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的经验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仅靠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来解决当今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土地资源瓶颈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村镇建设用地进行再开发。对天津市华明示范镇、江苏省"万顷良田"工程、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土地整治模式、广东省"三旧"改造工程、深圳"凤凰社区"拍卖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与比较,着重分析它们的建设对象、模式、资金来源与建设效果,指出不同模式的应用条件。认为目前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主要面临五个问题,即确权、利益权衡、融资模式、乡镇级总体规划完善及市场复杂系统互动与反馈机制的明确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监管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失灵"与政府权力滥用的问题.目前,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监管机制存在着价格监管僵化 、政府职权滥用及自律监管缺失等问题.应通过指导价格而非垄断价格来调控建设用地指标交易价格,将政府职权严格限制在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最低保护价格 、交易量监管,引入自律监管模式,实现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监管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发商品住宅,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然而,对于集体土地能否开发商品住宅还存在较大争议,且在已进行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中较少涉及商品住宅开发项目,相关研究也缺乏对其收益分配和具体操作的深入探讨。本文对河南长垣、山西泽州、广西北流3个试点地区进行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商品住宅试验的分析发现:政府、集体和企业均可在集体土地开发商品住宅中实现利益增进,三者利益的契合是改革的创新动力;进行商品住宅开发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大都位于城市规划区外的乡(镇)驻地所在村或中心村,而规划建设区虽然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商品住宅潜力最大的区域,但也是改革成本最大、收益平衡难度最大的区域,因而未成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商品住宅试验的首选区位;试点地区通过制定差异化的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标准、捆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收取增值收益平衡再分配金等方式,基本实现了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可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发商品住宅,既符合改革的方向,也有现实的需求,并可通过适当的规制妥善解决利益平衡问题。《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扫除了制度障碍,但集体土地开发商品住宅受到政策导向不明、配套制度缺位、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基础条件不具备等的影响,实践进程停滞。建议尽快部署新一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并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商品住宅作为试点的重点内容,鼓励试点地区将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商品住宅的试验从城中村和城市规划区外逐步扩大到规划建设区、从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逐步扩大到新增集体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相较于以往文献,本文在以下两方面做了拓展和深化:一是基于实践考察,从利益平衡角度分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发商品住宅的改革动力机制、试验区位选择和收益分配调节,进而论证了集体土地开发商品住宅的现实可行性。二是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集体土地建设商品住宅面临的现实困难,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基于试点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发商品住宅实践的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消除认识分歧、推进改革实践,并为稳妥推进集体土地开发商品住宅改革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发展的土地代价过高表明,需要考察经济增长效率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跨期响应,动态地评估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绩效。基于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效率的互动机制,采用面板VAR模型,动态地评估了中国省际层面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效率的互动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会抑制经济增长效率,但长期影响不显著。经济增长效率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效率的改善取决于自身的完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其并无显著影响。应重视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使用,并增加经济增长效率在官员考核指标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从驱动力的视角,目前我国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可分为外驱式和内驱式两种模式。前者是政府主导,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后者是农民自主,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在主导力量、核心机制、入市类型、产权属性、优劣势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一种替代关系。未来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协同作用,走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要尽快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制度,合理分配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和流转的收益,培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新社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地融资"的实质是国家土地所有权的资产化与资本化,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充当了重要角色,贯穿于土地的收储和出让、土地融资以及后续开发建设等各个环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具有"公""私"双重身份,从而使其能够实现公共资源的市场化运作以及公权力的公司化运行,但也由此带来了国有土地资源的"释放效应"、行政权能的"放大效应"以及控权机制的"双重失灵"."以地融资"模式下廉政风险、金融风险以及产业风险的有效防控,需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双重身份予以厘清和规制.首先,以公权力而非组织载体作为规制对象;其次,要发展与实现国家所有权参与市场运作的"私法技术"相衔接的"公法技术";最后,要从完善地方治理结构的层面来予以防范与规制.  相似文献   

7.
