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中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标志人口增长水平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4下降到2000年的1.8,并稳定至今,比其他发展中大国提前半个多世纪跨人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2.
许静 《经济学(季刊)》2010,(1):27-37,67
以历次全国性有关生育率的各项调查数据为基础,介绍了中国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和低生育动态模式。依据近几年全国性有关生育意愿的调查数据,计算了在有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和无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的中国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率。在有和无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中国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水平均低于更替水平,生育意愿在一定的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可以保持稳定。使用官方公布的总和生育率与计算的育龄妇女的总和意愿生育率数据绘制了低生育水平和意愿生育水平之间的差距图。在低生育时代下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存在差距的现象与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社会上对是否应该放开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多争论。争论的起因是由于一些调查数据反映的和某些学者估计出的我国目前生育率非常低;鉴于低生育率已经给比较发达的国家带来了很多问题,所以有人呼吁中国的生育政策应该放开。通过对放开生育政策和不放开生育政策两种情形可能导致的人口学后果进行估计,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从低生育率的长期后果来分析如何合理地选择生育政策。为了避免人口达到零增长后的快速负增长、快速老龄化和人口规模的迅速减少,国家应该密切关注人们生育意愿的变化,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放开生育政策,使生育水平保持在2.0左右,从而尽可能地避免长期的、过快的负增长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人口与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育政策调整是目前敏感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允许生两个,就会生三个"的思维逻辑、就业压力、人口规模、政策生育率和实际生育率、人口预测与生育政策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并就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以及生育政策调整与计生部门职能转变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对人口发展中的越南与海外华人现状作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定效果模型分析方法,实证考察我国省区层面不同水平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对生育水平(育龄妇女避孕率、计划生育率)的影响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金、城镇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奖励金以及在社会保障、生产扶持、利益分配、扶贫开发等方面优先优惠水平的地区差异性会对育龄妇女避孕率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效果,另外,模型估计结果中仅发现在计生家庭参加社会保险方面给予不同力度的优先优惠对计划生育率的作用效果产生了显著差异。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并非标准越高、项目越多对群众生育行为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生育政策调整是目前敏感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理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逐条分析了这些理由的充分性与合理性。源于生育政策调整的生育率反弹、在生育率水平未明了之前不应进行生育政策调整等都不能成为维持生育政策不变的充分理由。即将来临的第四次出生高峰是人们“臆构”出来的,实际上它根本就不存在。就在生育政策调整问题上全国各地是否应该齐步走以及究竟应该吸取哪些“开小口”的教训等展开了讨论。就人口发展中的欧洲现实、日本经验与韩国教训进行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压力不断增加,我国曾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如今我国面临着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需要对人口结构进行调整,因此开放了二孩政策,生育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本文就生育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高龄少子化的严峻挑战,探索、完善现行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成为提高国民生育意愿和生育率,促进人口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借鉴和总结国际上典型国家的生育支持政策经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德、俄、日、韩四国的生育支持政策变迁及其生育水平分析研究发现,首先相较于支持性生育政策,抑制性生育政策的作用更为持久;其次,现金补贴搭配育儿假等多种政策类型组合实施效果较佳,强调男性参与,平衡女性职工家庭与工作之间关系也是释放生育意愿的重要内生变量。通过分析借鉴四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完善包括职工生育保险制度、产假在内的生育保障政策体系,加强婚育观念引导,营造性别平等的生育友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从生育控制的视角,运用孩次性别递进理论,分析生育意愿与生育率、生育性别比的关系,得到了在生育性别自然规律下达到生育目标最低生育率YFR唯一存在的结论。给出了生育目标YFR的计算方法。探讨了YFR在生育性别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仔细研读"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系列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认为二孩政策试点成效卓著,试点经验具有普适性,但同时也存在某些局限。国家与学者应切实承担起指导中国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践的责任。生育政策、生育水平、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工作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生育政策制定与调整中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两者不可偏废。部分省份某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缺乏正当性,应该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11.
国际人口学界开展男性生育率研究已有70多年,研究内容涉及男性生育率重要性、数据质量,以及男性与女性生育率之间量化关系等。许多国家在男性生育率统计数据上已有积累,挪威、英国、荷兰及冰岛等国已走在前列。我国尚未开展男性生育率的系统研究,原因可归结为:生育率研究重应用轻理论,有功利化倾向;对国外人口学研究内容的关注有偏颇,对国外人口理论研究关注较少;生育率研究的创新力不够,男性生育率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被忽视;男性生育率统计指标未纳入现行生育率统计指标体系,男性生育率数据空白。阐述了我国开展该领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未来90年不同生育水平下的经济增长后果进行了人口-经济动态模拟。在生育水平过低导致劳动力减少过快、人口老龄化过重、劳动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将使经济增长大大放缓;而较高的生育水平下,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快,但是人均GDP增长速度慢于中方案生育水平下的经济增长,并且人均GDP水平也具有较大差异。完善当前生育政策,使生育水平稳定在1.9-2.0之间,如此人口在本世纪缓慢地减少也将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低生育水平下,依靠劳动增加和资本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将不复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将是未来经济增长首要源泉。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不平等对人力资本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了人力资本不平等通过生育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机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对我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不平等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实证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都相同时人力资本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地区居民的生育率越高,而高生育率反过来阻碍人力资本投资,即生育率机制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中国“放开二胎”这样一个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研究收入和生育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人均GDP和总和生育率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向量误差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的生育率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发现总和生育率和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并且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人均GDP和总和生育率之间都存在一个同期效应,相互作用.因此,从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放开二胎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居民处于较高生活水平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下,其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放开二胎”后不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对北京市2006年和2008年的城乡独生子女生育意愿作了调查。在我国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地区,城乡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无论在生育数量还是在子女性别偏好和生育时间上都存在趋同的现象。对目前各省市在生育政策调整时城市和农村依然采取不同政策的做法提出看法。在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省市,可以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两次独生子女问卷调查所获第一手资料,对北京城市女性独生子女婚育群体进行考察。在生育意愿方面,女性调查对象的意愿生育水平呈现偏低发展走向,但二孩生育意愿出现明显上升,不过对于生育"政策二孩"的选择呈现明显的矛盾心理和不确定性;在实际婚育状况方面,初婚初育时间在后移,婚后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开始增多,孩子以双方父母照料为主。政府应积极鼓励双独夫妻生育两个孩子,发挥"政策二孩"生育对于缓解人口结构快速老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出台后,各地需要测算符合这一政策的潜在夫妇数、可能导致的新增出生人数、由此带来的生育水平变化,以及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测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新政策正式实施前的准备,确保政策实施风险可控。结合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3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生育意愿抽样调查数据,提出了关于新增出生人口和新增生育水平的估计方法,以及相应的未来生育水平估计和人口预测方法。对如何构建政策实施监测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原始数据为基础,结合上海市闵行区独生子女调查资料,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独生子女在年龄、教育、职业、行业、独生子女身份等方面的婚姻匹配状况。同类婚是独生子女婚配的主要形式,独生子女强化了"门当户对"的习俗。这种强化将对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加深社会阶层之间的隔离,降低了社会开放度,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严格的一孩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