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纳入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系统探讨信贷政策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信贷政策在治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后,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明显抑制了商业银行脱实向虚的行为,并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机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通过分组检验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及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银行面对脱实向虚信贷政策时表现更为积极。商业银行基于政策导向、风险权衡等要求,通过其信贷资源配置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能力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高及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结构失范等特殊情况时,采取信贷政策这种结构调控手段,有助于经济快速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2.
将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纳入信贷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系统探讨信贷政策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信贷政策在治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后,密集出台的信贷政策明显抑制了商业银行脱实向虚的行为,并使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机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通过分组检验观察到城市商业银行、成长性及风险承担水平较高的银行面对脱实向虚信贷政策时表现更为积极。商业银行基于政策导向、风险权衡等要求,通过其信贷资源配置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能力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高及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在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经济结构失范等特殊情况时,采取信贷政策这种结构调控手段,有助于经济快速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来。 相似文献
3.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相似文献
4.
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行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企业金融化行为,即一带一路倡议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脱实向虚行为,还能通过提升企业实体利润率降低企业脱实向虚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提升企业金融资产收益。异质性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脱实向虚行为,而对外资及其他企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行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企业金融化行为,即"一带一路"倡议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脱实向虚"行为,还能通过提升企业实体利润率降低企业"脱实向虚"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提升企业金融资产收益。异质性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脱实向虚"行为,而对外资及其他企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金融资本、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推动因素.欧债危机使得各个国家开始重新审思金融资本运动和实体产业发展的关系.欧美两大经济体都已宣布实施新一轮的工业化道路,重新确立了发展制造业等实体产业政策.我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金融资本、实体经济越来越不协调的问题,金融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现象正在逐步侵蚀我国社会经济的机体,已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审思我国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的表现、着重探讨了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兴趣锐减的成因,并从评价机制、跟踪警示制度、风险防范、审慎监管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构建中国金融资本促实体经济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7年~ 2015年非金融非房地产行业(NFRE)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金融业股权投资总额对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业股权投资会导致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说明上市公司会利用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优势及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从银行体系套取资金,投资金融业企业赚取利润;由于银行体系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对称程度较高,还款风险较低,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来投资金融股权并不会增加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的金融业股权投资行为,使资金从实体经济回流到金融体系,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提升了股票市场风险以及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实体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监管,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减少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8.
9.
俄罗斯莫斯科的珀尔修斯旅行社本来是一家常规的旅行代理机构。不过,从去年开始,旅行社的老板德米特里·波波夫听取了一位管理顾问的建议,决定成立“虚拟旅游”业务,让那些有旅游梦想、又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过把旅游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在实体部门“脱实向虚”态势形成的背景下,从融资激励视角重新审视政府研发支持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经验结果表明,政府研发支持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激励效应,且该效应在融资约束较严重的企业更加凸显。内外部融资激励效应分析表明,政府研发支持释放了审查认证和技术认证的双重信号,前者发挥“引导效应”,弱化了企业“脱实向虚”倾向,从内源融资上正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后者通过带动外部资金产生“杠杆效应”,从外源融资上激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的联合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政府研发支持的信号传递机制。此外,经过PSM+DID估计、多期DID估计以及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核心结论依然成立。文章结论验证了政府研发支持在企业内外部融资渠道拓展中的关键作用,强调政府创新政策的设计应以市场机制为基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于中国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不断上升的背景,文章以2008—2020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过度金融化的视角考察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显著抑制国有企业的过度金融化水平。政府审计的威慑力度与揭示力度越大,对国有企业过度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抑制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在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样本中,政府审计的抑制作用更强。文章从国有企业过度金融化的视角拓展了政府审计的治理效应研究,对于优化国有企业资产配置、完善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企业金融化的相关文献,为微观企业“脱实向虚”的监管与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张昆仑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3):41-44
西方经济学将“经济人”视为人类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是错误的.“经济人”不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机制.与“经济动物”相比,“经济人”具有五个特征.按照不同标志,“经济人”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别.深化“经济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适应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战略性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13省市区2001-201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并运用聚类和余期望系数法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促进各省市区乃至全国低碳经济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建军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3):7-9,14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文章从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内在矛盾,分析了行政区经济运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产生问题的主要机理,通过对推动矛盾发展的内外因的对比,分析了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根本动因,即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高度市场化的要求与“行政区经济”强行政性的特点之间的矛盾。并且对导致矛盾激化的两个方面即地方贸易保护和政府角色定位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如何正确面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爽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3):5-6
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大热点。本文阐述了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中国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遇到的阻碍。中国"入市"将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中国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措施积极面对。 相似文献
17.
李恒光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2)
“泡沫经济”是虚拟资本产生的一种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既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关键在于把握发展的“度”,使其扬长避短。最近中央首长指出,要开展对泡沫经济的研究,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契约是同一社会中不同的行为主体在协商一致基础上为公民提供风险保护以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而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保障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之域,社会保障责任的划分和践行成为“立契约”和“守契约”的关键。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契约处于“立契约”的完善阶段,多元主体的社会保障责任划分和践行还存在不清和不当,需要通过“立”与“守”协同的契约治理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加强法治建设,弘扬契约精神,提升各责任主体践行社会保障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推动相关主体积极依约践责;通过高效合理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多元责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20.
大智移云技术时代VR实验中心能否实现高质量营运备受关注.本文基于OBE教育模型,通过调查和回归实证高质量营运路径影响变量发现:大智移云时代VR实验中心高质量营运受到4个变量“充足经费投入、与新技术融合、培养实践能力所需、保障使用频次”的影响和共同作用.进一步检验“与新技术融合”和“匹配实践所需”中介效应证明:VR实验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