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上海市居住证制度开始向全体来沪人员推广。依据居住证类别的不同,外来人口在享有"市民待遇"时被差别化对待,由此造成外来人口因享有"市民待遇"的多寡而分化为不同层次群体的现象("待遇分层")。依据法律法规文件及实地访谈资料,从法定和实际待遇两方面解读了外来人口享有的"市民待遇"项目及其与户籍居民之间的待遇差距,论述了当前居住证制度实施差别化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房屋是人类安全的基本需要,是财产的重要象征之一,同时更是外来人口融入所在城市的重要条件.外来人口在迁入城市购买或租赁一套自己的住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长久留下的意愿.从而避免过客心态,进而更努力地工作,真正融入城市.江阴市外来人口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外来人口的住房问题成为江阴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江阴市外来人口住房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江阴外来人口住房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最新的研究动向与成果,按照区域分割和城乡分割相结合的双重视角,探讨外来农业人口、外来城市人口、本地农业人口和本地城市人口在卫生服务利用上的差异。城乡分割主要是"遗产性"的影响,表现为外来人口内部的农业(户籍)人口与非农业(户籍)人口在流入地卫生服务利用上的差距;区域分割的影响显著,表现为两个外来人口群体与本地人口之间在获取城市卫生服务上的差距。外来农业人口受区域分割和城乡分割的双重影响,处于研究群体的最底层,使用私人诊所和在家接生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城市外来人口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分析了其工作方式、数据流程和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就业保护、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心理保护、政治参与五个方面对吴江区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保护状况进行了考察。吴江农民工社会保护做得相对较好的是就业保护、社会保障和农民工权益维护(除工资拖欠外)方面,而在心理保护和政治参与方面不理想。在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民工经济社会保护政策的同时,需要重点加强农民工的心理保护工作,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度,以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6.
国家“三孩”生育政策能否顺利落地、达到目标的关键,要看地方政府的执行与广大居民的生育意愿状况。人口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活跃的因素。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来看,苏州人口状况喜中有忧。对于苏州来讲,人口是城市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市情。本文在走访调查分析“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对苏州育龄妇女及其家庭有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在2016年我国中央又提出针对农业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迅速发展的趋势,农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对于农业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苏州市的农业改革为例,提出苏州农业改革的背景、必要性以及改革的方向、途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理解异质性外来人口与城市房价的关系对判断房价未来走势和区域住房市场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年、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三大城市群内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住房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流动是影响流入地住房市场需求的重...  相似文献   

9.
人口分布具有强烈的地理性,但是相应的空间变动却常常被主流学派所忽视。将空间性思维加入到人口分布的研究当中,关注于不同群体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变动,并使用相应的空间性指标进行分析。对这些空间性指标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将其应用于上海市外来人口分布的实证研究中。上海市外来人口主要聚集在距离中心城区10-20公里范围内的近郊区,呈现出有规律性的环状分布。使用空间性的分析指标能够探测出城市社会空间分布的结构,并分析其动力演化机制,为构建和谐的城市社会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苏州市金阊区为例,在总结楼宇经济高集聚、强辐射、超产能的功能效应基础上,着力分析老城区在发展楼宇经济中存在的规模总量、管理水平、产业支撑、设施配套等方面问题,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马鑫鑫 《时代经贸》2013,(22):175-175,178
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并形成了一套较适合农民工的制度模式,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从制度现状出发,以政策分析的视角对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等四环节予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州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1980年代以来广州市外来人口在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其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原来主要集中于中心区转向主要集中于近郊区,并逐渐向远郊区延伸。针对外来人口的空间变化规律,提出了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珂  韩坚 《经济研究导刊》2012,(21):151-153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带来的全球极端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城市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将苏州与沪、宁、锡、常四个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和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方面来促进苏州低碳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国第二位的苏州市为例,探讨了21世纪经济发达地区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对内开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内外资结构失衡,各开发区内资分布不均衡以及对内资观念和体制上的偏颇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开发区实行对内开放的五种具体途径和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外来人口对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人口改变了一个城市的人口结构,并进一步影响到该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依据外来人口来大连的目的和动机将外来人口分为外来学习、外来投资、外来旅游、外来打工和投亲访友人口,并把外来人口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干扰因素,采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外来人口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外来人口的人居活动对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的影响,并建立外来人口与大连人口的数学模型,结合大连人居环境系统的实际提出了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经济快速增长的分析,提出制度是台州经济迅速增长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定量研究的结果显示,资本而非制度是台州经济快速增长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政策建议认为,资本因素的局限性致使台州近年发展的后劲不足;政府应充分发挥制度因素的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转型,保证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外来人口的就业能力影响其自身职业向上流动和城市融入,也关系着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要素的国际竞争力。该文在系统述评西方就业能力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研究对象的特性,构建基于个体自身微观、个人环境中观及需求与政策宏观因素三者互动地分析外来人口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应用京、津、沪、穗四城市调查数据,进行以因子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发现基于社会保险的福利享有、社会交往、社区支持、家庭环境、文化素质和工作环境这六大因素对其就业能力影响较大,最后作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是一个城市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经济的增长往往是由其后的诸多"推手"共同促进的。对于经济增长成因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城市经济发展脉搏,更合理的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苏州市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城市,其增长轨迹和发展经验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通过对于苏州市多年来经济数据的归纳整理和政策环境的理性分析,总结出苏州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需要公正、公平,才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配置,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应该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实现者和维护者.相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政策的执行者和政策实施对象处于从属地位,是被动的接受和实行政策.他们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地抵制政策的实施,甚至为了某种利益而结成联盟.这就要求政府要建立市场化、透明化、民主化的责任政府,建立和完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0.
外来人口集聚区是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农民工落户的难点地区,面临落户门槛高、城市政府不积极、住房等解决难度大等现实困境。"十三五"时期,应按照"重点人群优先、分区分群引导、逐步降低门槛、综合施策保障"的思路,以"两稳定(稳定住所、稳定就业)+分群体年限门槛"为原则制定低门槛、标准化的落户准入条件,分群体、分城市区域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就近落户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