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第一大股东终极持有的现金流量权比例如何影响公司的债务融资决策,从而揭示了负债在大股东治理中的激励约束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的债务水平与非国有大股东的终极现金流量权比例呈现一种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而与国有大股东的终极现金流量权比例则呈现一种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说明负债的股权非稀释性和破产机制能够有效约束非国有大股东的行为,但并不能约束国有大股东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现状与公司治理效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基本上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指标Herfindal指数与反映公司治理效率的指标Tobin’Q值呈现出显著的正U型曲线关系,其分别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3.38%、Herfindal指数为0.343时,Tobin’Q值达到最低。多数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53.38%,股权集中度小于0.343。这说明,目前就整体而言,第一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差强人意。另外,国有性质的第一大股东比非国有性质的第一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更差,亦即更无效。  相似文献   

3.
随着所有权从分散走向集中,大股东的治理活动已经越来越活跃,股东与董事会信任托管关系下所引发出来的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公司治理问题中的突出问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操纵公司、掌握着公司控制权的大股东都普遍存在着侵占小股东利益的非理性行为,对大股东这种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公司治理绩效来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影响大股东非理性行为程度的内外两个关键因素:法律环境因素和股权结构因素入手,对大股东的非理性行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公司政治治理对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有效性,以及这种有效性如何因政府干预和财务风险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特殊制度背景下,公司政治治理这一制度安排,形成一种制度压力,能有效地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公司政治治理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随政府干预水平和财务风险大小的不同而变化,政府干预水平越高,财务风险越小,公司政治治理效应越好。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公司政治治理层面理解大股东掏空行为,为政府部门监管上市公司大股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供直接的微观证据和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治理及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目前国有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及主要弊端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述; 提出了我国国有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路: 对国有股份公司分类管理—控股或推向市场。建议: 培养个人大股东; 依法确定职工代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职业董事和职业经理人才市场。  相似文献   

6.
以2003年1092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现状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中,第一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视其持股比例和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而定。国有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效率显著低于非国有控股股东,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目前国有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及主要弊端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述;提出了我国国有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路;对国有股份公司分类管理一控股或推向市场,建议:培养个人大股东;依法确定职工代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职业董事和职业经理人才市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2005—2007年我国520家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研究了关于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三个影响因素:公司价值、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的价值与高管变更呈正相关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变更所带来的绩效提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明显。结果显示: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是较为有效的,基本反映了"公司绩效会影响职位变迁"的公司治理原则;公司中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会弱化董事对管理层的监督有效性;国企应加快国有股减持步伐,完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与伯利和米恩斯所强调的上市公司面临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同,现代企业的股权相当集中,普遍存在着掌握公司控制权的大股东,由此产生了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掠夺行为。这一问题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且相当严重。由于它不同于传统的委托-代理问题,既有的公司治理机制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大股东治理的负面效应及其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越来越趋于集中 ,大股东治理成为现代公司制企业的重要特征。如果对大股东的不当行为不加防范 ,那么大股东治理对公司治理的负面效应就会产生。大股东治理的负面效应可通过两条途径防范 ,一是法律制度防范 ,二是管理控制防范  相似文献   

11.
公司不仅是大股东和经营决策者的公司,同时也是中小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公司,公司是各相关主体利益的聚焦点,目前一般公司治理制度的设计主要是有利于大股东和经营决策者的利益,而不利于中小股东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利益的保护.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由于国有股东和国有法人股东是主要的控股方,因此中小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保护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城市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体系的重要地位显示了加强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利用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四省(市)27家城市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样本,采用考虑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模型,对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治理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国有属性特征较为明显,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但对集中型股权结构特征又产生消极影响;较高的股权制衡度和战略投资者则能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因此,未来深化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除进一步规范国有股东持股行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外,还应着力培育理性大股东,强化股权制衡,实现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由“形似”向“神至”转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从股权高度分散条件下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转向大股东掌握集中股权而引发的掏空与利益输送行为。本文立足于我国现状,从大股东自利动机切入,研究存在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关联并购事件,探究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是否存在。实证分析表明,对绩效较差的公司实施的关联并购确是大股东的一种利益输送行为,且使用财务绩效与市场绩效衡量作用时间长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借助新审计报告关键审计事项中的掏空事项文本信息,文章以201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掏空关键事项的视角考察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与掏空相关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能够减少大股东掏空行为。当与掏空相关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力度越大、风险匹配度越高或越是利用专家工作时,其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用越大;掏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机制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公司行政关注成本和市场监督压力实现的;从体现大股东代理问题的股权制衡环境来看,掏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所发挥的大股东掏空抑制效应在股权制衡氛围较弱的公司中更明显。文章对强化新审计报告准则实施与其他行政监管及市场监督机制的合力威慑效用和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与代理成本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和治理机制的效率受到公司控制权性质和成长机会的显著影响,表现在国有控股公司或低成长机会的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显得较为突出;管理层持股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不具有治理效用,而独立董事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未发挥治理作用;大股东监控和短期债务融资在低成本机会的公司中具有明显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股东掠夺:公司治理新焦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封思贤 《当代经济管理》2005,27(6):135-140,158
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以股权分散的美、英等国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其研究的焦点是经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关系,而很少研究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然而,大量证据表明,各国公司股权结构的普遍特征已是高度集中或相对集中,而不再是传统理论视角下的股权分散。股权集中时,大股东的角色由“援助之手”偏向“攫取之手”。越来越严重的大股东掠夺行为也成为各国公司治理中最尖锐的问题之一。这种变化需要新的公司治理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在吸收大量文献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大股东掠夺行为的产生背景、产生原因、常见手段及防范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公司治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在学习现有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国有公司与私有公司管理层认知与行为方面的偏差,认为优化公司治理需要从管理层认知行为方面入手,并提出了基于管理层认知行为的国有公司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04—2008年共计2063家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考察公司治理结构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本文建立两个基本回归模型,通过模型1,利用残差法将全部样本分成过度投资样本组和投资不足样本组;在模型1的分组基础上,建立不同形式的模型2,分别就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对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和投资不足行为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第一大股东持股与过度投资行为呈N型曲线关系,而第一大股东对投资不足行为具有积极的治理作用,同时,控股股东性质与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不显著相关。(2)第二到第五股东持股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程度甚于第一大股东持股。(3)我国的董事会制度存在缺陷,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和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对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银行债务与大股东隧道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债务对国有企业中的大股东隧道行为没有发挥治理作用;而在非国有企业中,银行债务有效治理了大股东隧道行为;进一步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越高,银行债务对大股东隧道行为的治理作用越有效,并且这一治理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集中式股权公司中控制权配置的并购行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司并购的行为方式是公司控制权所有者决策的结果,以往的研究集中于分散式股权结构中、管理层的特质对公司并购的行为方式的影响;而对集中式股权结构中,大股东拥有控制权的治理结构特征对并购行为方式的影响的研究很少。基于这一独特视角,本研究选取中国上市公司2004~2012年股权收购的样本,研究集中式股权结构中大股东控制权配置对其并购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控制权配置中的控制人特征、控制强度特征、制衡性特征等对公司的并购行为方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