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2,(1)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角度考察区域间人口流动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首先,构建包含年轻人跨区流动、老年人隔代照护、"统账结合"养老保障制度等中国特征事实的三期OLG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发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人口净流入比例的影响,人口流入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冲击。进一步地,采用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的县级数据,构建人口流动影响老龄化以及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联立方程组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随着人口净流入率的提高而不断弱化,特别是当人口净流入比例高于41.25%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反而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据此,本文认为,应通过激励中青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流、实施产业转移和跨区投资、设计精准的养老金调剂制度和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减轻人口流出地区的养老负担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的核心问题是劳动力在两个部门之间的流动。刘易斯模型在分析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两部门交易条件的变化、输入地有效就业和传统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问题时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实用性。用区域生产总值(GRP)的概念,以向量内积的形式建立简单模型求证人口转移数量。实证揭示了人口流动的主方向是人均GRP较低的区域向较高区域的移动,但也存在反向移动。 相似文献
3.
4.
5.
6.
贾平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6,21(2):79-81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云南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净流出区,由此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以Barro和Sala-i-Martin的收敛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面板模型探讨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显示,2005—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收敛的,全国31个省的人均GDP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在日趋均衡,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为1.94%,半程收敛时间大约是36年,在加入人口变量之后,收敛方程的收敛系数有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由1.94%变成了2.21%,半程收敛的时间由36年减少为31年,这说明人口流动对国内各省的经济均衡增长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个区域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质量和人口分布等人口的综合状况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2000年为基期标准,运用适于经济发展的人口规模测算模型(EOP-MM模型)对湖南省2001—2009年的适于经济发展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实际人口规模不适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并对如何缩小其间的差距,从人口数量控制和提高适度人口容量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回归建模的方法对人口流动影响区域经济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流入地经济增长快于流出地二者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红利具有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已从劳动年龄人口的流入收获了较多的人口红利,西部地区的"城归"现象使得部分劳动力回流,有助于改善云贵等西部地区的境况.我们从人口红利的概念及其衡量标准出发,在分析我国人口红利面临困境后对云南人口红利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联耦合——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经济与环境两个子系统的关联耦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构建了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软件,计算关联度和耦合度,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规律。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耦合的要素与时序规律。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收入分布的动态演进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浙江省区域经济人均收入数据,采用核密度函数和马尔科夫分析法,对区域经济收入分布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区域人均收入分布特征有别于全国或省区层面上的收入分布特征:浙江区域收入分布整体上呈现单峰、偏态的分布形态,且区域间收入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区域间的状态转移矩阵显示,收入状态的流动性较低,仅在相邻的状态之间转移,难以实现状态问跨越式转移.在经济的长期收入均衡状态中,收入分布分散于四种类型状态空间,其中,不发达地区将占主要比重,不会出现区域经济趋同现象,收入差距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社区变迁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社区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优势影响着社区的进一步发展,社区的规模和制度创新引导着资源向城市、社区的流动,资源流动和资源优势使区域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格局,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群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建立了同时涵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流动的集聚经济模型.数值模拟的结论也显示,在要素流动条件下,当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活动趋于完全集聚是稳定均衡,这说明如果考虑集聚经济效应,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不但不能使得区域差异趋于收敛反而会促使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从而很好的解释了1990年以来我国区域差异扩大的特征事实. 相似文献
16.
按学历、技能设置的落户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不同人力资本禀赋劳动力的流动性差异,这种流动性差异深刻的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区域间分布和现代部门产业的空间格局,从而为解释地区收入差距的形成与扩大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户籍门槛变量引入新经济地理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在不同水平的户籍门槛、贸易成本、人力资本份额下,不同技能劳动力的空间选择及地区收入差距变动。研究结果表明,需求与供给效应的彼此强化使得低技能劳动力与高技能劳动力在同一区域聚集,但因技能而设置的户籍门槛作为分散力阻碍了低技能劳动力的空间聚集过程。伴随区域一体化推进,贸易成本不断降低,高技能劳动力将在发达地区高度集聚,而如果户籍门槛保持不变,低技能劳动力将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区域。高技能劳动力的地理集中是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降低贸易成本能够有效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降低户籍门槛或提高人力资本份额均使地区差距变得更大。本文进一步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的劳动力回流现象、人力资本的迁移趋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和发散趋势,发现经验数据与理论命题的结论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令世界震惊,投资的不断增加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投资中最为重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推动作用,也具有经济发展的指向作用。中国投资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高—高类型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冀、辽中南和长三角地区。投资飞地在中国很难形成,仅有重庆和兰州。此外,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以2011年中国地级市(州、盟)级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比其他模型的分析结果更可靠。国内投资、FDI、土地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均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国内投资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力最大,其次为劳动力投入,最弱为土地投入。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非均衡演变的时空差异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测度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了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在波动起伏中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看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确定旅游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进外资逐渐成为中国加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江苏省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江苏也成为引进外商投资的大省。据分析,其引进的大部分外资属于高污染性质,相应弊端日益出现并对江苏的资源环境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影响。文章运用计量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样得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越多,江苏省资源环境将遭到越严重破坏的结论。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江苏如何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也变得愈发重要。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意见,以期促进江苏经济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8年,中国区域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4大板块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性和渐进演进态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除东北部外,全国和其他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和东北部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趋同,但收敛速度不同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