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分析国内外飞地经济的研究视角,包括民族飞地经济、资源型飞地经济、FDI形成的飞地经济,以及我国产业转移背景下的飞地经济,指出国内学术界为飞地经济赋予了新的涵义。重点总结了我国飞地经济的研究,归纳为飞地经济模式解读、飞地经济的效应、发展现状及对策,其中模式解读包括飞地经济的内涵、理论基础、特征、形成条件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对飞地经济研究进行简要评价,指出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和不足,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京津产业转移为河北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飞地经济为河北对接京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三地发展差距为河北发展飞地经济的必要性提供了现实依据,飞地经济理论为河北发展飞地经济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河北省可以按照三个产业的具体情况探寻发展飞地经济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消除贫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逆向飞地经济具有良好的扶贫功效。文章首先对逆向扶贫飞地经济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然后对金磐扶贫开发区展开了个案研究,在构建飞地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详细研究了逆向扶贫飞地经济的产生原因、运行特征和影响等问题。研究发现,逆向扶贫飞地经济作为“外部支持型逆向异地开发模式和空间”,能够帮助贫困的飞出地实现异地发展和脱贫,同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鉴于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具有较强的正面效应和可复制性,文章提出,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推广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妥善处理异地开发和本土发展的关系,采取完善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利益分配等一系列措施应对飞地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结合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发展协作化的趋势,中越边境城市越来越成为中国—东盟边境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商贸中心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引擎。故本文提出"中越边境城市跨国整合"这一促进边境城市与边境地区共同繁荣的发展途径,并以"中国东兴—越南芒街整合发展"为例论述了选择这一途径的客观基础及其可行性;同时,初步探讨了"东芒"两市整合发展的切入点和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5.
旅游飞地是旅游景区对外经济功效不明显的典型问题,在旅游度假区当中也多有体现。佛山市南国桃园旅游度假区与周边地区存在着设施构成与周边功能、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产品体系与本地需求的非对称发展,表现出典型的飞地格局。相关规划从空间角度针对性提出了结合用地规模、项目功能、设施体系等技术维度进行改善优化经济辐射联系通道,从而实现区域整体均衡发展的思路,对破解旅游度假区飞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规划技术尝试。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发展“飞地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地经济”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经济形态,对企业间基础设施共享、推进地区间资源优势互补携手共赢、节约集约用地、产业梯度转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河南省具体实际,要解放思想,克服制度性障碍,确立“飞地型产业区”的行政所属;对“飞地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互补互利,开创“飞地经济”利益分配的新格局;发展农村“飞地经济”和“飞地”型城镇;以开发区为载体,完善“飞地经济”;实施优势企业“走出”等战略,拓展河南省域外“飞地经济”。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生态工业园区的本质特征,分析了评价区域发展指标体系的特点、适用范围等,提出适用于生态工业园区评价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初步论述了评价方法。文章通过对比区域发展指标体系、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内涵,构建了适合于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4层结构、底层共34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比较全面地考虑了环境、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又对工业生产的过程有所侧重,较好地反映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8.
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研究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本文主要研究了"京津冀"、"山东省"、"辽宁省"之间的经济联系,探索了环渤海经济圈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共同发展的可行性及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第九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研讨了"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及其相关前沿性问题,主要包括: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理论与制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战略导向及路径选择;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三农"问题;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资本问题、产业发展问题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城市区域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城市化是城市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城市化包括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城市区域发展的规律.按照城市化规律调整社会经济活动是城市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1.
董宪军 《全国商情》2009,(10):13-14
农村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区域发展的基础,将农村目前焚烧和抛弃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资源化"是我国落后农村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富民强"县"的现实需要。本文概述县域经济研究理论依据,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虽然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各界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低碳经济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基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视角,在总结学术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分析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基础与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包括本质维度、目标维度和贡献维度三个维度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区域合作,同时也对行政区划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行政规划需要转变战略使命,实现"大交通、大生态、大融合",新的发展机遇促使出现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并形成新的空间发展格局。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融于"一带一路"城市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在中国中西部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区域联动得到较大的发展,飞地经济也有可能成为跨区域合作行之有效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为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平台,要求行政管理做出相应变革,各地区在明确本地功能定位的同时,更要融入"一带一路"整体格局,打破行政管理藩篱,善借他山之石,形成合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矿产资源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基础工作。目前评价理论虽有大量研究,但仍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本文在基本概念、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新冠疫情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为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适时提出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循环质量和稳固性看,以产业链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占优选择,而中国现有产业体系、核心生产技术、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等条件为这一选择提供了可行性。文章认为要形成相互促进的产业链双循环必须以差异化为原则构建内循环与外循环。依靠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创新发展等要素完善覆盖全产业的产业链内循环;在陆海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的区域培育以中国为主导的现代农业、钢铁制品和文化旅游全球产业链;以数字技术、突破性创新、双循环理念等稳固、强化产业链双循环的关系。这需要国家在顶层设计层面优化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专业数据库建设、关注对外开放质量和加速科技创新制度化进程等,为产业链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增长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动力与阻力并存的现实是"十三五"需要加以着重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资金流管理的视角,分析我国资金流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正负效应以及问题根源,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寻求协调经济发展的资金流管理策略,从而为"十三五"规划提供可参考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和重点。为了实现资源主导型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资源导向型区域的技术创新力度。本文在分析资源导向型区域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从区域技术创新的三维立体空间模式出发系统地阐述了该区域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和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是教育的本有属性,教育选择不仅包括以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大众的利益和市场经济发展为价值导向的选择方式,更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特殊个人或者群体对自身教育的能动地、有意义地特殊选择。在教育选择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上,"选择什么"、"怎么选择"、"怎么教育"成为需要深刻认识与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及时预警、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对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构建区域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对区域金融风险进行监测。文章基于经典金融风险理论,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等三方面构建区域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并采用四川省相关数据对该体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文章构建的区域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能较好地测度区域金融风险。同时,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四川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