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多学者从《物权法》第107条规定得出了物权法将遗失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之外的结论。深入分析《物权法》第107条将之理解为原则上遗失物要归还失主,在某些情况下遗失物不排除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更合理。  相似文献   

2.
无权处分行为在民法学界一直是广受关注的问题,从我国《合同法》对无权处分的规定和《物权法》对善意取得的相关规定分析,我国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制度存在冲突。通过对其他国家所有权转移模式进行比较.认为可以通过修改合同法,将无权处分的债权合同认定为有效,在不改变善意取得条件的前提下,承认同一原则,从而解决二者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我国《物权法》第37条规定的侵害物权产生的赔偿请求权一般称为物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它不是物权请求权,是侵权请求权,其应适用侵权行为法规则.  相似文献   

4.
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以牺牲财产"静"的安全为代价而保护财产"动"的安全的制度架构,集中解决在无权处分情况下的权利瑕疵问题。我国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解决了无权处分的权利取得问题,但它将登记作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起点,对不动产善意买受人保护不够,构成善意取得在公示方面的缺隐;同时对无权处分人所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瑕疵及延迟交付等问题无暇顾及,不足以提供充分的救济调节交易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该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遗失物拾得的概念及构成要件,重点分析探讨了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中遗失物拾得制度的相关规定,肯定了<物权法>对该制度的一些完善,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基于此,提出了自己对遗失物拾得制度的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遗失物归属法律制度入手,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立法,着重探讨了在我国《物权法》的立法工作中,建立拾得人有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制度的意义及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善意取得制度作为新颁布的《物权法》上一项重要的物权变动原则,明确了该制度的适用从动产领域扩展到不动产领域。本文以传统民法法理为索引,从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及物权行为等角度分析,针对不动产登记生效原则的特殊性,确立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制度对于保护善意相对人相比选择善意取得制度更具操作性,能够使物权的权属关系更加透明,进一步完善不动产交易安全体系,保障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8.
占志铖 《企业家天地》2007,(10):194-195
摘要:通行的“善意取得有条件地排除遗失物”的立法理论具有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遗失物应该适用善意取得。这有利于实现市场交易的迅捷、安定和利益平衡。与无权处分遗失物的拾得人进行交易的第三人,如果其于公开市场交易或拍卖而取得遗失物是善意的且支付合理对价,不必以除斥期间为拘束,即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我国关于遗失物民事立法制度进行探究和评析,指出其存在的种种弊端,并提出我国在民法立法时对遗失物的归属应当确立一种双轨制度以规范遗失物的返还。  相似文献   

10.
设立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票据法规定的短期时效和严格的追索权保全手续系源于票据和票据法本身,该制度的目的在于谋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从性质上说,其是一种票据法上的请求权。我国《票据法》第18条的规定被视作是有关该制度的规定,但本条文的相关表述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民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动产的观点在学界历来没有争议,但是随着不动产物权交易日渐繁盛,对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产生的影响日渐扩大,并鉴于当前维护不动产物权交易安全的迫切需求,我国于2007年的《物权法》明确肯定了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文章从构成要件的角度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遗失物制度中的遗失物归属、权利义务对等、返还渠道及成本等问题进行评析,探求拾得人报酬请求权与附条件先占取得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笔者对完善拾得遗失物制度的几点立法建议,以期能更有效地实现遗失物拾得制度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物权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物权原始取得制度。该制度充分尊重物权公示的公信力,维护善意交易方的利益,符合物权的基本理论,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市场交易活动。  相似文献   

14.
《物权法》第106条将"以合理价格转让"与"善意"并列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易导致法条适用出现逻辑矛盾等弊端。因此,为了明确证明责任的分配体系,也为了维护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合理价格"条款不宜再作为善意取得的成立要件。  相似文献   

15.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在实务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商品房一物二卖的有效抑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了我国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加强了对不动产债权请求权的保护,弥补了原来民法制度之不足,但对权利顺位保全的效力及增强效力没有涉及,对权利保全效力的规定也不太全面,在将来依据《物权法》进行不动产登记立法时应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郭融 《现代经济》2009,(9):111-112
《物权法》于2007年10月1日施行,其第74条首次从法律层面对停车位及车库的权属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小区车位及车库的归属和效力。为完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该条规定的原则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仍然存在需要完善的空间,比如对停车位缺少类型化定性,权属划分标准仍然模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体系构架尚欠完整等。本文试从这些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物权法》第74条的正确适用和解决车位纠纷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0条规定了表见代表制度,是指法定代表人的行为虽然超越了法人的代表权限,但善意相对人基于一定外观相信其有代表法人之权而与之从事交易行为,该代表行为有效的制度。在现实生活中,表见代表与公司的经营范围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看似矛盾的法条背后体现出立法者的立法本意。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表见代表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法》对于遗失物拾得人权利义务的规定不够细致和完善。现行法律对拾得人与遗失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规定不对等,忽略了对拾得人的利益兼顾,其产生的法律后果违背了立法者初衷。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以定分止争为目标阐述有关物权的基本原则。特殊动产登记对抗主义是我国《物权法》中规定的物权变动规则。由于登记对抗主义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特殊性,使得特殊动产物权变动在生效要件、登记的法律效力、善意第三人的性质和范围方面还存在分歧。消除《物权法》中登记对抗主义的分歧,应完善登记对抗制度内容:重视登记对抗的应用价值;推动立法技术成熟。  相似文献   

20.
从利益返还请求权的基础理论和各国立法入手,分析利益返还请求权产生的原因,并在对各种利益返还请求权性质学说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票据法》第18条和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的相关规定作一分析对比,并通过对利益返还请求权成立要件的讨论,尝试找出完善我国《票据法》第18条内容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