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地理集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合运用产业集中度、EG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等方法,对2003—2011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差异;农产品加工业地理集聚呈现出减弱趋势,并表现出"先小幅上涨,后显著下降"阶段性特征;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向中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但东部地区仍是主要集聚区;部分行业呈现出高度集聚在少数省份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份种植业总播种面积及6种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从产业和地区两个方面系统地刻画了1980~2010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从整体上看,中国种植业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不同农作物生产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拐点特征和明显的"先小幅增强、随后显著增强、后趋于减弱"阶段性特征。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区域是中部地区,主要省份种植业呈现出明显的中度地理集聚特征。一些农作物生产还呈现出高度集聚在少数省(区、市)的特征,地区垄断性趋势不断增强。影响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因素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农产品运输成本和农业对外开放等。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结合2000—2010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从产业集聚和政府作用两个角度实证研究影响中国城市工业地价的主要因素。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产业集聚对工业地价有显著影响,且其作用在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2006年工业用地出让制度改革之后,政府土地总供给才对_丁业地价有显著影响,而在此之前不显著;此外,其他控制变量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交通条件也对工业地价有显著影响,但外资对工业地价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产业集聚和政府作用是影响中国城市工业地价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为了解江苏省各地绿色食品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6—2020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测度江苏省各市的绿色食品产业集聚水平,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具有空间异质性。苏北的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形势较好,发展潜力也较大;苏中的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实力较强,但是发展速度有所减缓;苏南的绿色食品产业集聚潜力较大。(2)技术优势、市场需求、人力资本和产业规模对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集聚有积极正向的作用,自然条件对江苏省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呈现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剖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竞争的网络演化特征,并揭示其空间网络形成机理。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研究结果: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存在多线程竞争模式,形成了复杂空间网络,且该网络呈现小世界性、等级度松散、多重叠加等特性;土地财政竞争网络具有多维空间集聚模式,且从土地财政传导路径看,主要体现在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溢出;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城镇化率、资源禀赋等变量的省际差异以及地理距离在土地财政空间网络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各省份及聚类板块在土地财政竞争网络中扮演角色各异,土地财政治理应同时注重"因地施策"与"区域联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中国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具有显著正效应,但这种正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对中部地区农业支出有负效应,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支出比重会下降.中央政策对地方政府农业支出有明显的积极影响.政府规模和受灾情况对预算内农业支出出重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粮食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2000~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地理联系率、区位熵指数和莫兰指数等计算,分析我国粮食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并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探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供给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一是我国粮食种植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表现出稳步增强的趋势,不同粮食作物地理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区域间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差异不断拉大,部分粮食作物生产趋向高度集聚在少数特定粮食主产省(区);三是随着我国"粮食生产—人口承载"的地理联系率持续走低,粮食产销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日趋凸显;四是我国粮食种植业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但不同粮食作物生产的空间关联程度差异明显。为此建议,要从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深入推动粮食集聚化生产和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等方面着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供给。  相似文献   

8.
基于马歇尔的经济外部性理论和地区特征,建立海洋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2006-2012年我国11个沿海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因素对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通过对计量结果的分析得出,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促进海洋产业集聚的显著因素,劳动力市场共享、地方政府竞争和对外开放对海洋产业集聚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各地区应综合考量各自比较优势和地区发展状况,根据不同影响因素促进沿海地区形成最优化的海洋产业集聚,从而充分发挥其对沿海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研究方法对数字乡村发展的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正逐步提升,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基本呈“东—中—西”递减状态,且粮食生产环节较多得益于数字乡村发展红利;区域总体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差异及贡献率最大,三大粮食功能区区域内差异也逐步降低;数字乡村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相关性,东部和中部省份多表现为HH型和LH型集聚,西部较多省份则为LL型集聚。据此,本文就数字乡村发展的推进路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粮食用水效率是降低农业用水规模、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测度中国31个省(市区)的粮食用水效率,揭示了其时间演变规律与空间分异特征。[方法]以中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5年、2010年与2015年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和评价,揭示各省(市区)粮食生产水资源投入松弛量,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差异特征;其次,采用各省(市区) 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水资源全要素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中国大多数省(市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影响用水效率的关键因素;多数省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近50%的省份粮食生产用水存在冗余,应适当减少粮食生产用水量;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空间分布有关,与区域水资源丰沛程度负相关。[结论]国家应加大对粮食灌溉设施的技术投资,因地制宜优化粮食生产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四川省农作物的地理集聚特征,专业化格局,从农业地域系统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文章以12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4年的四川省21个市州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综合运用重心模型、基尼系数、区位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12种农作物生产重心较为稳定,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地理迁移。(2)四川省大部分农作物地理集聚水平整体较低,且在研究期内集聚过程缓慢。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化水平相对于粮食作物较好。烟叶、苹果地理集聚程度较大,已经形成相对明显的区域专业化生产。(3)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变从最初受内部压力驱动形成自然集聚格局,逐步转向为受内外压力驱动的自然社会集聚格局。