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有银行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作用的措施 :抓大放小 ,重建银企关系 ,支持优势企业 ,防止资产流失 ,提供多元化服务 ,推行债转股 ,转变银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李静 《全国商情》2010,(6):57-59
不同规模的银行在发放贷款上有着具体差异,尤其是在以软信息为主的关系型贷款上.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银行与小银行开展关系型贷款时在银企关系长度、银企距离、信贷可得性方面的不同以及多银行控股公司和银行并购行为对关系型贷款的影响,从而探求银行规模与关系型贷款之间的关系,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的变革中,银行与企业都在进行自身的机构转换.与此同时,银企关系也在发生相应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4.
银企对帐管理工作,既是银行内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岗位,又是银行与企业整体配合的连动性的重要工作,对有效规避防范资金营运的风险,保证银企帐务的相符,确保资金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把关作用。因此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关于银企对帐的要求。目前大多数银行已经逐渐开始重视银企对帐的这一内控管理工作,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银企对帐的工作,然而仅仅有一套制度还不够,制度要落到实处,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投入来严格执行,没有人力投入再严密的制度都将流于形式。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银行由于银行客户群体庞大,一般会采用分层次对帐方式模式。例如:一般对帐形式有信函对帐、上门对帐、电子对帐等,对帐工作是一项繁琐、细致的工作,大量的回执需要逐份核对,核对结果要记录在案。对帐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帐发现风险点,从而使银行能方便地监控到异常的情况,采用一些风险模型,预警一些风险业务。银行作为一个经营风险的企业,加强银企对帐管理工作,是规避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不同产权制度下宏观经济因素、风险偏好、资产规模对银行规模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GDP的增长率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影响基本一致,股份制银行的风险管理更为有效,同时资产规模与银行规模效率呈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6.
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银企关系是一切唯计划是从,银行只是财政的“出纳”,企业只是政府主管部门的生产车间。银企关系是非市场化的、扭曲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银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则已程度不同地在银企关系中发生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银企关系已逐步在瓦解。但是,在这种新旧体制交替时期,银企关系显现出某种混乱和无序,使金融风险增大,企业信贷更加困难。因此,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构筑新的银企关系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银行的改革进行了二十几年,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却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两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行为,阐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之所以仍然不断涌现,是由于政府对银行产权份额的过多控制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彻底的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以便从根本上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8.
银行的改革进行了二十几年,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却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两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行为,阐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之所以仍然不断涌现,是由于政府对银行产权份额的过多控制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彻底的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以便从根本上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9.
产权制度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的改革进行了二十几年,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却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两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行为,阐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之所以仍然不断涌现,是由于政府对银行产权份额的过多控制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彻底的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以便从根本上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0.
一、构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一方面,大力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组织体系.按照效益原则,精简、撤并部分县级机构,除农业银行可适度保留并适当"下伸"机构外,其他县级机构尽可能缩减,对保留的机构增加授权授信,提高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另一方面,打破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准许民营企业家进入银行业,允许他们组建新的合资或独资银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落实贷款契约式监管是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的自我检查和银行的指导督促,加强贷后管理和监督,同时通过银行内部落实信贷人员贷款责任书,加大契约式监管落实力度,完善契约式监管制度以确保贷款契约可信度,降低双方借贷与还贷风险,保证双方未来收益,进一步改善小企业贷款环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依靠提高中长期贷款来获得超额收益,但是中长期贷款增加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影响新增短期贷款的规模,但对新增中长期贷款规模不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流动性过剩导致了中长期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可能降低银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民间借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然而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许多中小企业无法顺利获得银行贷款,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企业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因而,需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民间借贷的利弊和违约风险,提出规范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小企业贷款中的突出问题是企业贷款难和银行放款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本思路是借鉴日本模式的成功经验: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确立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为中小企业提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政府融资机构的双重资金支持;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15.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有效工具,合理有效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可以抵御因坏账增多而导致的金融风险。以2004—2017年125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央行使用的宏观审慎工具会使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保持银行系统稳健运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会导致银行忽视对贷款损失准备要求的考量;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与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对银行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渗入力度的加大,中外资商业银行之间的一场恶战已是无法避免,而尚未被国内银行充分挖掘的小企业贷款业务也必将走进中外资银行全面争夺的视野.毋庸置疑,中外资银行在这一业务的争夺上各有优劣,通过权衡它们潜在的优劣势,对中国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最终归宿做了合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应用2007—2010年31家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与稳定性呈倒U形关系,进而推断已有研究中广泛争论的竞争性脆弱和竞争性稳定是倒U形关系的特例。适度竞争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由于不良贷款的潜在性,银行稳定性有突然逆转的可能。小型银行的稳定性较低,应为小型银行建立安全网和退出机制,预防竞争性脆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发展,由于这类贷款涉及多方当事人、资金量较大且期限较长,信用风险、抵押物风险和银行操作经营风险等风险逐步显现。随着按揭业务的不断扩大,更多的金融风险摆在商业银行的面前。分析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及成因,对商业银行如何有效防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9.
按揭贷款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金额大、期限长、风险较低且滞后、利润较高的特点,一直以来是各家商业银行青睐的产品。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社会和司法环境、美国次及抵押贷款的危机以及贷款管理对按揭贷款的影响等原因,按揭贷款与其他贷款一样,风险逐渐显现出来,并逐步步入违约高风险期。特别是近年在央行连续加息、个人房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不断拓展市场的过程中.获取利润的同时,更应冷静地思考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个人贷款的风险与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体制和管理的欠缺,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经营效益差和不良资产高的问题.大额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威胁金融体系安全的核心问题。但遗憾的是.在西方如日中天的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尚未形成市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尚无一家成立了专门的私人银行部。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落后,国有商业银行白白损失了大量的中间收益。本文评介了西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和运作方式,探索了西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