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转移至江苏省南京市的农村劳动力为调查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选择不同迁移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对总体样本和男性样本选择家庭迁移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家庭总人口数和家庭类型对迁移模式的选择无显著影响,学龄子女数是对农民选择家庭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的家庭特征因素,尤其是对女性样本来说,有学龄子女的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家庭迁移;已迁移时间和迁移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选择家庭迁移具有正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2007—2015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口数量时空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为经济区人口政策、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城市首位度、人口不均衡指数和GIS手段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2007—2015年,经济区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幅逐年降低,但人口总数仍保持稳定增长; 西安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2)经济区人口不均衡指数连年上升,人口分布呈现不均衡化发展,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的人口不均衡指数表明其人口分布不均较为显著。(3)经济区人口密度低值区集中分布在秦岭北麓、渭北旱塬沟壑区和秦岭南麓; 人口密度高值区与人口分布热点区都集中分布在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大城市; 人口密度分布等级除西安变化明显外,其余各市均保持稳定,但各等级人口密度值均发生变化,如西安市单位面积内人口数量逐年增加。(4)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区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结论]经济区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区域内人口流动情况,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因素,还要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不断促进区域人口分布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市的部分行政村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运用SPSS19.0得出结果表明:受访者家庭人口数、现居住房面积、住房年限、被访者所在村庄的人口规模这四个变量对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影响明显。总起来讲,农民集中居住意愿与住房面积大小、家庭人口数、所在村庄的人口规模呈负相关的关系;与现有住房年限呈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城镇化的视角出发,将中国各省份以城镇化程度和碳排放水平分为六类地区,采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研究2000-2014年间人口因素与碳排放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人均GDP、能源强度和碳排放成正相关,而不同地区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其中,高碳排放低度城镇化地区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与碳排放关系最大,而其余五类地区则是人口规模与碳排放的关系最大。最后,本研究针对每类地区的各自特点给出了相应环境质量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地流转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贫困地区如何实施农地流转值得关注。文章基于湖南省392户贫困地区农户调查样本数据,研究了贫困地区农地流转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流转积极性较高,农地流转发生率达到了75%;方式多样化但规模较小,95.9%的农户流转规模都在6亩以下;用途单一,74.8%的农地流转以后继续用于耕种和养殖;流转价格逐步提高,其中64.6%的农地流转价格在500元/亩以上;农户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有91.2%的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利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贫困地区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了检验,研究发现:家庭工资收益、政府提供培训和流转合同的签订是影响农户进行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因此,为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地流转,应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政府多提供相关培训和健全贫困地区的农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的因素。分析发现,健康状况越差、日常生活能力(ADL)越差和配偶去世的农村老年人越可能与子女一起居住;他们主观意愿上更想与子女一起居住,显示这些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有更高的需求;经济收入高低和是否有养老金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主要是可以得到子女的贴身照料或情感慰藉,而不是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赡养支持并不能替代他们在生活照料和情感上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岭南地区农村建设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实地调研法考察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空间结构,并采用空间结构分析法对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的空间分布概况、类型进行分析,采用邻近指数法计算广府、客家及潮汕村落的最邻近指数以揭示其空间布局特征。[结果]广府、客家及潮汕村落的最邻近指数分别为0.020、0.761及0.020,分布类型均属于凝聚型,且分布密度均高于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分布密度的平均值。空间布局受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河流及社会环境所影响,其中影响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空间布局的气候主要是潮热;地形多数为山地、丘陵;河流众多,易聚集村落;潮汕村落空间布局受宗教制度的影响较深。[结论]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处于凝聚类型。受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河流及社会环境所影响,在农村村落保护及建设过程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其内在的价值因素,以保障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经济、居住环境及文化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4,2009和2012年4期TM遥感影像,研究近10年来重庆两江新区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探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期间,两江新区呈现出以水田、旱地景观类型为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景观分布集中;研究时段内,该区域水田、旱地面积急剧下降,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快速增加;2城镇村及工矿用单一动态度绝对值最大,2009—2012年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值显著增加,且在2009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慢速变化型转换为快速变化型;3景观尺度指数在2004年变化趋势均出现转折,在2009—2012年间各景观指数值显著增加,受两江新区快速城市化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且变化速度远超过一般城市化速度;4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南以及西北,且都朝东北方向进行延伸;5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以及两江新区实施的优惠经济政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产生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减碳增汇的时空空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整体而言,2001—2020年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了81.10%且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而农业碳补偿率上升了114.19%且区域差异呈拉大趋势,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始终是减碳工作的主要阻力;分阶段来看,农业碳排放强度始终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先升后降,农业碳补偿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表明中国农业减排固破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且行稳致远;从差异贡献度来看,组内差距是当前中国碳排与破汇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对碳排差异的贡献度最大,东部地区对碳汇差异的贡献度最大;在影响因素方面,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支持、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因素以及环境规制的生态治理因素是影响农业碳排和碳汇的共同因子,且农业碳补偿率指标表现更为敏感。由此,为推进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有必要加快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再利用的研究进程,重视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不断加强区域空间交流和互动,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及生态治理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文以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经济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计量经济学经验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长期迁移。