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2.
基于经济增长周期理论分析我国钢材消费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增长的周期规律看,影响我国钢材需求量的四个主要因素是:一为经济发展速度;二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三为技术进步;四为投资与积累的比例。据此,依据对我国钢材消费量的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钢铁产业将呈稳定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各经济体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存在,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各国建立并发展密切的地缘经济关系,势必使东北亚各经济体进行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区域经济合作,但影响因素也是存在的。重点分析了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多方面资料来看,目前全国部分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呈现线性关系。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建设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要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目前全国和大部分地区已经实施政策促进本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产业的基本结构进行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加强政府支出规模,扶持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加大经济转型增长比例,进一步巩固城镇化的收入效应,这对于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小以及能源消费强度逐渐扩大的趋势对于经济增长会出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与区际传递机制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上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中西部地区则递次减少。这种外商直接投资的二元结构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二元结构保持一致,且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东道主生产效率的假设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成立,在中部地区不成立;外商直接投资扩展东道主生产边界的假设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不成立,在中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也在扩大,而且这种趋势至今还没有改变。从投资的角度,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投资因素是江苏区域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扩大落后地区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民间投资等,以尽快实现江苏区域经济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8.
区域能源合作能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和保障能源安全。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巨大,经济产出过分依赖于能源的投入。在构筑区域能源合作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区域能源合作来规避风险。区域能源合作是一个奴赢的过程。实践证明区域能源合作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央针对西部能源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要尽可能地走能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测定我国经济增长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建立了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边限检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从长期看,劳动力投入、城市化率、非国有化率、资本存量和第一产业比重的影响作用显著,在短期内,劳动力投入、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和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下滑的情况,结合宏观经济学中的有关原理,得出了引起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几个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本人认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部崛起: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继 90年代中期东南沿海经济起飞之后 ,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板块 :中部 ,正在不声不响中崛起 ,1 999年 ,其许多重要经济指标已接近东南沿海 90年代中期的水平 ,预示着中部经济已完全从中西部板块中脱颖而出并开始进入起飞的前夜。这种新的区域经济格局要求我们制定针对三个不同板块的区域发展政策 ,一是继续加强东部地区发展的政策 ,二是促进中部地区尽快实现起飞的政策 ,三是最近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政策。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是"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城市精神是"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南京的综合7竞争能力及其经济地位已近增长瓶颈,如何跨越这一瓶颈,则决定于两方面,一是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重新选择发展战略;二是消除束缚南京比较优势发挥、制约南京经济发展的制度桎梏,寻求南京经济发展的新路径.逐渐将作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基地的南京改造成为制造技术的研发基地,把南京打造成为具有浓郁古代文明特质的东方信息大港--硅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各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渐成熟,由于中心城区发展的特殊性和广泛的示范性、带动性,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发展过程和成功经验,不仅有助于城区区域经济发展途径的研究,也为其他中心城区探求区域经济发展道路提供模式参考和路径选择。在对国内各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现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国内中心城区发展的四种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代表城区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经济发展中,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区域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索产业集群作为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描绘与工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变化轨迹的基础上,对工业从1991年的税收绝对额、税收结构和税收负担进行了测算,然后针对影响工业税收绝对额变化的因素,运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广义货币发行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都影响到工业税收总额的变动,特别是在滞后三年影响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弱。工业税收负担的变化情况,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税收负担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直到2001年才开始出现上升趋势。这反映出税收政策对于税收负担的调节是最直接和响应速度最快的。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税收政策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经济形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税收体系,来指导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现代化面临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竞争力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提升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中国是贸易大国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强国。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脆弱性,对环境和资源等社会成本的消耗度较高。因此,中国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减少浪费,实现中国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区域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中国制造业的布局呈现出良好的集聚性,大多数的产业都存在集聚状态。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较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程度密切相关,产业集聚在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因此,加快落后地区的产业集聚,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运用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具有直接且显著的影响,且该激励效应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路径间接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增长;该路径隐含着更为细致的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因果链条传导路径,即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研发投入的增加,研发投入的增加是创新产出水平提升的重要诱因,创新产出的增加与应用实现了区域整体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作为重要驱动力显著激励了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我国经济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这决定我国经济改革将遇到一些不可预见的困难。本文利用产权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特色作了初步探讨,并对完善国有经济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理论分析,构建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选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等差异性指标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内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均等化程度,并引入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以2013年为转折点,呈现先递减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扮演着长江经济带整体包容性绿色增长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绿色生产与资源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区域差异以2013年为拐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收敛性,上、中游地区β收敛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下游地区,存在着上、中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追赶效应";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收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