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针对传统哲学中主体性的困境而提出的.它的提出有助于研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超越先验主体的局限性,有助于廓清主体与知识客观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哲学价值范畴是一个关系范畴,而非实体范围、价值即不存在于单独的客体中,也不存在于单纯的主体之中.价值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本体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哲学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是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本文就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内容、确立适合时代需要的目标、转变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构建主体间性下的课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命题,强调平等主体间在理解基础上的交往、对话与和谐共存;本文试图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相互激励、合作互动、自主评价四种交往关系进行论述,为课堂文化的重建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为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理论下的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存在着教师"唯我性"独白的瑕疵,忽视了他人主体性的存在,将一切均视为工具理性的"他者"。文学作品赏析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要考虑到赏析活动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间性哲学里的视界融合和交往理性为文学作品赏析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它强调的是赏析活动中各个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呼唤着除教师主体以外的学生主体、作者主体这两个缺席"他我"主体的回归,实现了教师与作者的跨时空对话和教师与学生的跨障碍交往,从而使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更加趋于科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在所有的文体中,序跋所涉主体间的关系最丰富,也最复杂.主体保持各自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主体间性是序跋批评的成功所在.林声先生的《散穗夕拾》所集序跋,是他感应对象主体的文化之旅,期待接受主体的欣慰之举,体味创作主体的由衷之语.然而,林声的序跋不是本文的附属性存在,而是镌刻批评主体的生命印记,含蕴自我诗学的素朴之玉.所以,《散穗夕拾》是林声在主体间性中完成的艺术创造,构建新的意义生产.  相似文献   

7.
从旅游哲学的视角论述了中国道家的逍遥说、儒家的比德说、佛家的随缘人生观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观点,认为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旅游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旅游审美主体与旅游审美客体融为一体,由"在场"洞见"不在场"。  相似文献   

8.
基于哲学认识论的观点,企业不是真正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应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直接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价值运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会计人”。在会计活动过程中“会计人”与其他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解问题现已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其探讨目的是要从理解的角度求取科学知识之普适性来源,以从科学的角度来弥合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裂痕。科学知识之普遍性来源于科学共同体的共通性,而后者又基于科学家之间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引入既为科学理解同样亦为科学理论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是人的一种归属感,是人对于政治社会中各种政治现象的接受、认可.社会大众对执政者政治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是否稳定.因此,建构政治认同是当前政治学界和政界人士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梳理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主体间性思想的基础上,试图从政治认同的主体性、政治认同建构的过程以及政治活动参与者达成政治认同的政治心理标志三个方面论证政治认同是具有主体间性的,继而提出从主体间性视域建构政治认同的观点,具体为:承认双方互为主体,满足认同双方的角色期待;采取平等对话的沟通方式,建构认同的话语环境;构建权力互赋的框架,平衡认同的权力期待;建立主体间性学习机制,促使认同的态度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