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警督信箱     
问高警督:关于肇事后当事人逃逸的事故,是否按《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均应定逃逸者负全部责任?有些同志认为逃逸事故也应认真勘查现场,认定肇事者的责任。如无法认定的,才接第二十条规定认定逃逸者负全部责任。我们对此项规定,在理解及适用方面有争议,故来信请教。山西祁县马志刚答《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条关于“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的规定,是交通事故责任推定的一种形式,即在预先设定的某种情况下,只要其行为符合了这种特定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正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置工作中,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往往较为复杂,一旦进展不顺,易引发群众不满情绪,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笔者所在的山东省聊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东昌府大队辖区大多为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逃逸事故多发生在县乡道、干渠路,现结合工作实际,就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工作谈几点体会。一、逃逸案件侦破常用基本方法遇到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物证是证据的一种,指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的物品、物质或痕迹。交通事故物证,就是从交通事故现场带走或遗留在现场能证明交通事故真实情况的物质、物品和痕迹。交通事故的物证检验、鉴定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用来同肇事逃逸者作斗争的一项科学技术手段,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专门技术工作。它运用科学方法,对与案件有关的物证进行发现、收集、提取、检验、鉴定,以确定其相互间的联系,起到证明事故真实情况和破获案件的作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不同于一般的道路交通事故,它是车辆驾驶员发生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责任,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 (也有个别不知事故发生而驾车离开现  相似文献   

4.
事故     
<正>问:我是基层办案民警,近期在我队辖区,一名行人被一辆绿色大货车撞倒后,又被一辆白色轿车碾压后死亡,两车逃逸。经努力,案件侦破,肇事驾驶人抓获。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死者身上留有遗书,并结合现场附近监控等一系列证据,证明死者是为自杀而故意碰撞行驶中的绿色大货车。请问该起事故如何认定责任、如何处罚肇事驾驶人?答:此案按照两起事故认定较妥。第一起事故是死者为自杀而故意碰撞行驶中的绿色大货车。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  相似文献   

5.
问:今年3月,我县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经现场勘查及证人指认,确定了肇事车辆。虽然几经努力,但是逃逸驾驶员和肇事车辆至今未查获。请问这起事故如何进行责任认定和赔偿调解?  相似文献   

6.
为严厉打击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违法犯罪行为,提高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率,江西省樟树市交警大队采取了"五个强化"措施,不断规范和提高交通肇事案件侦破工  相似文献   

7.
第二部分审评意见一.肇事逃逸案件的交通事故责任《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条:“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当事人的行为毁灭或改变了证据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在每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性质的约占10%左右。拥有二百多万人口的芜湖市,1994年发生肇事逃逸案件13起,1995年23起,1996年44起,1997年51起,4年共131起,死亡39人。由此可见,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逐年增加,造成的后果也愈...  相似文献   

9.
4月21日,安徽省公安机关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工作以来,截至7月7日,全省公安机关接访的8764件信访案件中涉及交警的有672件,占接访总数的7.7%,其中交通事故信访案件481件,占涉及交警案件的71.6%。这说明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安徽省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特点、形成原因和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源头控访长效新机制等方面作一探讨。一、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特点(一)涉访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占多数,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车辆驾驶人肇事后开车逃逸、弃车逃逸,或将伤者送医院后逃逸,甚…  相似文献   

