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纺织品阻燃技术始于50年代,但发展缓慢。直到80年代,我国阻燃织物才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许多单位开发了棉、涤及混纺织物的阻燃剂及整理技术和阻燃合成纤维。但总体说来,阻燃产品仍处在研究和试验阶段。所用的阻燃剂大多是磷、卤素的有机物或有机物加无机物,个别的用高分子物。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涤棉织物阻燃整理的发展现状、机理、性能测试方法、整理工艺及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NFD树脂对纯棉织物进行免烫整理,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免烫整理工艺,即:树脂NFD用量为80g/L,催化剂CS-200用量为20g/L,柔软剂DT-50B用量为20g/L,保护剂DTP用量为30g/L,pH值为4~5,100℃预烘3min,160℃焙烘2min。整理后的织物折皱回复角可达239.1°,5次水洗后,DP级可达3.2级,达到免烫纺织品的标准要求,且强力保留率在60%以上,甲醛残留量低于75mg/kg。由大试报告可知,NFD树脂免烫整理效果与巴斯夫树脂F-ECO相当。  相似文献   

4.
以季戊四醇、磷酸、尿素等药品合成季戊四醇磷酸酯及其尿素盐,对合成的产品进行红外测试以分析其化学结构。将其应用于棉织物阻燃整理,对整理后的棉织物进行热重分析和限氧指数分析。实验数据表明,经过整理,棉织物的限氧指数可提高至30。  相似文献   

5.
6.
介绍了新型交联剂DS的结构和性能,通过对整理机理的分析,阐述了整理后织物手感优良的原因,设计制定了树脂整理工艺,用标准的方法对整理物的主要性能进行了测定。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交联剂DS树脂整理工艺易行、质量稳定、防缩防皱指标优良,游离甲醛含量达标,手感理想。  相似文献   

7.
8.
棉织物的超低甲醛抗皱免烫整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前言。天然纤维素如麻、棉等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如透气、吸湿、穿着舒适等。但困扰人们的缺点是易起皱,水洗后需要熨烫,不易护理。因此对麻棉织物进行抗皱免烫整理是其重要的加工环节,抗皱免烫整理剂及工艺也是广大染整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棉织物先酶后染整理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纯棉织物经过生物酶整理,可以:1)去除织物表面绒毛;2)减少起毛起球趋势,改善织物的亲水性;3)改善织物手感,使之光洁柔软、滑糯;4)改善织物悬垂性;5)改善织物对染料的亲和性、得色量、均匀性和光泽。处理的产品具有绿色环保性,在现在环境形势极度恶化的情况下,使用纺织专用酶进行生产的厂家越来越多,工序的排列也不同,我们在试验和生产过程中发现酶整理在工艺流程中的排列先后,对最终的整理结果有比较大的影响,先酶后染工艺流程更为合理,可有效地提高染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12.
研究了非离子亲水硅油柔软剂BN-481和超蓬松柔软剂BN-491在棉织物中的柔软整理,采用正交实验及单因实验(柔软剂用量、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等工艺条件)探讨棉织物柔软整理的最佳整理工艺,测试了柔软整理前后棉织物手感及白度,结果表明:非离子亲水硅油柔软剂BN-481比超蓬松柔软剂BN-491的柔软效果好,其手感更柔软、滑爽,但两者的白度都有一定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纺织》2004,(4):162-162
使用交联剂进行整理可以使棉织物产生耐折皱的特性,这就是传统的树脂整理。这种整理不仅能使棉织物产生抗皱性,而且能够控制织物收缩。然而,在获得优良的所需特性的同时,织物强力却降低到了不能接受的水平。针对这一问题的些工业技术尝试中,有几种方法已经能够实现棉织物抗皱性和力学性能方面的良好平衡,并且获得了商业成功。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为使纯棉织物达到理想的漂白效果,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过碳酸钠的浓度、漂白时间、漂白温度等因素对漂白工艺的影响,测试了棉织物漂白后的白度,结果表明:过碳酸钠对纯棉织物漂白最佳工艺为:过碳酸钠的用量5g/L、漂白时间60min、温度90℃。  相似文献   

17.
18.
前言 多年来,我们厂在纯绵品种上一直采用PVA、淀粉、丙烯酸三种浆料以不同比例混合上浆。因PVA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又不符合环保要求,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能替代PVA的环保浆料。  相似文献   

19.
20.
探讨了环氧氯丙烷对棉织物接枝改性的原理,通过实验分析了环氧氯丙烷对棉织物接枝的影响因素,测试了棉织物接枝前后的接枝率、强力和白度,结果表明:环氧氯丙烷与棉织物发生接枝反应后,重量增加,将接枝前后棉织物采用双氧水漂白,已接枝已漂白棉织物白度最高,同时接枝后其强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