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萱  李涵 《财贸研究》2021,32(8):42-56
户籍制度使得劳动力在空间上难以完全自由的流动.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开展,劳动力在空间上流动变得容易,但其子女难以跟随父母流动并享受流入地城市的教育公共服务.因此,出生时户籍所在城市将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和收入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个体出生时户籍所在地的城市规模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个体出生户籍所在地城市规模每扩大1%,其收入水平将提升0.149%.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是重要的影响渠道,具体而言,出生时户籍所在的城市规模会显著增加个体受教育年限,改善个体健康状况,进而影响收入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出生城市对于农村个体、低收入个体影响更大;同时,个体流动可以显著削弱个体出生城市规模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这一研究有利于推动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人民生活福祉和社会稳定。为了让企业吸纳更多就业,政府对企业进行了大量补贴。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本文聚焦政府就业补贴、劳动保护政策与就业这个主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政府补贴有助于推动企业吸纳更多就业,劳动保护能够协同政府补贴促进就业,政府补贴通过“政治许诺效应”和“融资效应”影响就业,地方人力资本积累强化了政府补贴对就业的正向影响;与资本密集型企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政府补贴强化就业的效应更明显;政府补贴增加了企业产生冗余雇员的可能性,冗余雇员在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负向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40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实证检验了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基于知识溢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三个中介变量对一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中高技术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低技术离岸生产性服务外包。对发达国家而言,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的个别中介效应显著,人力资本积累的独立中介效应不显著;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溢出的个别中介效应显著,技术创新的个别中介效应为负或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纳入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改变高、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水平.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吸纳作用要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东部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门槛值”为7.46年,而中西部地区相应的“门槛值”为5.88年.在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充分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和发挥“干中学效应”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将是中国在未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实施劳动力资源“二次开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邹铁钉  叶航 《财贸经济》2015,(4):134-145
本文从养老金亏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动效应出发,为延迟退休方案的选择机制构建了一个数理模型,并对分类延迟退休和普遍延迟退休的经济效率和政治可行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迟退休时间的长短和延迟退休的类型到底该如何选择,取决于养老金亏空降解效果的好坏、就业挤出效应的大小以及政治可行性的高低.从延迟退休的政策效果来看,轻度延迟退休要好于深度延迟退休,分类延迟退休要好于普遍延迟退休.而参保者的人力资本状况及其个体差异性所带来的工资率和工作成就感的差异则是政策效果不一致性的根本原因.根据人力资本积累规律和劳动力供求情况分类延迟参保者的退休时间,会取得更好的养老金亏空降解效果,对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冲击也会更少.然而,要想切实提高延迟退休的政策效果,还得依赖于人力资本状况的改善.强化参保者尤其是低劳动技能者的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是化解养老金亏空危机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鉴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显重要,人们希望知道哪些因素显著影响到人力资本,其中城市化水平、城市集中度等通过经济集聚强度而明显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城市化通过刺激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城市集中度提高带来的规模优势与外部不经济双重效应使其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两面性。依据2000—2015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考虑省份之间的异质性及空间相依性,分别建立非线性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与人力资本积累高度正相关,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城市集中度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不同地区城市集中度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化、城市集中度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结论对于推动城市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FDI通过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制度变迁效应三种渠道对纺织业就业产生的间接影响,并综合考察FDI通过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对就业产生的总体效应。研究结论表明,FDI促进了纺织业就业,其中FDI对纺织业就业的直接影响是正向的,间接影响是负向的;FDI通过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阻碍了纺织业的就业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没有对纺织业就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提升市场整合水平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6—2020年我国2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和RIF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效应及其通过市场整合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既能直接促进城市生产率增长,也能通过市场整合间接促进城市生产率增长,且这种影响效应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更显著;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间存在“数字鸿沟”,与内陆城市相比,沿海城市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效应及其通过市场整合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中介效应更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效应会导致城市间生产率增长差距的扩大,其通过市场整合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中介效应会带来城市间生产率增长差距的缩小。为更好地促进城市生产率增长,各地应高度重视市场整合的中介效应,进一步推进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大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内陆城市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贯彻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建立数字政府,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增进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内市场整合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揭示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利用中国2003-2013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GS3SLS方法进行事实检验.研究发现: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机制,城市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服务业就业0.45%~0.47%0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受益最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会带来制造业就业1.15%~1.16%的提升.城市之间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表现为发达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会吸引周边地区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迁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乘数效应占主导,制造业的发展愈发依靠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二者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逐渐减弱.