10.
<正>自1995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他由一名交警执法队伍中的新兵,成长为侦破肇事逃逸案件的骨干;由一名事故处理初学者,成长为事故处理的行家里手。他,就是辽宁省锦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大队长丁宏伟。他处理的各类交通事故案件万余起,无一起信访案件;参与侦破各类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数百起,抓获犯罪嫌疑人数百人;参与公安部、省厅交办的各类疑难交通事故案件复核60余起,其中作为国务院调查组成员参与“5·23”彰武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的调查工作,出色的表现受到上级部门通令嘉奖。2022年5月,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11.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逃逸案能否及时侦破,是对公安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一个挑战。笔者从事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十余年,参与了本县大部分交通肇事案件的侦破,现就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特点、原因及侦破手段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日前,笔者参与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研究。该案件时隔12天,肇事车辆及驾驶人被查获。驾驶人陈述以及现场指认驾驶集装箱车辆行驶的时间、路线,在事故地点车辆颠了一下,发出很大声响的事实,与办案单位调查事实相吻合。但驾驶人失口否认轧人。在案件移送检察院之前,有关部门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笔者审阅了案卷,与办案单位在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撰写上,重点对证据加以论述,用证据证明驾驶人肇事以及轧人后逃逸的情节。令驾驶人及其车辆所有无言相对,检察院也比较顺利地批准对肇事嫌疑人予以逮捕。通过这起案件,可以看出,《道路交通安全法》…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5月18日早晨,有群众报警称,在距福建省龙湖镇晋南医院门口30米远的一棵相思树旁,有一个老人靠在树下,已经死亡,旁边还有一个扫把和清洁工具。刑警最先赶到了现场,法医的尸检结论认定死者的左小腿粉碎性骨折,初步判断为机动车撞击形成的,应当是发生交通事故后抛尸,交通肇事的第一现场应该在其它地方,警方遂以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立案侦查。这起案件对接手的晋江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来说,无疑是一  相似文献   

14.
连夜擒真凶     
<正>2014年7月20日晚,安徽省太和县城关镇细阳南路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一辆轿车追尾撞了一辆摩托车,事故造成摩托车驾驶人当场死亡,另一名乘坐人受重伤。接警后,太和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立即启动交通肇事逃逸预案,通过大量排查、走访,约2个小时后迅速锁定肇事车辆和嫌疑人,案件成功告破。两人被撞肇事车黑夜消失当晚22时许,太和县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值班电话骤然响起。110指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0月,福建省某地交警大队办案民警谢某被检察机关指控涉嫌徇私枉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事端起源于对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的处理。2002年11月25日21时许,某地发生一起致人受伤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主办民警谢某带领其他民警当晚即查获肇事者陈某和逃逸车辆,并连夜对其进行了讯问和酒精测试。11月27日伤者死亡,谢某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报请大队分管领导批准将此案列为“重大交通事故”并立案。12月2日,大队经集体研究认定陈某负事故全部责任。为避免交通事故处理期限与刑事诉讼期限之间的冲突,决定按惯…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12月6日6点多,福建省安溪县魁斗镇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但是现场却没有发现肇事车辆。那么这到底是单方事故,还是肇事逃逸案件呢?安溪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办案民警刘顺忠说:"我们接到一个过路群众报警,说有一辆摩托车摔倒了,两个人受伤。当时我们还以为是一起单方事故。"当晚值班民警赶到了事故现场,然而现场的情形跟报警人说的大相径庭:这是一起一  相似文献   

17.
2003年5月28日10时许,安徽省天长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三中队接到群众报警称,205国道附近一座立交桥边有一具尸体,可能是被车撞死的。民警迅速到达事故地点,经调查分析,认为这是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立即组织警力追查肇事逃逸者。  相似文献   

18.
信息集纳     
4月18日,湖北省襄樊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发布了《侦破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奖励规定》,今后凡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支队按照特大、重大和一般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时有发生,且多发于夜间,通常情况下没有见证人,也无法确定事故发生准确时间,快速侦破难度较大。近日,山东省宁阳县交警大队巧妙利用时间差异常,仅用两个小时就成功侦破一起这样的肇事逃逸案件。2018年6月6日凌晨,在济微公路宁阳县伏山镇中心小学南侧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面包车由北向南行驶至事发地点后,追尾撞上一辆停放在道路西侧的红色半挂货车,事故造成面包车严重损坏、驾驶人  相似文献   

20.
<正>自1992年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确立交通事故责任推定制度至今,该制度在依法惩治交通肇事逃逸、故意逃避事故责任追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车、路、企、环境等交通要素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法治建设发展迅速,社会公众法律素养显著提升,交通事故责任推定制度在适用过程中与法律责任追究不协调、责任认定结果易引起争议等问题突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