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以"大学生生育意愿调查"为基础,初步分析了影响西南地区大学生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估计了未来劳动力的发展趋势,为该地区以后的经济发展、人口政策、劳动力结构及优化等提供参考。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选择生育与否主要受家庭乐趣、喜爱孩子等主观因素影响。经济和社会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与居住条件、工作压力等。  相似文献   

2.
农民增收政策的有效执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策作用的对象——农民的能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通过对农民群体能动性的系统分析,提出有效增强农民政策执行的能动性的主要措施:切实加大农民增收政策的宣传力度、社会利用已取得的政策效果强化农民群体能动性、不断提高农民理解政策的能力,增强农民利用政策的意识、及时发布政策执行效果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农民对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农民对新民居的居住意愿是当前农村新民居建设实现供需匹配均衡的一个重要前提。农民的心理感知、农民群体性外部比照是影响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关键内部因素,但二者对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影响并不一致:农民可以提高心理意识形成能动的新民居居住意愿;农民个体与入住新民居群体的比照可以增进其新民居居住意愿。新民居政策宣传沟通和外部环境变化是影响农民新民居居住意愿的外部因素。改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对新民居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受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工资决定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差、城乡差、区域差等。采用基于均值回归的O-B分解和基于分位数回归的M-M分解,对形成工资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对低收入人群更为重要;工作经验对中等收入的男性群体和高收入女性群体更为重要;工资收入的性别歧视在低收入人群中最为严重;地域歧视是城乡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教育和经验不是造成城市群体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教育在农村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中起着"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影响因素是指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制度政策环境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一方面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直接限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及文化传统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大小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一、自然环境宜居的自然位置与条件是农户选择居住地的前提。比如关系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矿产、土地资源等的丰富度及其比重,都将阻碍或指引农村居住区位的选择。农村居民点自古就是在不断的使用与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高程与坡度等与地质安全相关的自然条件对农户居住选址更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佩 《经济研究导刊》2014,(23):105-107
幸福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是人们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福州市居民的调查,发现影响公众幸福感和不幸福感的因素有10余种,主要包括居民收入、居住条件、家庭关系、健康状况及精神文化生活等。通过图表分析,展示了这几大因素与居民幸福感的具体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改善居民幸福感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为基础考察影响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的因素。分析发现,健康状况自评及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影响因素较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较差、婚姻状况处于独居(丧偶、离婚、未婚)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与子女同住,以获得更好的生活照顾和情感慰藉;是否工作、是否有养老金这些经济收入对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有一定影响,有工作的老年人及有养老金收入的老年人更愿意独立居住。说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主要是可以得到子女的贴身照料或情感慰藉。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回流潮的兴起改变了我国人口长期以来单一的从内陆向沿海的流迁模式,为回流地区实现就地城镇化带来了新动力。利用永城市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回流农民工居住区位的分布、演变、未来居住意愿,通过构建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索其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永城市主城区是回流农民工除农村以外的主要居住区位选择,居住区位转变主要是趋向于主城区而不是乡镇中心;大量回流农民工存在城镇购房的倾向,在未来有持续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城乡结合区蕴藏着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居住区位的选择受到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最后,就地方政府如何引导回流农民工以共同促进就地城镇化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春涛 《经济研究导刊》2011,(36):197-199,205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意识形态性、知识性与原创性、可复制性等特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一国的文化也有着重大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受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政策因素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一种新的离散模型估计方法,基于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城市居住人口数据,检验了户籍、公共服务政策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居住在城市的农村户籍居民更加幸福,同时这种幸福感也更加稳定;户籍身份对居民幸福感存在两种传导机制:进入城市享受更好公共服务政策让城市外来群体感到更加幸福,而户籍歧视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外来人口幸福感的提高。