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逐渐与乡村旅游融合,指引了乡村旅游的新风向。全域旅游强调乡村旅游开发的整体性,围绕"行、游、住、食、购、游",寻找乡村旅游的特色定位,对其现有的人居环境进行整体开发,实现乡村旅游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深入贯彻"万村景区化"工作部署,将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旅游全域化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金华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48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实现旅游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22.9%。一、金华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一)从发展业态来看,乡村旅游从单一向多元、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乡村旅游从过去停留在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的初级阶段,进入全域旅游“村”时代,乡村旅游向关联产业渗透,多产业要素叠加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立体化的旅游业态。  相似文献   

3.
农业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全域旅游的领域极为开阔,其发展方式之多,概念之广,给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具体结合陕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了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农业旅游发展的新困境,并从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以及"旅游+"等方面探究了全域旅游背景下实现陕西省农业旅游新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全域旅游视野下,对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该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对建设理念加以审视,并寻找到合适的实现路径,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为全域旅游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起步晚但发展快的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更规范化的要求。面对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分析当前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探索推进内蒙古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提升内蒙古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动能。  相似文献   

6.
肥城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支撑肥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对促进肥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全域旅游的概念及特征解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肥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肥城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存在着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专业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健全不完善和季节性明显等问题,并提出了应深化发展意识,创新发展理念;加强乡村旅游的品牌意识,创新旅游产品;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健全基础配套设施;落实旅游人才扶持政策,旅游发展人才保障;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并行;依托"旅游+"、"互联网+"的发展新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以期能促进肥城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领,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总部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抓手。乡村全域旅游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新时代乡村全域旅游开发要加强乡村产业规划,重视乡村整体环境改造,统筹乡村产业发展和部门利益,实施全域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拓宽融资渠道,全域美化旅游环境,全链打造特色亮点,全力推进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健康均衡发展,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8.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对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当前桂林地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结合不紧密,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不力,为此,从全域旅游视野出发,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注重从全局进行规划,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关系,优化公共服务的各环节。  相似文献   

9.
辽河旅游带是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带"建设中的"一带",是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辽河旅游带的旅游的地方性进行研究,将辽河旅游带分为幽谷文化生态综合旅游区(铁岭段)、休闲都市生态综合旅游区(沈阳段)、田园乡村生态综合旅游区(鞍山段)、奇异风光生态综合旅游区(盘锦段)。然后,对辽河旅游带的旅游文脉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辽河旅游带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乡村旅游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面对此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乡村旅游更加迫切需要从注重数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安全、优质的旅游环境。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特征,并从发展规划的整体性与科学性、资源可持续、产业融合、人才队伍建设、旅游产品和服务、保障措施等六方面甄别出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关键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本文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从全域视角统筹乡村发展,把乡村作为旅游全域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通过对大连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全域旅游在推动精准脱贫方面有着特定的内在逻辑,但也面临有机融合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内生矛盾有待切实解决的现实困境,有必要注重加强总体建设思路的统筹优化、积极打造"互联网+"乡村全域旅游全产业链路径、不断拓展多管齐下、多维发力的精准帮扶路径三个方面创新推动精贫的乡村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优质乡村旅游有效供给,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基于游客视角,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辽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全域优质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优质核心产品、确保优质服务供给等路径选择,旨在加快辽宁优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满足不断升级的旅游市场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涵,文章从全域旅游视角研究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以期为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查阅法,了解南矶旅游开发及社区参与的现状,结合实证分析法,构建基于社区参与的南矶乡村全域旅游开发模式。[结果](1)目前南矶乡村旅游尚处于发展初期,当地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参与的水平与能力都较低,湿地资源作为当地社区福祉的根本同时也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当地旅游开发应将社区作为核心利益群体;(2)提出政府、保护区、旅游发展协会、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五位一体”的社区参与式乡村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并从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开发经营、产品开发、收益分配和环境保护等5个方面重点论述了该模式的实施途径,以形成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社区居民自发旅游和乡村旅游创客等多种旅游开发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出融湿地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结论]该文所构建的乡村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将社区参与作为一个实质性要素,强调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建共享,并兼顾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盘活社区资源和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实现旅游业与社区共生发展,因此这种开发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而旅游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且位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的乡村地区进行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进入深度调整变革期,旅游空间行为全域化趋势明显,而特色小镇作为旅游业态的聚集体,形态各异、独具韵味,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旅游+"与"+旅游"的泛旅游形式,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要素资源。因此,深入研究全域旅游和特色小镇的融合关系,进而探索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思路和建设路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反生态"问题的显现,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历程、资源概况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亟需着眼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经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该文依据新城镇化对国内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基本需求,并结合江苏省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需求,提出以环保技术为支撑、深化江苏省绿色乡村发展,以生态发展为核心、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制度改革,以旅游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农村生态转型及以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江苏农村生态转型等策略,以满足江苏省乡村旅游的生态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域旅游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旅行过程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了新的诉求,本文在分析乡村社区旅游公共服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乡村社区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旅游产业链以市场化供给模式和政府激励性规制手段,来完善乡村社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旅游扶贫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是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现实中,由于政府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农旅产业融合度不高,村寨空心化严重等问题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扶贫发展。因此,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融合、绿水青山"生态+"、"观念扶贫、智力扶贫、智慧扶贫"等可持续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发挥"旅游+"的综合效应、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创新商品营销模式、汇聚社会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等途径促使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扶贫。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研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对其不同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以期为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区域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文章对湖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分区论述,并采用AHP法构建湖南省乡村旅游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的评分值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指数并分析其安全性。[结果]根据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地方特色和乡村旅游资源属性等将湖南省乡村旅游分为湘中南山水乡村旅游区、湘北农渔乡村旅游区、湘西民俗乡村旅游区和湘东红色乡村旅游区四大区域。根据各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值情况,湘中南山水乡村旅游区和湘东红色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级",湘西民俗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达到"敏感级",湘北农渔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为"风险级"。[结论]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明显,由于区域环境以及地方特色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差异,湖南省乡村旅游区可划分为四大区域,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需根据各区域实际生态状况及时采取保护和恢复措施,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定量方法评价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位。首先运用Delphi法选择和建立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旅游生态位指标权重,最后运用旅游生态位评价模型对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位明显大于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