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随着汽车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强力渗透和国内企业“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的需求,以合资企业为基本构架的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我国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是“长腿”、自主发展是“短腿”的局面,加强合资企业中方的自主开发能力及自主汽车品牌发展基地的建设,防止“国退洋进”和汽车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垄断。  相似文献   

2.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牢牢地掌握汽车产业的控制权。但是,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面临国外跨国汽车企业的冲击,中国汽车产业的“空心化”问题突现出来,它不仅影响到汽车产业的自主发展问题,甚至也与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安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重庆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测度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波  徐鹏 《乡镇经济》2008,24(9):106-110
产业结构演进是由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但随之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文章旨在构建一套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空心化指数,并且运用具体的数据对重庆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总体指数在扩大,地区产业空心化程度相差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日本“产业空心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产业空心化,目前尚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所谓产业空心化,就是指国民经济的服务化或超工业化,因为“随着一个国家整个经济的服务化的发展,国内制造业逐渐丧失国际竞争力,进而物质生产的重要性不断地下降。”持这种观点的人有的甚至干脆指出:“产业空心化就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空心化”特指制造业的空心化,即“由于海外直接投资而使国内生产减少或消失,这样才出现产业空心化。”第三种观点则带有折衷色彩,认为产业“空化”包含两层涵义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层涵义或第  相似文献   

5.
汽车产业兼备资金、技术、人才、劳动、材料密集的产业特征,对于一个地区做大产业能级、提升产业层次、引领关联产业的发展,作用举足轻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政策环境,结合金华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十一五”时期金华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以谋划一个主导产业的科学集约发展为切入点,探索实现金华“工业强市”战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冷水煮青蛙的故事,想来很多人并不陌生:如果把青蛙丢进沸水,青蛙受到刺激,就会奋力一跃,脱离险境;但如果把青蛙丢进冷水,慢慢加热,那么青蛙就会因为不断适应水温变化而不自觉,待到感觉不妙的时候,想跳也跳不出来了。这正是我国汽车行业当前面临的情况。经历了四处奔波借钱度日的困境,享受了长时间依靠别人的安逸生活,很多中资在乐不思蜀中忘记了“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从上世纪80年代德国大众进入迄今,中国汽车行业尽管在数量、品种方面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汽车产业控制权遭到了极度侵蚀,由此可能导致汽车产业空心化。  相似文献   

7.
汽车电子产业是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交叉产业。发展汽车电子产业是我国汽车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步骤。国家发改委正在以《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纲,制定《“十一五”时期汽车电子发展规划》,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在加紧制定《“十一五”汽车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大力支持的新兴产业。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聚集四大板块的核心城市上海、广州、北京、沈阳也正在紧张有序的制定适合本地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8.
刘鹏  贺琼 《魅力中国》2010,(31):36-36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而振兴发展汽车产业重在抓好自主创新。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以及自主创新对汽车产业的重要性,最后结合汽车产业振兴政策,提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与管理自主创新的角度,探索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所创造的集聚经济能够为产业注入强大的活力。基于2005年-2012年的数据分别从行业和企业层面研究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集聚程度并结合EG指数综合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集聚现状,发现总体而言我国汽车产业的集聚情况不容乐观,其主要体现在政策因素导致的地理上的不集中。因此,从各级政府协调规划汽车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优化我国汽车产业布局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因素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做好维护产业安全工作的战略举措。只有提升竞争力,才能维护好我国的产业安全。本文分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提高我国产业安全上的重要作用,并对此提出了若干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汪龙 《特区经济》2013,(11):132-133
农村人口外流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人口"空心化"情况严重,原本有利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乡村社会资本因此逐步瓦解,农村公共品供给因此出现困境。本文将梳理这方面的文献,并希望以此总结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民爆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民爆行业属易燃易爆的高危行业,其产品生产和使用的风险性较大,重、特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呈多发递增趋势。因此,深入研究分析,完善措施,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势在必行。论文以贵阳久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分析了其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方面的不足,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并结合实际,对该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关键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略论提高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度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度不高是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提高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度政策的分析,指出其主要不足之处为过多依靠市场力量,并提出由国家重点发展壮大3到5家大型有色金属企业集团,以提高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贺俊 《改革》2021,(2):81-89
制造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牵引。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包含战略先导产业的技术和市场领先、极端压力情形下的制造业运行安全以及高强度创新驱动发展三个维度。其中,实现战略先导产业领先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其战略要点是在构建全球技术共同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中国市场需求的独特性重新定义根技术和主导设计,为推动全球新兴技术突破贡献中国力量;产业链安全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基础,其战略要点是根据“底线安全”原则培育基于次代技术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构建高效的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高强度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前提,其战略要点是构建“创新友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竞争范式实现激励相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小泉东盟五国之行与"小泉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日本与东盟经济环境发生新变化、面临新课题以及日本通商政策和集团化战略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小泉东盟五国之行提出了日本对东盟外交的新理念和“小泉构想”。小泉构想虽然受到了东盟各国的欢迎,但也有不和谐的弦外之音。由于小泉构想的空洞性和暧昧性,再加上日本国内农业自由化的掣肘,如何实现小泉构想,乃是日本今后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边境安全战略是维护我国边境安全的总战略,它是在综合分析我国边境安全环境以及边境地区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同时也是符合我国的国情的。我国边境安全战略的特点是:以新型安全观为指导思想;以维护边境地区的综合安全为最终目的;以睦邻合作为维护边境安全的主要方式;以外交途径促进边境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王潇一 《科技和产业》2021,21(9):107-113
梳理总结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涵,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阐述制造业产业链安全内涵,从挑战与机遇两方面深入剖析大变局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带来的影响,论证保障制造业产业链安全的意义,给出确保自主可控、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保障制造业产业链安全的路径,提出加强政府合理介入与引导,打磨产业技术内功;加大制造业出口与对外投资力度,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打造有利于"大循环"与"双循环"的发展格局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振军 《特区经济》2007,(5):285-286
在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中,市场竞争通常很难达到适宜的程度,竞争不足或竞争过度的现象都有可能出现。对过度竞争的顾虑深刻地影响着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放松管制改革的方式和时机的选择。本文在学术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电信业为例,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的过度竞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高度经济增长时期,制订了一系列的产业立地政策,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日本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实现。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的产业立地政策的展开及其特征,揭示了其成功和失败之处,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对产业布局及其政策提出了若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