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地理集聚处于试错和纠错过程中,尚未形成新一轮的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和分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利用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农产品加工业的12个产业的地理集聚度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扩展的C-D函数,重点分析地理集聚对农产品加工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2002—2008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平均地理集聚度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产业集聚度变化存在差异;产业地理集聚度大小与变化及其对产业成长的影响显著且不同行业存在明显的差异;产业集聚对产业成长的贡献虽弱于资本而强于劳动;产业地理集聚、资本、劳动其对产业成长贡献差异及行业差异可以为政府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成长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EG指数方法,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从企业层面对中国造纸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市级和省级层面来看,1999~2009年间,中国造纸业空间集聚水平都经历了从不很集聚到高度集聚再到一般集聚的发展过程。从造纸业细分行业来看,制浆造纸业空间集聚水平呈现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纸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并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业、加工纸制造业和纸制品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则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中国造纸业空间集聚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各细分行业就业份额最高的省份和城市都进一步向东部地区聚集。文章最后提出促进中国造纸产业的适度集聚和健康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核密度估计及ESDA方法,分析1997-2017年中国各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空间相关性,并构建GTWR模型对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均值呈现下降趋势,且各省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在缩小;(2)各省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HH"集聚区域集中在西北地区,"LL"集聚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3)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有负向影响,工业化水平、政府干预以及人口密度在整体上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正,各回归系数存在时空异质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降低碳排放量,应增加技术投入,研发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化进程,积极引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采取差异化的减排政策,推动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中国2004—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全国层面,一产集聚和二产集聚均促进碳排放,而三产集聚对抑制碳排放有显著效果。一二产业、二三产业和一三产业的共同集聚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碳排放;地区层面,东中西地区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大体与全国一致,但区域间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为此,建议政府构建一产、二产集聚与碳排放动态监测的联合预警机制,发挥三产集聚对碳排放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制定东中西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农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政府财政的扶持,那么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否存在着积极影响?本文使用中国31省市的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和地区差异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的差异.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主要来自技术效率损失,但从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看,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年均增长3.4%,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不变的投入要素,如果消除技术效率损失达到前沿生产面,农业生产总值还可以增加55.22%,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进一步分析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弹性系数为0.272,即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技术效率增加27.2%,增加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地理条件相关性很大,农业技术效率因区域差别.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显著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远高于全国水平及中西部地区.为缩小区域间农业技术效率差距,建议各地政府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农支出水平,提高中西部地方财政农业科技支出.  相似文献   

17.
由于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以不采伐木材而获取经济产品的特点,使其成为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探究其产业集聚特征及产业生态效率对深入研究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区位熵指数和DEA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2009-2018年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度及产业生态效率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呈"西高东低"态势。但是产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呈"西低东高"的态势;(2)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产业生态效率均存在空间依赖性,两者的空间分布呈"高-高""低-低"聚集状态的省份分别有20个和27个;(3)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产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全国范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生态效率值分别上升0.4410%、0.4879%和0.5438%,并且产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的外溢效应,而产业集聚呈现负的外溢效应。因此,我国发展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应将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在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以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制定突出生态建设的产业发展政策,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1991—2013年中国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资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H-P滤波分析模型,总结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变动情况、公平性状况的周期变化和总体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体趋向于更为公平,但是地区差距仍然较大;(2)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人居状况)和社会制度因素(如区域发展战略、政府换届)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农业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利用我国2000—2019年31个省份农业生产数据,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分析农业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集聚通过交互作用对耕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与服务主体专业化程度的交互作用比市场组织交互作用更强烈。并且,不同地理区位表现出异质性,在东部和中部两地区,农业生产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对耕地利用效率,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此外,研究发现农业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存在门槛效应,当农业生产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0.993时,生产集聚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当高于门槛值0.993时,生产集聚能够显著地抑制耕地利用效率损失,且地区间个体特征差异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会逐渐被削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随着种植业规模化专业化进程,把握农业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尤显重要。方法 文章利用重心模型和区位商指数考察1995—2019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5类14种农作物重心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农作物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结果 结果表明:种植业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趋势,其中粮食和蔬菜重心分布空间态势相似,稳定向东北方向发展;水果迁移幅度小,迂回波动大;油料和经济作物相似,高密度空间均向西南方向集聚。主要农作物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格局,小麦、玉米、蔬菜向关中集聚,稻谷、油菜、烟草、茶叶和桑类向陕南集聚,大豆和麻类向陕北集聚。结论 陕西省种植业地理集聚趋势总体增强,专业化和集群发展模式多样化,影响因素中第二自然因素(经济主体、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日益凸显。种植业专业化分工比较明显,各地区作物的专业化水平迥异,水果和经济类作物存在一定的地理集中,表现出更高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