政策上,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完善城市结构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第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口老龄化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储蓄率效应、劳动生产力效应等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外关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通过梳理发现,由于模型设定、假设条件和参数值的大小不同,结论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引入制度变量,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户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国民经济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最重要因素,而制度变量通过影响二、三产业的发展间接影响非农就业。当前,增加农户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3~2011年季度数据,通过选择外来劳动力较为集中和澳门主要就业分布的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实证分析外来劳动力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澳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制造业就业已经难以维持对澳门经济的正向贡献作用。而建筑业方面,外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程度明显高于本地劳动力水平。旅游与其他服务业方面,澳门本地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能力高于外来劳动力。研究结果说明澳门引进外来劳动力确实促进了澳门经济的发展,符合澳门发展的长期利益,澳门政府需要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制定外来劳动力的政策和澳门整体人力资源政策,以保证澳门经济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劳动力成本上升视角来剖释企业"脱实向虚"的驱动因素,并利用2007-2018年上市企业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脱实向虚"产生了驱动效应;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实体企业增加了金融资产持有规模,金融渠道盈利比重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金融化的驱动效应在竞争更激烈的行业和内部盈利压力更大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而研发投入有助于减轻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金融化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基于企业实业业绩和实业投资两个角度的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上涨引发的实业业绩下滑是劳动力成本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重要中介渠道。结论表明,要重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脱实向虚"的驱动效应,激励企业研发创新,并从效率层面提高实业投资的长期回报。  相似文献   

14.
袁帅  赵晓萌  张刚 《中国物价》2022,(11):113-117
住房具有资产属性和商品属性,房价上涨会同时产生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财富效应会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挤出效应会减少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房价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的相互作用,影响人力资本相关投资积累的增减,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总额的变动,实现房价对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房价水平的作用效果不同,具体要视经济体的情况和房价水平情况而定。在实证环节,本文采用2002-2017年30个省份和35个较大城市的数据,通过混合面板回归、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动态面板GMM等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就业问题,更显复杂多变之态势。因此,有必要利用现有数据,对可能持续较长市场调整期的劳动力——不同技能水平和不同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趋势进行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前瞻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两阶段古诺博弈模型演绎的基础上,基于市场内生型经济扭曲视角,分别实证分析了先发省份与后发省份政府干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与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市场内生型经济扭曲的加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是负向的;政府干预对先发省份市场内生型经济扭曲的缓解效应更强,进而形成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政府干预对后发省份市场内生型经济扭曲的缓解效应更弱,进而形成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负向影响效应;随着市场内生型经济扭曲的加剧,先发省份政府干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正向效应会随之弱化,后发省份政府干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负向效应会随之弱化.此外还发现,适度的政府干预与提升市场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劳动就业的一些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劳动力市场既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所共有的特点,又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残存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严重影响我国劳动就业态势。结合现代劳动经济学中的若干就业理论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劳动就业的政蓑制定应遵循就业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一致,坚持效率优先和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并注重以促进投资的增长政策为主来促进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改革不利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扩展Solow增长框架,本文采用空间Durbin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40个城市2001-2012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人力资本和FDI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其中FDI的效应有增强趋势,但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控制空间效应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增长依然具有β条件收敛趋势,但收敛速度较慢;城市间增长存在显著的且随时间增强的空间竞争效应即负的空间外部性, FDI的进入加剧了这一效应;劳动力增长对本地城市增长影响不显著,但存在正向空间外部性。上述发现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内外关于就业质量与人力资本投资及劳动力供给关系的研究观点文献综述,以有效劳动力供给为视角,研究我国有效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发现我国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政府人力资本投资较少、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等是制约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加大各投资主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完善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等措施来增加我国有效劳动力供给,从而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0.
以亲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是农民工进行工作搜寻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的大城市中,农民工是否会减少对社会网络的依赖呢?本文以社会互动模型为基础,构建两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城市规模影响农民工借助社会网络渠道进行工作搜寻的机理。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将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数据相匹配进行实证检验,识别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影响。鉴于常规模型的估计结果会因选择效应而存在偏误,本文运用含城市固定效应的两步法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城市规模的扩大会显著提升农民工对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依赖。进一步研究表明,大城市中的农民工依赖社会网络渠道搜寻,是对大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不足的补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