,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偏短,而领取养老保险金年限偏长,一方面引起赡养率上升,统筹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另一方面,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退休职工平均寿命将超出10年,个人账户面临长寿者支付风险。因此,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成为改革的必然。但是考虑到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可能挤占青年人就业岗位,产生就业替代效应:而延迟退休年龄也会产生就业促进效应,并且就业促进效应将大干就业替代效应。借鉴国外做法,结合国情。建议我国应尽快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行浮动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5.
美国社会保障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美国对法定退休年龄和养老金领取年龄进行改革,逐步废除法定退休年龄,提高正常退休年龄,同时对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退休收入核查制度进行调整,建立延迟退休补助制度,由此增强延迟退休对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激励。美国废除法定退休年龄和延迟正常退休年龄的改革对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偏低,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偏短,而领取养老保险金年限偏长,一方面引起赡养率上升,统筹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另一方面,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退休职工人平均寿命将超出10年,个人账户面临长寿者支付风险。因此,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成为改革的必然。借鉴国外做法,结合国情,建议我国应尽快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行浮动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快速增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基于我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存在的退休年龄偏低、退休年龄存在人群差异等问题,我们对延迟退休政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口老龄化压力逐年增加,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也逐渐突出.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以缓解养老统筹账户资金缺口不失为目前可见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浙江省5座城市490份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研究了城镇居民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认知程度、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制定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背景2010年10月27日法国国民议会以336票赞成233票反对通过了法国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至62岁,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至67岁。  相似文献   

10.
吴炜 《经济师》2006,(2):52-52,57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究其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未调整好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而退休年龄是调整这一对应关系的关键点,为此应改革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制度,从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角度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始于1951年,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人口抚养比和养老金的缴费率持续攀升,养老负担越来越大。因此,从长期来看,用延迟退休年龄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就成为了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对"延迟退休"的争议颇多。分析了延迟退休将给社会带来的积极与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出了几点合理性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延迟中国法定退休年龄已经势在必行。本文提出延迟退休年龄应该统筹考虑养老保障和就业状况,统筹考虑不同群体利益,统筹考虑短期和长期影响。退休年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目标退休年龄的确定、延迟时机的选择和延迟方式的制定等内容。本文根据林宝2001年提出的方案测算了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推荐方案延迟退休年龄将有效改善职工养老保险的资金平衡状况,改变现行制度下将出现资金缺口的情况,实现资金盈余且大幅度降低实现资金平衡所需的缴费率。  相似文献   

13.
张熠 《经济学动态》2015,(3):90-103
世界各国普遍存在预期寿命提高伴随着提前退休和受教育年限延长的现象,本文旨在梳理国际内生退休年龄研究文献,总结和评述各种提前退休理论的基本思想、解释力、面临的质疑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并阐述近年来围绕"Ben-Porath机制"展开的争论。此外,本文也介绍了国际上在退休年龄研究中已经形成的典型事实以及通用的模型和方法,并探讨了国内外在研究范式上的区别。即便我国有严格的法定退休年龄,本文认为仍然有必要借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内生退休年龄研究范式,深化我国退休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4.
提前退休利弊谈●张一贞夏冰在最近几年国有企业面临困难之际,为解决企业冗员问题,国家实行了提前退休政策。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大大提前,并对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实行“一刀切”。近一两年来,不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也可以提前退休,甚至离退休年龄很远的可以列为企业内退休...  相似文献   

15.
杨洋 《经济导刊》2023,(4):36-42
<正>2023年年初,法国爆发了大规模罢工抗议活动,反对退休制度改革,引发全球对养老金与退休制度改革的高度关注。过去30年,养老金与退休制度改革一直是法国政治的痛点之一。虽然社会各界都承认改革有必要,但历届政府都未能制定出一个可被广泛接受的改革方案。2023年1月10日,法国总理博尔内公布了强制性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核心内容有四点:一是自今年9月1日起,法定退休年龄每年延长3个月,从62岁提高到2030年的64岁;二是领取全额退休金者,  相似文献   

16.
关于推迟法定退休年龄已经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值得我们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0年9月6日-7日,法国工会发动了全国性的大罢工,以抗议法国总统萨科奇提出的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该法案主要涉及到两大重点,一是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至62岁,另一个是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至67岁,目的主要是出于缓解法国近年来在高福利政策和高度老龄化、高失业率等种种背景下的严重财政赤字.  相似文献   

18.
通过PPS抽样从成都市随机抽取了九所高校,并就其专任教师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影响成都市高校教师退休意愿影响因素的数据,建立了二维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是否延迟退休年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收入、和身体健康状况。对赞成延迟退休教师的意愿退休年龄进行了分布检验,发现其服从正态分布,并预测出赞成延迟退休的男教师意愿退休年龄为64-65岁,女教师的意愿退休年龄为61-62岁。  相似文献   

19.
提前退休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退休年龄是退休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各国对退休年龄都有各自的界定,但退休年龄一般都定在60岁~65岁之间。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延迟退休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退休年龄的科学设定也因此成为养老金制度完善的关键。本文以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市为例,以退休年龄为关键因素,建立养老金替代率模型。通过模型量化测算,着重以达到合意养老金替代率为目标,分析现行制度下上海市男女最优退休年龄的区间,并从养老金收支角度对年龄区间进一步优化。测算结果表明,目前上海市实际养老金替代率并未达到合意水平,合意养老金替代率下的上海市男性最优退休年龄为64岁,女性最优退休年龄为6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