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P2P流媒体点播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2P的流媒体视频点播服务是现在影视服务的另一种模式。基于P2P流媒体点播系统由内容服务器、目录服务器和P2P节点构成。当前播放节点下载得到的媒体片段能为后续子节点提供相同的媒体点播服务,就能减轻了服务器的负载,达到低带宽下更多节点共同播放同一个媒体文件的目的。进行模拟实现证明服务器负载下降到原来30%左右。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期发布的一份关于网络流量趋向的报告,P2P的流量正在急剧萎缩.同时,流式视频和直接下载却极受网民欢迎.这些数字表明,娱乐业与非法文件交易的斗争已经取得成效,但是一些专家认为,用户可能只是转向界面更加友好的获取媒体内容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P2P网络借贷作为一种互联网与民间借贷相结合的新兴金融模式,在便捷个人信贷、拓宽个人投资方式的同时,也引发出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如何能够对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已逐渐成为影响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并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P2P网络借贷风险进行度量,得出P2P网络贷款违约率的平均值。最后提出了改进信用评级体系、加强贷款信用全面审查工作和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避免判断失误的防控信用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6年我国成立了最早的P2P网贷平台,直到2011年,P2P网贷平台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接下来的几年网贷平台更是蓬勃发展。P2P网贷平台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界,也给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国内网贷市场具有成熟度不高、监管不规范和信息不对称等特点,监管缺位仍是P2P网贷平台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P2P网贷平台的发展、监管缺位发生的问题,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P2B网络借贷融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民间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而且相比 P2P 网络借贷模式风险更小。由于P2B网络借贷融资模式是一种刚刚兴起的网络借贷模式,所以法律身份的“合法”问题尚未解决,由此所引发的监管风险、平台风控风险等依然较大,应该从政府、P2B 网络借贷平台、中小企业融资方三个角度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P2P网络借贷企业在我国建立时间较短,有关规章制度和各项业务的开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在P2P行业大洗牌来临之前,P2P企业要加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紧守合法创新经营底线,维护好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有机会在众多同类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出台配套法律法规,通过规范化的业务行为来防范P2P企业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的银行贷款相比,P2P网络借贷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争议。目前,P2P网络借贷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文章首先叙述了当前主要P2P在线平台的运营模式,此外从"硬因素"和"软因素"两方面来分别阐述它们对贷款成功率的影响,由此得出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网络安全风险和借新账还旧账等P2P网络借贷的三大风险。最终,在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P2P网络借贷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P2P网络借贷在给我国金融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分析了我国P2P网贷平台存在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息技术风险,提出了明确P2P网贷平台的法律地位,确立监管模式和监管主体,确定具体监管内容等监管建议,以促进P2P网络借贷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融资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国家、行业、平台、投资人和借款人五个方面深入分析影响借款人融资成本的因素,提出降低融资成本,促进P2P网络借贷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虽然P2P网络借贷起源于国外,但在我国的发展却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结合国内的基本国情,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前P2P技术已经得到大量应用,但由于其网络本身的结构特点使之面临很多的安全问题。P2P技术在应用层的组网,在为网络应用的运营者带来更大的灵活性的同时,也造成基础承载网络资源紧张,需要运营商引导P2P业务的合理应用。P2P网络采用的分布式结构在提供扩展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也使它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问题。目前的P2P需要进一步完善提供身份验证、授权、数据信息的安全传输、数字签名、加密等技术。  相似文献   

12.
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托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无抵押无担保纯平台模式是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是解决我国P2P平台乱象、从根本上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我国很多P2P网络借贷平台都在各自官网上将"资金由第三方托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用户账户进行资金管理"、"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交易"等作为增加投资者信心的"标配",但实际上却存在诸多失实、甚至欺诈之处。文章以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托管问题为视角,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托管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托管体系的对策主张。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逐渐普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P2P网络贷款是互联网金融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版块,各大P2P网络贷款平台不断创新,百家争鸣,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贷款征信审查慢、贷款期限长、企业资质高要求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短板,丰富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然而由于国家尚且没有针对P2P网贷建立完善规范的法律法规,P2P网络贷款平台良莠不齐,小平台倒闭、卷款跑路的事情时有发生,对行业信誉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本文结合我国P2P网贷的发展现状,对P2P网络贷款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政府角度、P2P网络贷款平台角度、行业角度、投资者角度分别给出了防控建议,对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多媒体新闻发布、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视频点播(VOD)、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流媒体技术已经成为通过网络进行多媒体交互教学的最基本的技术之一。随着网络及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网站开始采用流媒体作为主要的网络教学方式。正因为这个原因,利用流媒体技术为网络教学服务,提高网络课堂的质量,增强网络课堂的交互性,必将成为今后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流媒体技术及其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特别是P2P网络借贷,改变了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模式,降低了个人及小微企业的借款成本,减少了借款手续办理的时间,这些优势对商业银行业务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本文针对商业银行贷款方面,通过对2003年——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情况和2014年~2019年中国网贷平台贷款成交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在模型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教学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文章介绍了流媒体技术,提出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基于拍拍贷平台的交易数据为基础,选取标的、信用、主体三个特征维度对民间借贷融资满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借款者的信用特征和主体特征在融资满足性中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网贷平台出借者应当关注借款人的信息状况,完善平台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借款成功数、婚姻、学历水平、固定资产以及标的投资人数对借款人的项目满足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标的的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借款利率、逾期次数、借款失败数、年龄对借款项目满足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借入信用、借出信用、逾期次数、性别对借款满足性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对P2P小额信贷网站这一新生第三方金融创新借贷平台的商业模式予以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对国外四家、国内三家代表网站各自的运营特色及具体状况进行描述、分析,进而针对网站运营及发展的机遇与风险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作为民间借贷体系中的新生力量,在我国取得了迅猛发展。通过对P2P网络借贷的优劣势比较及相关问题分析,以失败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分别就投资者、经营者和监管部门三方提出建议,并对P2P网络借贷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P2P网络借贷平台英译为Peer To Peer,即个人对个人,是民间借贷和互联网发展的交织下衍生的一种小额金融理财、融资平台,其主要特点是借贷金额小、速度快、无纸化全网络操作,旨在满足中小型企业及个人对应急资金、流动资金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的闲散资金,以本金加利息的偿还方式提高债权人的资金收益率,使借贷双方达到利益共赢。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大致拥有3769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其中发展势头较好,口碑上佳的主要是团贷网、陆金所、人人贷、有利网、拍拍贷等,但由于我国目前在网络金融平台方面的法律条款不够完善以及借贷双方信用等级审核监管力度的不够,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大多呈娃娃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