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教育"是一种现代化教育,具有阶级属性。本文从公民教育的理解、目标、内容以及途径等四方面探索中美两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差异,认为中国公民教育需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读公民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来武装公民教育目标、渗透的理念来融合公民教育内容、实践的手段来完善公民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具有社会性、客观性、主体性、时效性等基本特性。本文从价值论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了内涵分析,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有效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美国社会成功打造"美国精神"、培养"美国公民社会的公民"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经验。研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理论、内容、路径和形式,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件审查的公民启动》一书从功能性分析、规范性分析和理论性分析,分别论证了公民启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法律法规对公民启动的规定及其不足、以及公民启动的理论依据,并紧密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构建了以“公民启动权”为逻辑起点的公民启动制度及其的配套制度,是一部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俱佳的之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被动性的角色外行为,强制性公民行为不仅会造成员工情绪耗竭,也会造成组织资源浪费,因此如何抑制强制性公民行为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11家企业54个团队的员工及其直接领导为研究对象,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别从个体和团队两个层面构建上下级关系、关系实践和强制性公民行为的跨层次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下级关系、关系实践分别对强制性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员工面子顾虑在上下级关系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关系实践正向调节上下级关系与员工面子顾虑之间的关系。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减少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众崛起时代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公民参与出现了治理困境。从公民参与向公民治理转变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基本途径。公民治理是公民崛起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以公民为中心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它具有独特的概念框架与理论模式。公民治理与公民参与及流行的治理理论相比具有诸多的理论创新之处,为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公民教育是涉及到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一个跨学科的基础性课题。公民教育应该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索,保持开放、宽容的状态。公民教育在内容上应该进行一定的删减和更新,在方法上应该更加注重多样化的实践尝试,从而保持公民教育体系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范式理论对深化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是教育实践范式的一种,是对传统思政教育范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本文从古代教育思想传承、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社会实践需要多角度厘清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已暴露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现象。基于ESP理论,探索性地运用以英语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开展实验教学并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变化情况进行测试,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做前期的实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英语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批判教育结合体验式教育方法(其部分理论以批判性教育为基础)为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公民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在学校环境中运用的适恰的理论背景。具体来说,批判教育的目的是确保教学方法的实施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同时赋予学生培养自由意识并把知识与权力联系起来。批判教育作为一种增强和培养积极公民意识的手段,有助于更充分地了解体验式学习及其对小学生的影响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依法治国不仅要以法律制度为基础,更以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要件。对大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需从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完善评价机制、探索有效教育路径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变革的内容,更是其持续变革的动力之源。因此,公民教育为学校变革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学校变革不仅仅是优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即公民教育。因此,学校变革为公民教育打开了新的生存空间。公民教育与学校变革相辅相成,既有利于现代公民的养成,也会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所内含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等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观念基础。目前我国公民意识淡薄也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应高屋建瓴,站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将创设公民意识教育的制度和文化基础、充实教育内容和积极引导民众政治参与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强制保险是国家对特定对象以法令形式规定其必须参加的保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作为强制险的一种,是社会公益性很强的险种,对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外交强险的立法经验和实践,对我国实行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对制度的功能定位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国家,公民教育课程改革是培养积极公民的重要途径。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动选择,力行改变、参与、解决具体问题的原则,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培养积极公民上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课程紧扣培养目标、实践取向、学生主导的课程开展经验为我国培育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供了借鉴价值,同时应该批判地选择其经验中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环节,加强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迫切需要。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阈出发,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际情况,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找出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薄弱环节;然后较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从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的丰富、校园环境的优化、教育方法的创新等几个方面对症下药,从而找到提高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最终通过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公民素质,为社会树立先进典范,为和谐社会建设推波助澜,为我国居民生活全面达到小康服务并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教育研究绕不过去的"老话题",更是一个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需要共同跨越的"鸿沟"[1]刘庆昌教授最近出版的专著《教育工学: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理论探索》,是其基于十余年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问题系统性思考的学术结晶,就如何"跨越教育理论与实际之间的鸿沟"提出了基于工学的理论探索。本书认为"教育工学是教育学与教育互动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对教育学学科体系来说是一种补缺,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和谐是一种福音。它要向与教育有关的人们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困扰人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我国的整体水平还较为初级,尽管经历素质教育改革,但很多问题还是十分突出,其中最明显的不足就是大学生思辨能力的普遍欠缺。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深入探究,全面了解了各国在这一方面的教学经验,针对我国大学中英语教学的整体现状,对思辨教育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并提出从培养模式的高度上进行思辨能力培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国外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经历了起始、发展和成熟三个时期。国内学术研究表明: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和深入,在研究方法上将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大旅游教育模式强调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旅游专业为例将两者有效融合,需从教育者、校企课堂、多项实习三个方面对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途径进行全新的尝试,使旅游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