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MBO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权的配制可以产生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而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又会对企业的组织运转和经营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所有权的配制影响了公司的效率时,产权就有必要发生转移,让那些真正的企业家走上前台.MBO正是为这种产权的转移提供了可能,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中收购方的动机以及股权转让的市场反应。通过分析1997年到2003年间发生的307次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交易,本文发现收购方收购大量非流通股是为了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当收购方在交易后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时,转让价格相对于账面净资产的溢价较高。市场对股权协议转让有正面的反应,并且公司流通股的超额回报仅当收购方在交易后成为第一大股东时才存在。这说明市场认为只有具有控制权的收购方才能提高公司价值。收购方的控制总体上有利于被收购的上市公司及其流通股股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踏上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舞台,通过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募集资金,形式上向社会让渡了部分剩余收益权,而实际上它们却不愿引进职业经理人,或者即使引进也是聘而不用,牢牢地把握公司的核心资产控制权,拒绝向社会让渡控制权。上市民营企业存在的这种所有权形式上的弱化,而实质上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强化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拟对此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2005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推进,至2008年,沪深两市完成或者进入改革程序的上市公司占应改革上市公司的97%,对应市值占比98%,未进入改革程序的  相似文献   

6.
从控制权市场看后股权分置时代我国公司治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性制度变革,它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人们对股权分置改革寄予厚望。那么,股权分置改革将从哪些方面影响我国的公司治理呢?文章从控制权市场的角度,先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然后对股改完成后上市公司治理将出现的变化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7.
主流理论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呈现一股独大特别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控制权形态,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及规则设计多围绕此种股权结构和控制权形态展开。笔者以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为视角进行研究,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已经不能以一股独大型的控制权形态来概括的结论,相应的,公司治理理论及规则制定也应该围绕多样化的股权结构和控制权形态展开。  相似文献   

8.
徐怀业 《中国金融》2007,(14):61-63
管理层收购(MBO),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形式,指企业内部管理者通过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收购所在公司股份,实现企业控制权由大股东转移到管理者手中的行为。MBO近些年才开始在我国试行并逐步兴起。由于MBO在明晰产权、强化激励等方面可以产生积极作用,所以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准备着手实施MBO。  相似文献   

9.
2005-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到2009年限售股几乎全部解禁,非流通股全部流通,中国进入了全流通时代,将促使形成一个有效的定价标准统一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相似文献   

10.
耿宏丽 《理财》2002,(12):33-33
经理融资收购,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权交易手段收购本公司的行为。它追求的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通过经理对公司的收购,使得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变成了为经理层完全控股的公司,实现经理人对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减少对经理人权力的约束。因此,MBO实际上是对过度  相似文献   

11.
后股权分置背景下上市公司控制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股权分置时代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机制存在的缺陷--控制权配置的错位和控制权市场的失效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股权分置格局下,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机制截然割裂是导致"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控制权市场外部治理机能失效的根源所在.同时,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控制权内部配置以及控制权外部转移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的分析表明,后股权分置时代优化控制权机制应当引入"股东实质平等"原则,以增强中小股东的行权便利性,等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兵 《中国金融》2003,(5):39-40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又称“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指公司内部管理人员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获得经营控制权,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以达到重组改造目标公司,并从中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财务型收购方式。MBO是“杠杆收购”(LeveragedBuy-outs,LBO)的一种形式。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内部管理者或经理层时,LBO就演变为MBO,即管理层收购。随着MBO在实践中的发展,除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为惟一投资收购者外,又派生出管理层收购与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s,E…  相似文献   

13.
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原则入手,分析了控制权的相关表现形式,进而探讨了公司创始人掌握控制权的方式,即基于股权层面、基于董事会层面以及基于经营管理层面的控制权以及相关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并对实施了MBO的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实证分析,实施管理层收购并不能显著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MBO并不是解决企业困境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5.
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国内关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文献越来越多,但是讨论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却并不多,这是我国公司治理研究领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公司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为研究主题,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公司控制权机制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公司的控制权矛盾与会计控制目标实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胡凯  赵息 《会计研究》2003,(5):32-36
在公司制企业的基本制度中 ,会计控制系统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其控制目标的实现与企业治理目标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本文将关于现代公司控制权结构问题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对公司会计控制问题的思考 ,指出公司控制权矛盾的变迁是引发公司会计控制目标偏离的基本原因 ,认为公司权利的和谐配置是会计控制目标实现基础条件 ,这一现实不仅要求我们反思会计控制理论 ,同时要求我们在具体分析公司控制权矛盾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会计控制的目标及其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水平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控制权溢价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低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水平与控制权收益成正比关系。控制权的隐性收益水平过高,必然阻碍证券市场的顺利发展,应当着手解决控制权收益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从关联交易的角度,对公司管理者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MBO)与民营企业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PBO)以后的“隧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种类型的收购发生以后都可能产生“隧道效应”,但证据尚不够充分。另外,MBO公司比PBO公司显示出更大的产生隧道效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控制权收益及其资本化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认为 ,企业控制权收益已成为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首要激励因素。在没有清晰原始契约的条件下 ,由控制权回报所决定的自我隐形激励机制会产生管理层过度自利行为 ,这些行为正在被资本化。其根本原因 ,是在产权改革“瓶颈”背景下 ,企业家市场不正常的供求关系。本文建议通过市场机制 ,将“自我隐形激励机制”转换成“市场显性激励机制” ,改善经理人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