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能否尽快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共同的未来.2007年7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  相似文献   

2.
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学术界对首都这一领域的研究甚少。采用主成分法对北京市人口、经济和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建立变异系数协调度模型对北京市1996-2010年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这些年北京市的协调度在不断提高,但协调水平仍然不高。未来仍需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口发展水平,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巩固环境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国家将云贵高原列为生态屏障区,对贵州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贵州人口基数大、素质低以及喀斯特面积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而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构成了协调人口与环境和谐的最大障碍,因此,需要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推进生态移民步伐,还需要实行有针对性的基于环境评估的开放式扶贫政策。  相似文献   

4.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获得国务院通过并开始实施。作为一项国家空间战略布局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必将作为“十二五”时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工作的重点。为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需要对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关键问题形成共识。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中,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主体、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协调与调整、主体功能区的监测与评价、主体功能区政策措施落实、主体功能区的考核、主体功能区实施的组织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技术支撑、主体功能区实施的挑战与机遇等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度消费观念与措施;核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希望实现以资源永续利用为基础的,既满足当代人要求,又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等三个可持续性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简单明确、但实施却既复杀又困难。作为一项涉及面极为广泛的巨大战略,似乎可以归结为三条主线:①建立以效率为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管理模式;②围绕这战略管理模式组建相应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技术体系;③…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三规”协调设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利  韩增林  王泽宇 《经济地理》2008,28(5):845-848
在当前我国国家规划体系中,国家发展和改革部门组织编制的"五年发展综合规划",建设部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国土部门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有重要地位,通常称为国家规划体系中的"三规".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三规"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一致性,造成区域发展规划和建设中的多种矛盾.从我国未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前提出发,考虑"三规"编制和管理的现状,提出了规划重点协调、规划数据协调、规划层级协调模式,对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全球最热门的论题。人们讨论环境问题必然联系到人口问题,因为,人口多、增长快始终是产生环境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人口学研究环境问题是责无旁贷的。关键是人口学的研究应体现出人口规模、速度、结构与生态环境各种资源和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实践需要来看,这一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文作者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口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两大方面多个具体因素的影响,而正是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与差异成为了地区间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与下一步主要政策走向大家都知道,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推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毛泽东同志那一代领导人开始,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是如此。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实际上研究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其中就涉及到了区域协调发展。当时虽然没有用“区域协调发展”这个词,但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用专门篇章谈了…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系统科学中的有关理论,分别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1991—201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各自的内部协调性、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和计量关系。结果表明:1浙江省各地级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均逐步提高。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在研究前期(1991—2001年)提高的速度较慢,而在研究后期(2001—2011年)提高的速度较快。在研究前期土地城市化超前于人口城市化,而在现阶段土地城市化则滞后于人口城市化。3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等级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变格局,杭州市和宁波市的耦合协调等级通常领先于其他城市,而丽水市和衢州市则相对落后。4根据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绘制了"九宫格",对浙江省全部地级市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问题.在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人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尤其是在中国人口基数大、素质低、自然构成不合理、人口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尖锐矛盾的情况下,人口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口、经济、环境与城市发展共同组成了社会-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只有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才会得到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才能找到解决一系列难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魏风劲  吕学芳 《经济师》2008,(3):257-258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结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现状,就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作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3.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立和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及作用机理 ,摒弃唯经济效益观 ,树立全面效益观 ;变革“经济人”假设 ,确立“生态人”观念 ;建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灵敏协调的自组织系统 ;走出“GDP”崇拜 ,树立新的政绩观 ,以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广东省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并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作出广东即将成为全国第四人口大省的预测.作者认为,在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时,必须改变“唯经济指标”的传统做法,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即不仅要有总量意识,还要有人均意识和整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山东半岛作为研究区域,建立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质量指数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了山东半岛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质量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①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的速度,并不等同于城市化质量,土地城市化较快的城市,在土地城市化质量上反而较低。②从时间序列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自1999年到2010年,土地城市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2004年起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面积迅猛增长,土地城市化质量开始明显低于人口城市化质量。③从空间格局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8地市总体协调发展度偏低,烟台、日照、威海三市的人口城市化质量和土地城市化质量耦合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17.
纵观现代人类发展的历程,无论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都与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曲线呈正相关.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恶劣,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构建了三峡库区移民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持系统的测量指标体系,采用湖北库区2007-2010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为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运用加权线性和法计算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持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运用协调度测量法测量了三峡库区移民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度.通过实证分析,本文认为三峡库区的移民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在不断增加,总体协调发展水平也处在增长趋势之中.研究可为区域发展提供政策制定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本文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对室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本文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对室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