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中国15个省级区域船舶工业2005—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船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明显增长,主要增长动力为技术进步;绝大多数地区船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增长,但相对多数地区技术效率出现了恶化。收敛性分析显示,中国船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σ发散和绝对β发散。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中1998-2009年相互匹配的数据,对微观层面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还基于中介效应基本原理构建实证模型,对全球价值链机制下FDI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同时论证了FDI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作用具体异质性特征。基本结论为:(1)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FDI对中国企业作用机制显著,即中国企业可通过FDI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并提升中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FDI对国内外资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民营企业次之,对国有企业的作用比较弱。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倍差法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进行研究,证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外投资对象为发达国家、并购动机为技术寻求型的直接投资活动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而对象为发展中国家、并购动机为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企业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仅在并购后初期较为明显,长期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2007-2016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OP方法测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检验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路径上技术创新存在中介效应。在股权激励有效期越长、非国有的上市公司中,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使用2005-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改进的LP方法,首先分行业估计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广义倾向评分匹配法(GPSM)分析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内源及外源融资约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内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外源性融资约束的下降对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而言,外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997~2007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同时测算了各个地区技术效率的规模效应、投入与产出的冗余与松弛状况,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有正的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有下降趋势;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强度、政府资金支持、银行资金支持、技术转移、企业规模、市场竞争度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有效提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前瞻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DEA方法计算企业集团背景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检验了股权结构、终极所有权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曲线关系;股权制衡程度、最终所有者现金流权的提高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权分离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保持适度的股权集中和制衡,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市场竞争程度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分布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拆分、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进入,都使得中国工业行业的竞争程度日益加深。基于工业企业层面数据,我们发现,即便是在四位数产业里,不同企业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而企业异质性是决定企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经历了明显的稳定的增长,这意味着,来源于产业和跨产业的共同冲击,比如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与增强,很可能在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我们将总量生产率分解为企业层面的生产率和跨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证实了市场竞争加强促进了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
资源错配的成因主要源自不同维度的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发展战略的扭曲。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C-D确定性前沿参数模型测算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用OP协方差法对各地区资源错配程度进行测度,进而从微观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发展战略两个层面分析我国资源错配的成因,结果表明:企业TFP异质性主要与其市场结构(垄断及规模经济)、所处地区(城市和省份)以及所有制等维度的差异有关;地方政府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加剧了资源错配程度,造成各地区15.0%~52.7%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12.8%~45.1%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以及2.4%~8.5%的产出损失。未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注重内部竞争优化,同时要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和高度细化的进口数据,考察垂直专业化对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运用DEA—SBM模型估算中国全部企业、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的基础上,分析垂直专业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关系,我们发现中国并没有明显获得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技术溢出效应,而中国的技术升级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出口网络。  相似文献   

11.
法经济学分析表明,由于注意标准模糊,过失责任规则可能导致无效率和不公平的结果,违约归责应采用具有共同过失抗辩的严格责任规则.鉴于违约责任的特殊性,应利用可预见性规则和守约人减损义务规则,将守约人的过失限定在不适当地扩大违约损失这种特殊情况.这不仅可以避免违约人逃避责任的可能性,同时也避免了补偿悖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法经济学通过对汉德公式的边际分析得出了隐藏在过错责任原则背后的计算公式,从而为各种侵权案件的过错认定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数理结构。法经济学通过均衡分析可以得到单方预防与双方预防情况下侵害人和受害人各自的最优注意水平及最优行为水平的均衡组合,从而揭示了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在各种情况下的激励效果。法经济学通过权衡各种情况下何种归责原则的激励效果更有利于实现效率或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来界定其各自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分析了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当车主将车辆出借给他人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认为应该参考国外的做法,将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的归属作为判断标准,分情况确定车主与驾驶员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论会计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建设过程中,确定科学的归责原则是构建整个会计法律责任制度的基础,会计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经历了传统过错责任原则到无过错原则的扩张,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及过错责任原则的功用,回归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应是会计法律责任在归责原则问题上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民法通则设置了两个归责标准,即“过错”和“法律特别规定”。归责原则的核心是过错举证责任分配原则。过错是主观的,但其判断标准却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赔偿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否符合法的公平效益的目的为出发点,通过具体分析论证.建议应采用过错推定原则,并兼采信赖原则及优者合理负担原则。  相似文献   

17.
论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权的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行为人对其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的一般准则。我国理论界对于知识产权侵权适用何种归责原则存在较大的分歧。知识产权侵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在其归责原则方面,应分别不同情况,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一般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规定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的情况下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8.
校报是高校的机关报。校报新闻宣传工作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发挥校报的新闻宣传作用,应加强对校报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思路,整合资源,充实内涵,突出特色,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充分发挥校报在促进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宣传导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司必须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使固定资产更新加快。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司仍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严重阻碍了固定资产更新的步伐。因此,有必要加快固定资产折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及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与职工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结论是支持国资委关于限制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与普通职工差距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企业负责人平均年薪25万元。与普通职工工资差距保持在12倍。绝不是所谓的“心理底线”,而具有一定的市场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