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云 《生产力研究》1998,(1):57-58,83
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是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不良债务的需要,本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国家应积极鼓励企业多兼并、少破产,为企业兼并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再就业是企业兼并、破产的基础,本文进一步提出应在企业职工下岗与再就业之间建立一个中间机构,其经验应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丁斯蒂格勒曾经说过这样一名话:“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重组成长起来的。”兼并收购,资产重组成为企业获得最佳规模和竞争实力的最有效方式。中国经济深层次的大变革为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提供了历史性的大舞台。“抓大放小”、“多兼并,少破产”必将推动中国企业资产重组浪潮的到来!中国企业资产重组行为最早兴起于1984年的产权交易活动,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1984年7月,保定纺织机械厂以承担债权债务方式兼并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开创了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之光河;1985年…  相似文献   

3.
引言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以产权转让、资产流动、资产重组为特点的“资本运营”成为中国大地的时尚。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了: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企业的兼并不是无条件的投降,争取双方的利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兼并的重要基点。可见兼并与被兼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人说兼并一边是“馅饼”,另一边是“困中,否认兼并的复杂性与风险性,盲目收购,必须会导致收购失败,甚至会使颇有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最终被被…  相似文献   

4.
企业兼并中的债务处理周立群,甄荣军“九五”期间,企业兼并破产的力度将加大。这既是解决目前企业债务问题,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资本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体制转型,建立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必然趋势。由于不少被兼并企业亏损严重,负债率高,使得有兼并意...  相似文献   

5.
王好能 《经济师》1995,(1):31-31,38
我国企业兼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好能企业兼并是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一个或多个企业通过承担另一个企业的债务,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资产或吸收另一企业的股份等方式,取得另一企业的控制权,或者使另一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一种行为。企业兼并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  相似文献   

6.
杨爱忠 《经济师》1999,(1):67-67
目前,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通过改组、兼并、破产、租赁、股份等多种形式明晰了产权,优化了资产结构,从而提高了驾驭市场的竞争能力。但也有少数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搞“假改制,真逃债”,致使银行的大量信贷资金沉淀。因此,保全信贷资产已成为各商业银行普遍...  相似文献   

7.
抓住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邢台市企业改制情况的调查□栾伯彬企业资产重组是当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一环。邢台市从本地实际出发,立足整体搞活经济,狠狠抓住存量资产重组这个“牛鼻子”,通过采取股份制、先售后股、联合兼并、无偿划转、分立重组、嫁接改造、破产拍...  相似文献   

8.
防止企业改革过程中银行信贷资产损失潘齐鸣当前,企业制度改革和转换机制正在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一些企业利用企业制度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相关措施不配套、不完善之机,借破产、兼并、改租、承包、租赁、合资和分立之名,转移企业资产,悬空银...  相似文献   

9.
宋小林 《经济论坛》1997,(20):44-45
企业转制与银行风险资产的转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搞活我国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不少企业通过破产、兼并、合资、联营、股份制和嫁接改造等形式,建立起新的经营机制,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但在企业转制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和国企改革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企业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行列。这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对破产企业的资产快速变现是维护国家、债权人、债务人及其他相关者利益的要求,也是搞好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所以对破产企业实施拍卖,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市场角度给拍卖标的一个相对合理的市场价格定位,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1.
李侠 《时代经贸》2007,(2X):26-26,28
破产是在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不能清偿债务的前提下,法院根据债权人或债务人本人的申请做出宣告,并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理和分配的制度。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破产企业财产的依法清理、处分,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在当前业破产案件中,有部分企业以破产为幌子,钻目前我国有关破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空子,欺骗债权人,损害国家、集体等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以达到选避债务的目的,谓之“破产”选债。特剐是企业以“破产”方式选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已经成为当前金融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直接导致了市场信用破坏,扰乱了经济秩序,危及银行资产安全,增大了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企业破立兼并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王晓莉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确立,破产兼并企业逐渐增多。企业兼并既推动了企业改革,又维护了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贷款悬空现象较少。企业破产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形式,从理论上讲,有利于贷款的自主择优发放...  相似文献   

13.
沈东 《大陆桥视野》2011,(24):5-5,7
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吸收或购买另一个或几个企业,被兼并者不复存在、合并于兼并者、变成兼并企业的一部分或被改组为兼并企业的一部分。企业实施企业兼并策略有的是为了形成规模经济,有的是为了增加市场控制力,有的是为了降低自己运营成本,有的是为了获取企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和技术等。在推进企业兼并实践中存在很多障碍,主要有“面子”问题、被兼并企业的人员安排问题、企业兼并活动中存在“拉郎配”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被兼并或破产。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破产会计核算规范。在实务中,会计人员只能依据《破产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中的相关部分的精神来进行核算,这使得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不统...  相似文献   

15.
企业破产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芬 《经济师》2000,(7):126-127
1988年11月正式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企业破产法》)以后,我国开始出现了合法的破产企业。1994年初,国家选择若干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的试点,将“破产”列为试点的首要内容,此后破产企业便迅速增加。《企业破产法》虽然为法院审理破产案件提供了必要的操作规则,也为保护债权力、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但它是计划商品经济时代的产物,已远远不适应今日的需要。一、存在的问题目前企业破产往往是“破并结合”,企业没有宣告破产之前就得由政府指定一兼并或收购主体,各级法院更是把这一…  相似文献   

16.
谈中国企业兼并市场化齐智慧企业兼并具有促进存量资产流动,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的功效;同时也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实现对外扩张的重要战略。在我国合理发展企业兼并是“九五”期间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的要求,是实现两个转变的有...  相似文献   

17.
《理论学习与研究》2007,(1):F0003-F0003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石家庄办事处以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河北经济发展为己任,成立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国企改革”的战略决策,遵循“千方百计提高资产回收率,千方百计降低处置成本”的经营方针,对收购的银行不良资产实行全面的债务追偿,并综合运用出售、置换、资产重组、债转股、证券化等方法全力推进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对债权人提供管理咨询、收购兼并、分立重组、包装上市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对确属资不抵债、需要关闭破产的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境内、外投资者出售债权和股权。  相似文献   

18.
目前,经济体制转轨加速,由于政府在转型过程中,旧的管理路径一时还不能消除,新管理模式尚待形成,管理表现出“双轨制”。体制、机制、制度上的不适应,管理上的漏洞和法律不配套的缝隙以及监督滞后,存量资产调整优化会有一些风险;企业跨国界、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的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境外投资办企业,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市场,资本运营的规模扩大,同时,转型过程的体制性缺陷使资本运营领域中的资产流失和腐败现象必成多发、高发之势。  相似文献   

19.
周镭  杨彬 《经济管理》2004,(7):58-61
随着顾客关系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对顾客资产必然要进行计量,企业在被兼并、出售、破产、分离时,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估价。顾客资产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这种资产怎样进行会计计量?本文主要从顾客的交易价值和口碑价值两个方面对顾客资产价值进行计量,并建立了比较实用的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20.
企业改制过程中银行信贷资产如何保全燕泽英王俊川目前,企业改制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但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兼并、破产、合作、合资、租赁、股份制等形式进行产权重组时,借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国家信贷资金大量流失。因此,资产保全问题,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