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广大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基本公共福利的供给不足,广大城乡居民在基本公共福利的享用上还存在较大差别。而福利国家居民的基本公共福利保障都被纳入社会保护制度的覆盖范围,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广覆盖"。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不断改革,积极借鉴福利国家的有益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应是我国解决当前社会经济矛盾,实现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容指向。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对待民生的态度,决定政权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科学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制度建设上切实保障与改善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建设对改善民生至关重要。现阶段民生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陷。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科学原则,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体制,深化城乡二元治理结构与户籍制度的改革,实现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的制度创新,以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以说,这抓住了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现。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继续调整,如何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最深处,就是政府通过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实施来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我们不能只把关注民生问题仅仅理解为党作风的改进,应该明确这是党重大的执政观念、执政实践,是党执政重点与时俱进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系到人民对执政党及其政策、领导体制的认同,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目前,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深层次矛盾会不断显现,民生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明确提出民生经济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呈现的命题,也是时代深刻变化给中国实现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作者多维度探讨和剖析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取向,围绕民生建设中的市场化影响,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约突破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基于那些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有可能被放大的民生问题预警的状况下,寻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制约的突破口,探寻民生保障和改善的路径与抓手。  相似文献   

6.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是烟台市解决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进步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力量。烟台市科技进步与民生改善的实证研究表明,科技进步与民生改善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烟台市科技进步无论是从投入还是产出来看,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以科技进步促进民生改善,要把对科技进步进行评价的指挥棒逐步转向满足民生需求、实现科技惠民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改善民生需要防止过度依赖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腾飞阶段。而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就是改善民生,使越来越多的民众 过上好日子。在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推进民生改善,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大社会责任。但政 府若越位实施民生改善,不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做事,仍然用传统的体制方式改善民生,使民生的某些方面过度地 依赖于政府投入去改善,就相应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性。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现阶 段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只能是市场化地提高居民收入,即必须是通过提高居民个人的货币化收入来提高人民的生 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国以民立,政以民兴,党以民本。“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全面改善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9.
在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过程中,国有林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森林建设基地和培育基地,促进我国国有林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森林环境的绿化.到目前为止,相当多一部分国有林场的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伴随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和管理水平地不断提高,对员工的生活生产环境进行改善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基于上述原...  相似文献   

10.
自2003年以来,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供求失衡、房价涨幅过大等问题,政府运用信贷、税收、土地等多种政策工具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制。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基于民生改善的视角说明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效果不理想,表现在: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的价位,中低价位、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规制效果不佳的根源在于政府规制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多年来尽管房地产市场规制政策频繁出台,但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过于依赖、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房地产税收制度不合理等根本性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房地产市场规制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加强长效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在农村一些地区,环境污染侵蚀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对农民民生影响很大。应当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要保障农民的环境权,权利冲突需要高超的处理智慧。简单的牺牲民生换取经济发展已不足取,但环境权的实现又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本着人文关怀精神,完善法制,厉行法治,才能比较科学有效的改善农民的民生。  相似文献   

12.
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现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心工作。欣喜各级政府近年来解决民生问题所取得的较好成效的同时,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人们对民生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对政府财力供给与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理解不够充分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在分析保障和改善民生需关注的几个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改善民生,又要保障民权,首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为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其次,是因为民生与民权不可分,只有保障民权,才能改善民生;还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矛盾有的是因民生问题而引起,有的则是由于民权无保障所致。  相似文献   

14.
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关注民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经济,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没有了人民的经济活动,经济会停滞不前,民生的加强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国家不改善民生,不把经济成果向社会分享,人民也会对国家和政府产生强烈的不满。由此可见,探究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毛泽东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进行过的一系列探索入手来探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开创民生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近年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正日益向民生倾斜,呈现了“税收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因果性,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还要在关乎民生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重大问题上改革相应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生,是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最为关注的焦点词汇之一,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建设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任务。所谓“民生”,即人民之生计,其最早出现于《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实际生活中的民生状况通过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等方面表现出来。孙中山先生将民生主义作为其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核心纲领之一,希望中国发展经济,由贫弱至富强,提高劳动人民生活福利。新中国的建立解决了民族独立问题,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和主线,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其精神实质集中体现在贯穿这一伟大思想始终的以人民为中心、斗争精神和知行合一。其实践要求至少应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掌握改革的方法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战略目标;以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为首要任务;以精治共治法治为切入点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