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少数民族人群残疾现患率的流行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及其与汉族残疾人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少数民族男性的残疾现患率(6.46%)高于女性(6.03%)。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仅有10.04%。居住在农村的少数民族残疾人,大约有25%生活在国家规定的农村贫困标准以下,71%的农村少数民族残疾人没有参与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农村、女性、老年残疾人是今后少数民族残疾人扶贫和社会保障覆盖重点干预对象;要优先提高女性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残疾人的致残因素进行分析。我国残疾人致残因素以后天获得性残疾为主,非传染病致残占很大比重,先天性残疾不到10%,并且具有较大的地区、城乡和性别差异;不同年龄人口面临不同的致残风险,非传染性疾病致残和创伤及伤害致残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增加。有必要制订系统性的整体残疾预防策略,针对不同年龄的高危致残因素开展残疾的终生预防。要采取措施加强全民健康意识,降低致残因素暴露水平。要加强高危人群的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3.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于1987年和2006年分别组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科学合理的残疾筛查和评定方法是数据质量的重要保证。描述调查中的残疾筛查和评定方法的制定,并通过数据分析评估调查得到的残疾人相关数据的质量。两次调查在全国统一领导部署下如期顺利进行。专家们通过广泛深入的文献调研和现场试点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残疾诊断和分级标准。经检验,2006年调查中《7岁以上人群残疾筛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高于90%。全体调查员、医生、统计员经严格培训按全国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完成现场调查。事后质量核查证明数据质量达到预期标准,2006年调查残疾人漏报率为1.12‰;1987年调查残疾人数的差错率为1.16‰。两次调查中导致残疾的疾病和伤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流行特征与同时代文献记录相一致并符合时代发展特征,间接验证了两次调查中的残疾评定符合设计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中国残疾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迫切需要健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护基本权益。利用2006年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残疾人群收入贫困、就业困难、教育、医疗服务、康复等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生存状况,就此提出建立“多支柱、梯度扶助”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6,(8)
残疾人是人类历史中与生俱来的一个群体,也是社会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残疾人可以通过就业参与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且通过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因此,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最好途径,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根据近五年内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现状来看,虽然建国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完善,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经济地理》2012,32(6)
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研究不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特征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选择了资源禀赋、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就业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水平等衡量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指标分析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区域分类,并归纳了不同类型区域的某些共同特征,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双 《经济地理》2012,(6):80-84
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研究不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特征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选择了资源禀赋、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就业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水平等衡量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指标分析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区域分类,并归纳了不同类型区域的某些共同特征,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为此引入了MA聚类法,实现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聚类及聚类预测,并依据聚类结果从多个角度揭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通过对聚类结果变动原因的分析为相关部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状况,文章从经济、社会及环境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CH指标法、面板数据K-means聚类法及判别分析法,实现了对我国31个省市的聚类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将我国省域按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划分为5类,展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通过对聚类结果的解析为相关部门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专家咨询法,结合区域现状,建立了适用于秦皇岛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一级指标,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可持续性、城市文明、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恢复与建设8个二级指标。对秦皇岛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秦皇岛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2006—2012年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经济和生态水平指数增幅减缓,社会水平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年中国老年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丧失之间的关联。采用教育程度和自评经济状况作为测量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老年人ADL丧失率呈现反向社会经济梯度。无论城市还是农村,ADL丧失率均随着老年人教育程度或自评经济状况的降低而显著提高。这种社会经济梯度现象揭示了老年人ADL丧失率不仅在贫困与非贫困人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不同阶层非贫困人口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我国城乡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与ADL丧失率存在较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1987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性残疾人抽样调查为开展我国残疾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两次调查数据,利用两次调查的技术文件和其他可获得的资料,对两次调查的设计和方法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两次调查均采用了基于残损的残疾定义,残疾评定均是基于各科专业医生严格的医学诊断,并在调查目的、调查总体、调查时点、调查程序以及调查的组织实施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第二次调查各类残疾标准基本上与第一次调查保持一致,同时应用ICF理论模式,参考国际最新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适度调整,对残疾筛查和评定工具进行了修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两次调查数据的可比性。在利用两次调查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到两次调查各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乡的老年健康及老年照料问题日益严重。利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国家卫生服务利用调查数据,从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残疾水平、自评健康以及健康预期寿命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探讨了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的照料提供来源。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提高老年健康水平,应对老年人口照料危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伟华  张焕明 《技术经济》2008,27(10):37-41
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对1979--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基本上存在收敛趋势,形成了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如果控制了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则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卫星监测的夜间灯光数据构造的夜间灯光强度表征城镇化水平及专利授权数度量区域创新能力,利用2006—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就城镇化水平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实证发现:①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且这种正向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②城镇化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跨过单一门槛值,其对区域创新的作用逐渐增强;③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推进可以通过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智力资本的"H-S-C"范式,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2006年的区域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人口素质、医疗与社会保障水平对区域人力资本的贡献最大,国内外贸易及经济往来对区域关系资本的贡献最大,政府服务保障与社会沟通机制对区域结构资本的贡献最大,创新投入与创新过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最大;区域人力资本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力度的影响较大,区域关系资本受区位优势的影响较大,区域结构资本受体制、制度、机制和经济发展环境氛围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R&D投入、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1997~2006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1997~2006年的省际创新产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R&D投入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对以专利为测度的创新产出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30个省(市)创新能力的显著差异,不仅是源于各地区R&D投入差异,而且创新环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进一步证实了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改善区域创新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