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污染是区域内的整体性问题,治理其雾霾污染需要区域内所有城市共同努力,联防联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区域行政约束和治理模式的"碎片化"。面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京津冀地区各地政府应充分意识到彼此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各方应摒弃各自的"小算盘",着眼大局,努力打破原有的组织壁垒,共同努力以彻底解决区域内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矿产资源协同开发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客观需要、京津冀差异化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必然要求。论文以京津冀矿产资源协同开发的必要性为切入点,探讨协同开发机制的内容和实施协同开发机制的措施,认为协同开发机制包括协同开发监管主体和实施主体、协同规划机制、协同激励机制、协同监管机制和协同保障机制。实施协同开发机制需要整合引导激励政策、协同联动监管,并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化、环境恢复治理、交通运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土地等要素配置的策略,这为通过创新土地供给制度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低、要素呈现"单向虹吸式"聚集流动和"竞争力陷阱"问题。论文通过对13个城市的第二三次产业GDP、建成区土地面积等要素的数据极值化表明,京津冀土地要素跨区域流动既是土地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也是京津冀成长为世界都市圈的必然要求。京津冀跨区域建设用地配置路径和策略,不仅有利于京津冀整体经济效率提升,而且更有利于盘活产业用地和非首都产业转移与承接,还有利于京津冀生态体系治理。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雾霾污染治理要转变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构建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是必然选择,而保障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则是构建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内涵的分析和本质要素的提炼,以全面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可量化性为构建原则,围绕联动治理组织、联动治理条件、联动治理过程和联动治理效益四大指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设计京津冀三方联动雾霾治理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成本构成为基础,分析阐述了由于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三地信息共享、利益补偿、监督管理等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加大了京津冀协同治理的交易成本,使协同治理的效率降低。为此,应加快完善京津冀协同治理的制度与机制创新,重点加强京津冀区域内生态补偿和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激励机制建设,以实现京津冀协同治理的长效目标。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以来,凭借毗邻北京的地理条件、相对低廉的价格和便利的交通等条件,环京楼市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快速聚集、抬高环京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本,影响首都大城市病治理效果,冲击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认为应通过严格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加快制定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土地利用法规,制定精准的环京楼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和严惩违法违规用地等措施,彻底扭转环京楼市过热局面,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创新资源分布具有"中心—外围"的特征,尽管京津冀三地空间上紧邻,但中心地的创新资源却未有效辐射周边,而呈现孔雀向南飞的"异地转化效应"。同时,缺乏先行先试政策与国家特殊体制支持,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劣势明显,降低河北吸收创新外溢的效率,并影响制造产业向高端价值链攀升。因此,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是基于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产业梯度性与地区比较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知识外溢、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的试验与探索。文章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面临不足,提出协同创新示范区应在功能定位、创新体系、空间组织、新经济形态四个方面进行前瞻性构建,在政策上建议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加强创新联盟、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以保障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在采用超效率CCR-DEA模型测度2008年至2015年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予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σ收敛不存立,但津冀城市组存立σ收敛;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β绝对收敛性不存在;京津冀、津冀和河北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β条件收敛均存在,城市人均GDP为三组城市条件收敛的共同积极因素,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津冀、河北城市组的共同积极因素;外资的"污染假说"在天津与河北成立,而北京不成立。研究有助于京津冀三地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而缩小京津冀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差异,实现区域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点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区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为了避免石家庄在发展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研究。文章选取了12个指标构建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ANN模型,通过测试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得出石家庄市土地处于中低程度的集约利用状态。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石家庄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协同发展的序幕由此拉开。但由于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且近年来城市及区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交通、生态等诸多问题,已使城市的发展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协同发展的步伐也变得举步维艰。因此,京津冀三地迫切需要直面当前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地区现有优势资源,把握当前政策形势下提供的发展机遇,探索新领域,创新发展路径,实现以休闲经济一体化为主导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