破除与户籍身份捆绑的各种城市特权政策,是逐步推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2013年周至县猕猴桃种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抽样调查问卷为基础,综合分析特色种植农户对不同技术供给模式下的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其中是否存在某些内在的规律性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技术供给模式对特色种植农户具有一定的普适性;2特色种植农户对不同技术供给模式的采用效率具有相对的差异性,即政府主导型合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科研主导型;3特色种植农户对不同技术供给模式的行为响应受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既受信息网络、技术成本、技术风险、技术服务、社会网络、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文化程度、兼业程度、特色种植收入等内部因素的影响;4在不同技术供给模式的背景下,影响特色种植农户采用行为主要因素的作用力大小存在着一定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即不同技术供给模式下的农户采用行为与信息网络、社会网络、市场环境、特色种植收入呈正相关,与兼业程度、技术风险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农村进入城市暂住户两份调查数据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和正规就业群体间的就业差异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与正规就业群体相比,非正规就业群体获得白领的概率下降了15.67个百分点,这些差异中市场结构因素可以解释的部分达到了100.45%。与此同时,如果非正规就业群体与正规就业群体面临着相同的就业结构,非正规就业者从事白领工作的概率会上升8.85%。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某省会城市都市圈内681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首次将土地政策、居住政策、作物种植政策三个特殊对象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政策特征及地理特征并列作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地理空间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都市圈内农村劳动力主要以本乡镇街道及本区县内地理空间选择为主,且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呈现差异化的正负向性相关关系。为推进都市圈内农村劳动力就业地理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个体发展、家庭因素调整及区域发展政策制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人—时—空视角下的中国休闲活动演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志才 《经济地理》2012,32(2):149-153,176
在中国悠久历史进程中,休闲受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科技水平、文化宗教等影响下,休闲活动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人-时-空”这一三维变化为视角,以时间发展为轴线,分析了我国休闲活动群体变化和空间演变规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时期各阶层身份、经济、文化、政策等不同,其中,人是主要的演变因素,而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参照物,空间则是由人和时间的变化而引起的休闲空间变化以至于内容的变化。最后从休闲群体、休闲空间和休闲内容总结了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叶洋洋  唐代剑 《经济地理》2019,39(4):232-240
现代游憩商业街是文、旅、商融合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城市的窗口。文章探讨现代游憩商业街的满意度评价体系构成,以杭州市延安路为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影响游客与居民对现代游憩商业街满意评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①延安路的客源以中、青年白领、蓝领及学生为主,呈现年轻化态势;②现代游憩商业街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包含6个影响因子,即商业、交通、景观、休闲、设施、文化—服务因素,游客与居民对各因素的满意评价不尽相同;③6个因子对总体满意及游客和居民双方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商业因素影响最大,且居民满意更受文化—服务因素影响,而游客满意则更受景观因素影响;④经IPA分析,对比得出游客与居民双方感知下需改进及提升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创新的激励受着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的创新驱动力源于企业增加利润和降低成本的激励,外在的创新激励主要源于政府补贴、创新模式、市场结构、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会交叉影响着创新激励.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企业创新激励的影响以及它们的交叉影响关系,论证了技术创新激励的传导机制,揭示了影响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了不同创新模式下各个激励因素的影响强度,比较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创新模式激励的差异,得出了在各种情形下的相关结论,对所得的结论进行了理论解释,并据此得提出了有关创新激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加大建设规模的同时,保证保障性住房切实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使住户对居住情况感到满意,是实现保障性住房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功能的关键。文章利用香港公屋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公屋住户居住满意度的核心要素及其作用程度。研究发现,对于公共租赁房屋这类保障性住房的住户,其满意水平除了受房屋质量、社区环境等一般性因素影响外,政策性住房在社会标签上的污名化、社会关系上的弱势地位等,都会对其满意度体验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市场过度炒作既会扭曲供求关系,又会带来公平和效率损失。从租值的角度看,房产并不能带来超额收益,炒作源于投机心理。但市场中巨大的存量和潜量房产资源,为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特别是保障性居住需求提供了政策空间。相比现金补贴,租金补贴存在效率损失,而税收政策受税率、供求价格弹性、价格及销量等影响,并导致税收超额负担。应当通过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政策选择,维护市场公平,提高资源效率,最终实现住房向"居住"功能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房价上涨的动力、政策选择与房价理性回归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价上涨是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文章从影响房价供求因素入手,分析了房价上涨的动力因素,提出了重点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的政策主张及相关的政策建议,预测了房价理性回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君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8,28(3):454-459
居住是反映居民基本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因素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其居住需求的改变和居住区位的再选择,进一步影响着各种居住空间结构的变迁。文章基于1 234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迁居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迁居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总人口、现住宅改造时间、出路交通、房屋面积及结构、地形是影响农村居民迁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迁居意愿的产生是农户考虑主要影响因素后,家庭进行综合决策的结果。随着农村大家庭的逐渐消解,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人口较多的大户家庭还面临着进一步迁居的可能;山地农村居民更愿意迁居;出路交通和现有住宅结构还是居住环境中引起居民居住不满的主要因素。今后的农村居民点建设应适度从农户角度出发,合理引导居民迁居,不断完善居民点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