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生育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近,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十二部委对第三阶段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规定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生育文明"的任务.生育文明已成为人口计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试结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个县--宁波象山县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创导先进生育文化,加强渔区生育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生育控制进一步强化了生男偏好"[1].笔者并不这样认为,"不是生育控制进一步强化了生男偏好",而是生育控制使得生男偏好或愿望在较低胎次上提前表达出来而已  相似文献   

3.
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农村物质文化和乡村文明的重要阵地,是推进农村先进生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落实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新型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对引导群众生育意愿,转变群众生育观念,规范群众生育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无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怎样倡导只生一个好,百姓依然在呼吁放宽二胎生育条件,拥有两个孩子已经是大多数家庭不可更改的刚性需求.为了使国人能够"合法"地生育二胎甚至更多的孩子,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提供"赴港产子"服务的中介机构,高价助人"合法"在香港产子.这些另类的消费数额之庞大,对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经济存在着不应被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行人口计划生育30年,在生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生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随着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在我国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近年来中国家庭面临的"住房难""不敢生"等特征事实,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估计了保障性住房、产权性住房对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发现两类住房对生育均发挥出"正外部性".进一步分析得出,住房对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在是否流动、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及首(多)次置业方...  相似文献   

7.
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实现人入口生态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已使我国人口生态问题日益显现.文章分析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根源,从生育文化、法律法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奖励帮扶、人口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面对生存和发展的斯环境,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已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主题.但是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如何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践中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扩展的明瑟工资方程,利用2008年和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考察了育龄延迟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育龄延迟对不同学历的教育回报率具有极化效应,提高了高学历职业女性的教育回报,而降低了低学历职业女性的教育回报.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极化效应源于不同学历女性群体在工作稳定性和职业晋升难易程度方面存在差异.高学历女性集中于稳定性强且更易获得技术职称或干部岗位的工作,而低学历女性则集中于稳定性弱且更难获得技术职称或干部岗位的工作.工作稳定性强、易获得技术职称或领导岗位的女性延迟育龄后收入水平上升;反之,工作稳定性差、难获得技术职称或领导岗位的女性延迟育龄后收入水平下降.鉴此,文章建议针对不同学历群体制定差异化的生育配套政策,来提高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对低学历育龄延迟群体,政策完善应侧重于生育的收入补偿,解决"想生而没能力生"问题;对高学历育龄延迟群体,政策完善应侧重于生育的职业发展补偿,解决"有能力生而不生"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环境,其生育文化的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生育文化正在发生变化.开放性的湖湘文化对生育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新型生育文化的一些内容与传统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存在矛盾,使文化认同难以实现,进而阻碍着生育文化的变迁.湖湘生育文化的建设应发挥湖湘文化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1.
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生育的影响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妇女迁移流动往往导致生育率降低。但也有研究认为,第一代迁移妇女的生育水平与原居住地没有迁移妇女的生育水平接近。对于上述现象学者们给出了多种理论解释:中断假说、适应假说、社会化假说、选择假说等。国内关于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生育的影响有"多生论"和"少生论"两种结论。导致矛盾结论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研究选取的测量指标不同和比较的标准不同所致。中国"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更低"究竟是"进度效应"还是"水平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2.
耿鹏鹏  罗必良 《经济评论》2021,232(6):34-48
"重男轻女"被视为乡土中国的重要传统之一.已有研究多聚焦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但较少关注男女性别偏好所反映出的农民土地情结以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能带来的乡土社会生育观念的变化.本研究表明,农民生育"重男"的性别偏好不仅是农村家庭传承中"继承"观的反映,也是农地产权不稳定或不安全时壮大地权博弈力量的需要.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农地调整和农地确权均会强化农民"重男轻女"的生育性别偏好.其中,农地调整会诱导农民对生育男孩数量上的偏好,生男孩成为"弱者的武器";农地确权并未激励农民在生育男孩数量上的"占优",而仅限于"有".前者表达产权争夺的"竞争性",后者表达产权排他的"继承性".文章强调,"重男轻女"观念隐含着不同的产权含义.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育行为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交织着生物学和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长时间里,对多数中国人来说,生育后代特别是生育男性后代,几乎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这里所说的"重要"是指生育后代这件事本身是重要的,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事情,这一点是如此之明确、如此之普及和如此之深入,以至于中国广大汉族地区普遍流行的骂人话--"断子绝孙"、"绝后",竟与不生育特别是不生育男性后代有关!"断子绝孙"或"绝后"是一句感情色彩极为强烈的诅咒,如果不是愤怒之极、憎恨之极,是不会轻易施加于人的,这样的骂人话流传如此广泛,足可看出:一个人不生育后代,特别是没有男性后代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人口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出台的,为了降低出生率,各级出台了许多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倡导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  相似文献   

15.
传统家庭生育文化表现为"生育义务论"和主体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在此前提下家庭人口文化构建存在的主要障碍有,内生于传统婚育文化所积淀下的男孩偏好,从属于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外源于结构化生育政策影响下生育成本的有效规避。在人口文化的嬗变因素中,一是取决于家庭的发展这个硬性部分的最终改善,二是需要政府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了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对如何落实这个政策提出了具体措施办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7.
生育政策调整是目前敏感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允许生两个,就会生三个"的思维逻辑、就业压力、人口规模、政策生育率和实际生育率、人口预测与生育政策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并就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以及生育政策调整与计生部门职能转变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对人口发展中的越南与海外华人现状作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2月"全面二胎"政策开放,从此开启了生育新时代。开放全面二胎是根据我国发展、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需要。但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未必使人们有很强的生育二胎的意愿,一个家庭对于是否再生一个孩子的决策因素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孩子抚养成本、教育保障等众多因素。国家开放二胎政策有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愿景,那么国家应该如何刺激人们生育二胎,从而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呢?文章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作为依据,从社会保障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家庭孩子数对于养老保险和居民消费之间,医疗保险和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的探究,分析人们面对开放全面二胎政策在生与不生问题上的考虑因素。同时提出政策性建议,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南京、无锡、苏州三地的调研,深度分析了流动人口生育保障状况.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各项保障待遇享受不完全,生育保险参保率低,自我保护和生育健康意识不够,政策认知程度低;用人单位未真正落实生育保障措施;政府部门政策宣传和监管还需加强.最后结合三地现实情况为完善流动人口生育保障制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口形势决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决策。中国因执行"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30年间少生了4亿人口,不仅有效扼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且为后来经济发展奇迹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该政策也累积了严重的负效应,给人口安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隐患。如果继续推行该政策,生育率会持续下降,且再难以逆转,负效应会更加凸显。面对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趋势,中国当前应在坚持"计划"生育的同时,尽早把握时机,调整生育政策,在未来30年间,从允许生育二胎向鼓励生育二胎转变,从控制人口数量向提升人口质量转变,以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