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货车年检(安全技术检验)和年审(综合性能检测)依法合并为推进货运物流降本增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国务院决定将货运车辆年检和年审依法合并。为贯彻国务院重要部署要求,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在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道路货运车辆检验检测改革工作的通知》,并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专题部署。据了解,此次出台的推进货车安全技术检验(安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2月2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国家标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 21861-2014)。该标准将于2015年3月1日起实施。为便于标准贯彻、实施,规范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促进安检机构更好的执行本标准,本文介绍标准的修订背景、修订原则、主要修订内容、实施要点等内容。一、标准修订背景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确立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法律地  相似文献   

3.
正机动车安全检验查验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的车辆安全管理制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条规定,"准予登记的机动车应当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第十三条规定,"对登记后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车辆用途、载客载货数量、使用年限等不同情况,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动车检验查验体系,每年检验查验机动  相似文献   

4.
交通运输部颁布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执行.该规定明确了要对道路运输车辆进行定期检测,并对检测周期做了详细的规定,检测结果成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进行车辆技术管理、核定车辆经营范围的重要依据.因此,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成为加强车辆技术管理、落实《规定》要求并保证道路运输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路运输》2004,(9):61-63
《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条规定:“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的,应当遵守本条例。前款所称道路运输经营包括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以下简称客运经营)和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以下简称货运经营);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包括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理解这条规定的精神,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情报     
《中国储运》2011,(8):94-95
首部公路保护法规已实施从严执行或推高货运价格2011年7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公路保护进行规范的行政法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主要涉及车辆超限治理、行政许可、保障公路安全的区域范围、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农村公路保护、公路安全保护的措施和手段,以及公路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等方面。其中,对运输车辆超载超限的规定尤其严格,除了罚款,还规定对1年内违法超限运输过3次的货运车辆,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吊销车辆运营证;对1年内违法超限运输过3次的货运车辆驾驶人,由道路运输管理机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路运输》2006,(9):36-36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 《道路运输条例》将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范围界定为道路运输经营和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其中,道路运输经营包括客运经营、货运经营: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包括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是对外提供车辆出租并收取费用的有偿服务行为.从其经营性质和经营范围来看.属于营业性道路运输经营。[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是运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在新时期,《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给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带来很多变化。笔者认为.当前运管部门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1.严格年度审验.加强车辆技术性能管理。在年度审验中,除对经营户的资质和经营行为审查外.还要严格检查车辆的技术状况.有无私自改装行为.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是否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危货车辆技术性能检测是否达到一级(项次和主要项次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等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运输》2006,(7):28-29
第—条 为规范机动车检测维修行业管理,提高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确保机动车检测维修质量和车辆安全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运输》2014,(7):33-33
Q我们在路检路查中发现一辆营运客车未按规定在每日发班前做例检,在汽车站外载客发班。我的同事认为该车违反了《道路运输条例》第三十条,“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应当加强对车辆的维护和检测,确保车辆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的规定。依据《道路运输条例》第七十条第一项违反本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不按规定维护和检测运输车辆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行政处罚。  相似文献   

11.
秩序     
正问:超标电动自行车既然不符合国家标准,那能不能上道路行驶?答:《道路交通安全法》将车辆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两种类型。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法律、标准,超标电动自行车性能接近摩托车,实质上属于机动车。目前国家实行机动车生产企业和产品的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管理》2014,(10):44-44
一、推行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首次以法定形式确立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制度,并按照车辆用途、类型和使用年限等特点,规定了不同的检验周期。十年来,机动车检验制度配套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发展,国家质检总局以部门规章形式发布《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第121号令),明确检验机构准入条件、资质审批、监督检查等规定;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城市公交客运纳入交通运输部门行业管理体制。此前,公交车辆没有实行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和车辆准入检测、技术审核,仅凭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机构依照《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出具的仅有13个参数的检测报告办理营运手续,  相似文献   

14.
车管     
<正>问:车辆所有人为单位,进行车辆年检需要什么材料?答:(一)《机动车牌证申请表》;(二)机动车行驶证;(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四)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出具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免检车除外);(五)机动车查验记录表(免检车除外);(六)车船税纳税或者免税证明。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机动车登记管理,在新车注册环节依据相关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等对机动车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新车注册环节发现部分不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生产一致性不合格的违规车辆,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13年新车注册环节查验发现的违规车辆统计,发现存在不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或与《公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保障运输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交通运输部1号令《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1号令明确要求道路经营者应当建立车辆维护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维修手册及运用条件自行确定维护周期,确保车辆得到正常维护.同时,明确进行二级维护后不再需要上检测站进行竣工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17.
2009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21861-2008)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即《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提及的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对保障在我国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安全技术状况意义重大。为使标准的使用者,尤其是公安交管部门从事机动车安全技术管理的人员能够正确理解、执行该标准,  相似文献   

18.
治理超载超限运输与道路货运企业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载运输是指车辆装载重量超过行驶证上核定的载重量。治理超载运输的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规,治理的目的主要是保障车辆技术性能和行车安全。超限运输则是指车辆的外形尺寸、车货总质量以及车辆的轴载质量超过了规定的限值。治理超限运输的法律依据是《公路法》、《超限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治理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公路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3月1日生效的GB21861-2014《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标准中,首次提到检测车身反光标识和车辆尾部标志板时,使用专用检验仪器进行检测。新修订的GB21861标准提倡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科学、准确、高效、先进,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车身反光标识检测流于形式的现状。一、逆反射系数检测仪是判定车身反光产品性能的有力武器车身反光标识的作用是利用其优异的逆反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在对机动车实行定期安全检验的基础上,又对道路客货运输车辆(营运车辆)实行了定期检测和强制维护制度,应该说这是一项保护和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的举措。但是,由于具体工作存在随意性,因此道路运输车辆定期检测和强制维护制度常常被指责为保护部门利益、增加经营者负担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