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乡的年俗     
腊月三十,下午,终于可以放下工作,像只候鸟,急急切切地飞回乡下老家过年了。 小年刚过,母亲就一遍遍地打来电话,要我们过年早点回家。我忙问:“还缺啥?”电话那头是母亲的絮叨,像老师在嘱咐小学生的假期作业,啥都不缺,你们早点回家就行。那时,总觉得还有些时日,再说,年底又是工作上最忙的一段时光,也就没去多想。然而,这天却是迫切地想回家,以致于妻子备好的新年衣服都没带好就匆忙赶路了。因为七十多岁的母亲正病着。  相似文献   

2.
我与母亲     
《金融队伍建设》2007,(8):34-35
好几年没有回家与父母一起过春节,好长时间没有与母亲朝夕相处,今年初终于有时间回老家,与家人团聚,叙谈离别思乡之情。在家十来天,我与母亲形影不离,陪她看电视、陪她玩麻将、带她去公园、在长江边散步……其乐融融。春节中的一天,我为母亲整理房间,在一个小纸盒里,看见母亲保留的一枚枚奖章、证书,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人     
曹云英 《深交所》2006,(5):66-67
有一年除夕,刚与母亲从山上挑柴回家,因为要忙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便不顾热、渴、累, 快步冲向厨房,开始忙活。母亲在灶上切菜、炒菜,我在灶下生火、添柴,时不时帮忙洗菜、炒菜,或者为母亲讲笑话,消除她的劳累。  相似文献   

4.
四月槐花香     
张丽 《中国税务》2009,(8):42-42
四月的一个午后,窗外串串玲珑的槐花送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这让我想起一个叫槐花的女子。槐花曾经是我的同桌,高中没读完就回家种地了。当时只知道她母亲常年生病,还有上学的弟弟妹妹,家境很不好。  相似文献   

5.
陪母亲散步     
自父亲去世后,母亲老了很多,也变得迟钝多了,不是丢三落四,就是记不得回家的路,甚至有一次,母亲来找他,却在火车站迷了路,幸亏还记得他的名字,好心人才把母亲送了过来.这让他十分担心,生怕哪天再也寻不到生她养她爱她的母亲了.可是母亲每天都有散步的习惯,他认为必须回去陪着母亲散步,然后把她安全送回家.  相似文献   

6.
曾志妮 《金融博览》2006,(10):52-52
初入社会时,我是一名老师,一天讲课下来,每天傍晚都操着沙哑的嗓音回家。身体欠佳的母亲见状心疼不已,便不顾我的反对,每天早早起床,为我煮一大壶菊花茶,倒在圆圆矮矮的保温瓶里,责令我带到学校里在课间滋润嗓子。  相似文献   

7.
母亲节那天     
樊华 《青海金融》2005,(6):64-64
上午在办公室里,同事说“:今天是母亲节。”“当我知道世界上还有个母亲节时,我的母亲早已去世了。”在对她说这话时,我内心顿生一种惆怅。我在想,要是母亲还活着,我会在母亲节这天赶回家,坐在她的身边,陪她说说话。如果不能回去,我一定会寄上一份“孝心”。中午回到家打开电视,中央10台正播放台湾女画家、散文家席慕蓉的散文《母亲的生日卡》片段。文章写的是席女士小时候给母亲送的生日卡,母亲一直把它悉心珍藏着,让她无比感动。由此使我想起,母亲活着时,每当我去信给她时,她非得让哥哥念上两三遍才行。之后,她又把信保存好,待我大姐和小…  相似文献   

8.
母亲买菜     
<正>父亲由村里务农的两个哥哥抚养,母亲则由我个人负担,并随我到城里生活。这是我们兄弟三人协商抚养父母的协议。母亲六十多岁了,她一生饱经风霜,艰难地把我们兄妹拉扯成人,并且还带大几个孙儿孙女。艰辛的历程、苦难的生活,使母亲比同龄人显得苍老许多,但她身体却很健壮,精神饱满,手勤脚快。初到城里,想让她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但她却闲不住,第二天便接送孙女上幼儿园,第五天便独自上街买  相似文献   

