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对中国金融制度的需求、供给以及均衡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政府及其代表“政治银行家”在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段银弟 《金融研究》2003,(11):89-94
本文运用西方制度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理论,分析了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利益主体及其效用函数,揭示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是政府效用函数与政治银行家的个人效用函数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导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看中国金融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银弟 《中国金融》2003,(10):54-55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变迁路径,并将影响中国金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研究这一变迁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今后金融制度变迁的影响,对避免制度变迁的效率损失、保持制度变迁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诺斯在《制度、制度变  相似文献   

4.
肖舟 《金融论坛》2013,(5):73-79
本文基于博弈理论,以中国工商银行的信贷制度变迁为案例,分析中国信贷制度的变迁。中国的信贷制度经历了从计划信贷到市场信贷变迁的过程,它是以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线展开的。尽管新制度由国家设计和供给,但是信贷制度变迁是通过多种力量互动博弈的方式完成的。在国家主导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信贷制度属于金融制度、银行制度的"次级制度",商业银行通过细化制度、组织变革、技术进步等途径,在与国家、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持续地推进了信贷制度创新。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变迁模式在中国的体制内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内生冲突制度分析,指出在金融变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金融制度安排与传统文化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是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金融制度变迁无一不是在政府供给主导下进行的,而且,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变迁的主导方式。这一制度变迁方式是由我国政治经济金融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制度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梳理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制度环境变迁过程,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认为应根据不同形式民间金融制度所具有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加强监管,而不是以“一刀切,,方式禁止或放开民间金融,这是破解农村民间金融困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分别是成本收益、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从这三方面可以对经济体的金融制度变迁导因追根溯源。美国与台湾地区的金融制度有其历史独特性,以两者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为重点进行比较分析,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认识其经营状态、经营的特点和经营模式的选择原因。最后对两者的金融制度进行了异同点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城市金融论坛》2003,8(10):12-18
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的收缩以及金融资源从县域流出,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削弱的同时,县域金融制度已经出现了边际效用为零的状况,特别是在西部落后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实证分析为基础,从制度层面对西部地区的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实证表明,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变迁发展过程具有自己的特征及其制度成因,金融制度安排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基本思路及实现路径可考虑在大力发展西部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加快金融制度创新与发展步伐,通过金融的机制再造增强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昭示着对目前制度安排的变迁的强烈需求,而推动创新的正式制度的供给却显得明显滞后。本文通过对当前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需求与供给的具体分析,说明正式制度供给的主体——政府应适时创新,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基础上选择强制性制度安排路径,将非正规金融纳入正规金融,实现制度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