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压力,客运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货运实施共同配送已成大城市的共识。客运与货运之间虽有本质的区别,但也存在天然的联系,从车辆选择,到节点设置、线路优化,再到运营模式,城市配送完全可以借鉴城市客运的"公交+慢行"发展之路。考虑到货物不能像行人一样独立中转换乘和步行进入家门,可采用干线运输的甩挂、邮政的信报投递等方式,来完成城市共同配送中的接力配送和末端配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义乌加快建设小微企业园,创新性提出"亩均论英雄"效益评价机制,成效显著。但目前依然存在园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资源保障不足、政府扶持政策单一等问题。要促进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政府招商能力,做好落地服务工作;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盘活闲置用地;打造园区品牌效应,丰富开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于2011年提出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市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以云南省4个县市为例,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重点研究剖析了云南省"城镇上山"土地规划中的3个问题,分别是: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用地安排问题、山地建设用地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问题、基础设施用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量""质""意愿"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利用乡村旅游开发这种内生机制来解决目前主要问题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2.0版的新型城镇化、经济启动的加速器,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将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五位一体的目标.中央安排近200亿的中央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项目将奖励10%.海绵城市作为非经营性项目,在推动项目过程中政府与市场边界及其商业模式不确定,进入门槛较高,利益风险分配分担机制不清晰,可操作性受限,导致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有余、动力不足.本文以和谐共生、低影响力开发理念、绿色可持续为理论依据,阐述分析目前非经营性项目建设的难点,并结合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实例,从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出发,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商业模式的总体思路与路径,并提出具体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建设生态城市,并且已初步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主要从城市建设动力机制方面加以研究,从传统城市建设动力入手,在明确生态城市建设是全新模式后,进一步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旅游名牌产品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必要性、现实意义,以及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城市旅游开发的模式,提出了旅游名牌产品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产与城是城市空间内部最为基本的要素,两者的关联模式决定了空间组织形式。从城市形成的历史角度来看,城市的形成是为了降低"城"与"市"之间的交易成本而达成的一种联合,是面临空间功能专业化效率与空间交易成本两难冲突的理性选择。正在失去"特区"身份并被称为"工业村"的工业园区是拓展城市发展的潜在新空间。而"产城分离"既是当前工业园区的实体形态,也是一种工业园区病。在后开发区时代,基于空间演化规律,要逐步去功能化,推进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功能重塑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创新,改变传统远郊工业园区空间功能"一股独大"的局面,以"多规融合""城区联系""网络社区"为重要战略推进"产城融合",实现园区的空间城市化变革。  相似文献   

15.
友刊信息     
理性增长模式:中国城市的选择罗伯特·瓦特森在《中华建设》2006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中国城市发展需要“理性增长”。尽管中国拥有比美国略大的土地,但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比美国要小,人均可耕地面积还不到世界平均值的43%,要养活13亿、并仍在不断增加的人口,中国浪费不起土地。而目前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惊人,用地量大,已到了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反思的时候。美国目前的开发以蔓延扩张为主,土地消费的速率远远超过人口增加的速率,从而形成了相对低密度的城市发展格局。其后果是,高度依赖高速公路和私人轿车及卡车来运送人和物品,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水电工程建设的阶段性推进,滨库临坝型城市的旅游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环境等条件都发生着相应变化,城市旅游业表现出与工程建设进程相互呼应的时间上的同步性、空间上的延展性、功能上的互动性、后续问题的关联性等阶段性规律。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分析了水电工程建设进程对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业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演进规律,阐述了该类城市在不同阶段的本色式、彰显式、多元式等旅游动态开发模式,并阐述了转型期旅游开发的新趋势:创意式、可持续式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及其近郊出现了大量因土地开发、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及新农村建设等原因而进行的拆迁建设,如何解决好由此产生的拆迁安置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本文从拆迁安置房建设出发,重点阐述了安置房集中布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包括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两项内容,但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显然是结束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整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农村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同地同权,即:使农村建设用地去身份、市场化,最终使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具有相同的性质和流通能力,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并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开发权,引导农村走自主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古建筑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当前很多地区在城市建设中普遍未处理好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筑遗产甚至成了城市化进程的绊脚石。文章分析了当前古建筑保护和深度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探求解决的办法,并以无锡地区为例,探寻适合文物建筑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历史与现代化相融合的城市建设思路,探求最佳的保护和利用途径,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困境、提高创新效率以及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途径。以科技园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的视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内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共创模式与机制及实现的路径,围绕所构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从创新系统"结构-功能"层面与组成系统的环境层面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治理问题。所得主要结论是:价值共创模式与价值共创机制的组合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成败的关键,创新系统活动与创新生境的协调一致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