第二,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并不是导致城镇失业增加的原因,而城镇失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城乡迁移。第三,制度因素对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影响是复杂的,城乡人口迁移规模随着制度约束的减弱而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等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SDA、GWR、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单元两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年城镇化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发展度逐步向南呈好转态势、耦合度普遍较高,呈扩散趋势,协调度差异程度日趋减小;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形成以基本协调型为主,轻度超前型为辅的空间格局;城镇化协调度空间聚效应明显;动力因子对各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从东北到西南作用逐步增大,外来因子不够稳定,社会因子从西向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大。[结论]未来应抓住政策优势,打破地域隔阂,走精细化发展道路,缓解人地矛盾;依托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因子驱动,促进经济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减少核心城市对周围地市的虹吸效应,提高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县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不同县区时空上的变化与作用关系。[方法]构建"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三维指标体系,同时确定了契合研究区背景的指标阈值,分析了2000—2015年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了2015年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2015年陕西省县区土地利用单项功能及总功能值逐步提高、但动态变化幅度不大、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缓慢转变,仍以生态功能为主;(2)陕西省生态功能对土地利用总功能的影响最强为0.308,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封山育林总面积分别为社会、经济、生态功能的主要指标,且各层级因素两两交互后协同关系显著。[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为维护社会、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是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在对2009届毕业生随机调查的基础上,抽取本科生信息组成研究样本,首先对样本进行就业流向McNemar检验和方差分析,然后建立logit回归模型对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生就业流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生源毕业生乡-城迁移受到所学专业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背景因素和个人特征因素的间接影响,特别是女性生源在就业迁移上具有明显优势,这与传统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喀斯特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以典型喀斯特区安顺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年安顺市村域贫困发生率数据,选择9个地理因素研究其对贫困空间分异的影响。[方法]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评估了喀斯特地区农村贫困空间异质性的成因。[结果](1)安顺市南部较北部贫困程度高、贫困规模大,且存在空间贫困陷阱;(2)从各因子对贫困发生率的解释力看,耕地占比(q=0.28)、平均高程(q=0.2)和平均坡度(q=0.19)是决定贫困发生率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平均高程与耕地占比因子耦合作用对贫困发生率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最大(q=0.34);(3)分贫困程度后,除石漠化的决定力增强外,其他各因子的决定力均减少。平均高程对轻度和重度贫困的决定力均最大(q=0.12,q=0.09)。[结论]在典型喀斯特地区,耕地资源和高程是贫困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石漠化对贫困的影响随贫困程度的增加而增强。因子间的耦合作用程度在不同贫困程度区域的差异显著,重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更为复杂。因此,喀斯特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综合考虑不同贫困程度区域贫困形成机制,基于案例推理构建各贫困程度地区的定量化情景模拟模型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2010—2018年广东乡村土地利用功能的类型识别、时空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系统聚类、因子分析、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乡村土地利用可分为耕地型、园地型、林地型、设施农用地型、建设用地型、均衡型6种类型;(2)生态功能始终为广东省县域乡村发展主因子,非农生产功能凸显,农业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仍是乡村特征重要组成,不同乡村类型的功能因子存在空间异质性;(3)土地类型、地理区位、城镇化、人口流动、古村落分布、交通运输等对广东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功能因子影响因素各有差异。研究结论: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存在时空异质性,应分区分类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贵州省凤冈县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分别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和OLS回归方法分析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状况和居住空间分异及相关因素对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总体城市融入水平偏低,行为融入快于心理融入和经济融入层面;居住空间分异对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影响显著为负,不利于失地农民融入新的城市生活。因此,促进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应从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出发,在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方面,应考虑到居住空间分异对于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阻碍,尽量规避集中安置的弊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混居。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SBM模型、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优化提升空间较大;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其差异主要由省内差异引起;城市土地绿色利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晋蒙、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湘鄂以及两广地区)、低值集聚区(陕甘云川贵和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土地利用当中,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并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促进不同区域的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户的种植行为直接影响种植结构的合理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不再单纯依靠经济量的投入,更需要结合农户的种植行为以实现种植结构的优化。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贵州省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农户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小、教育年限、其他技能、务农劳力、农业收入、市场价格、标准与否在5%的水平上显著,惠农政策在1%的水平上显著,跟随偏好在10%的水平上显著。结合社会化小农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年龄大小、务农劳力的多少以及农业收入是否为家庭主要收入对种植结构调整影响显著。(2)文化程度高的农户在种植初期会选择收益较高的农作物。(3)具有其他技能的农户选择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的概率大。(4)市场价格对农户的种植选择有较大影响。(5)惠农政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显著。(6)标准化程度对农户的种植结构有较大的规制作用。(7)农户的种植行为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农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江苏省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特征老人的劳动供给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农村老年劳动力劳动供给的因素.研究发现.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存在地区性差异,影响老年人参加劳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水平、子女数量和外出打工人数.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模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必须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浙江省实地调研的农户数据,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农户入社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合作社了解与否对其入社行为影响巨大,对合作社越了解的农户,入社的可能性越大;户主文化程度以及合作社现有的社员规模等因素,也对农户入社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一要加大对合作社的宣传,加深农民对合作社的了解;二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户参与合作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