9.
回忆母亲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0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那熟悉的身影便时常萦绕在我的面前,她老人家给我的刻骨铭心的爱,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思念母亲之情如潮奔腾,不停的叩打着我记忆的闸门。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 我于2007年9月12日下午5时到单位上夜班,该夜班时间为下午5时到次日0时50分下班。到厂后,由于本人所操作的线切割机床已坏,仍没修好(晚上也不再修理),主管生产领导李某让我回家。于是我于下午6时多在单位食堂吃完饭后,骑摩托车下班回家,途中与一货车相撞,造成两车受损,我身体受伤。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目光     
连文星 《金融博览》2014,(15):81-82
母亲的一记耳光让我恩谢至今,她那明亮的目光更是我终生的追随。母亲一生只打过我一次,那是在小学三年级:先是在欢庆游行中因佩戴的红领巾不合格被赶出队伍,进而与校长争吵被除名,少了学校的约束更是信马由缰,惹是生非。"五一"节晚饭,见有热烙馍卷豆芽便抢着吃,引起大哥斥责并把馍夺了去,我一时想不开,便抄起菜刀喊着要拼命,母亲气急夺下刀扇了我一下。我心里觉得委曲,转身便往外跑,这时,母亲又赶紧冲上前搂着我大哭:"妈错了,再也不打你了。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茧手     
满润鹏 《深交所》2007,(10):51-53
上个月休探亲假,离深返乡;离开家乡六年没有回家了,在看到母亲的时候,才发现母亲比我离开家的时候更显苍老,双鬓已经花白,鱼尾纹更深了。我们卸下行装,母亲开始无措地忙碌着,搂着多年未见的孙儿亲了又亲,忙不迭地为我们准备饭菜。晚上,坐在母亲的床前,和母亲唠着家常,我突然发现母亲的手上有几个硬硬的老茧,我握起母亲的手,细细地端详,母亲忙抽回手说没事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冬日思念     
郭云侠 《中国保险》2001,(10):64-64
一年前的今天,像现在一样,整个小城被白雪覆盖着,山峦林木,原野及建筑物,一切的一切都冰冻了。那一刻,似乎空气都凝固了,我母亲的血液也凝固了。那一天是腊月初七,那一刻是凌晨四点。我的母亲安祥地睡在灵柩里,永远地长眠在家乡深山的坟丘中。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悲伤与思念。“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当这首歌流行于大街小巷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老人不图儿女对家有多大贡献,只要多听听妈妈的唠叨,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就足矣。可是,当我明白这一点时,为时已晚。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想拉也拉不回来。  相似文献   

14.
又到周末了,住校的媛媛明天中午会回来,七十多岁的母亲又去了一次菜市,买了些新鲜的青菜和肉准备给她包饺子吃。媛媛是我和丈夫资助的孤儿,她十岁的时候来到我家,今年已经十八岁了,正在读高三。虽然平时她上学的费用都是我们负担,但日常生活却是母亲照顾得更多。母亲一个人住,同我在一幢楼,媛媛每次回来都住到母亲那儿。母亲每个周末都会变着花样地给她准备好吃的,她总是说学校的伙食再好也没家里的好,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记得1967年我刚五岁时,有一次放学后我一个人拿着一枝圆珠笔和一张纸坐在教室里把黑板正上方、的毛主席像临摹下来了。身为小学教师的母亲见后又喜又惊,赶忙对我说:“你画得像,但现在不能随意画。”母亲立即把我画的毛主席像藏起来。  相似文献   

16.
多夸夸父母     
王纯 《时代金融》2015,(4):67-68
<正>上次回老家,我看到母亲正在做针线活儿,就随口说:"妈,你给妞妞做的小花褂真好,她特别喜欢。我同事看了,说你的手真巧,同样是小花褂,你做出来合身,孩子穿上一点也不显土气,还多出点俏皮呢。"母亲听完我的话,像个孩子似地眉开眼笑起来,却谦虚地说:"老了,不中用喽!"父亲在一旁说:"你妈手巧,年轻的时候别人经常夸她呢!"母亲听了,有些羞涩地低下头,我看到了她脸上满足和幸福的笑容。那天,母亲心情特别好,一直哼着  相似文献   

17.
妻泪常流     
妻泪常流薛辉妻小我三岁,结婚二年多,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双泪珠常挂、稍显红肿的眼睛。一次外出搞审计调查,临走时,妻像往常一样嘱咐,“早点回来”。我应了一声,骑上车便出了家门。事不凑巧,那次调查业务繁重,直到天黑才告一段落,匆匆赶回家,第一眼看到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人”     
<正>大概是下午五点光景,我照例忙着点钞结帐,可打来算去,总是少了一角钱.我一急,便扒下外衣,掏出手绢拭了拭鼻梁上渗出的汗珠.刚一抬头,便望见门口走进一个姑娘,似乎还有点面熟——管她呢!反正在这小镇上,天天见的人多了,总有些似熟非熟的,但愿不是来我这柜的.然而那姑娘偏偏径直往我这儿来了,我赶紧头一低,又去算那倒霉帐.“同志”,她停在我面前,气喘吁吁地叫了一声.我佯作不知.她又叫了一声,我便  相似文献   

19.
一位新提拔的年轻县长节日里兴冲冲回家看望年迈的母亲,本以为“衣锦还乡”会让老人家高兴,谁知母亲却平静地说:“妈不指望别的,就盼你能平平安安地干到退休。”春风得意的儿子大感意外,以为老人糊涂了,便说:“妈呀,我才30多岁啊!”可老人并不糊涂,她说:“你年纪轻轻的,可要干到平安地退休很不容易啊!你看电视上讲的那么多当官的都犯了事啊!妈能放心吗?”有一位年轻镇长调到县里工作后不久,打算在城里买套房子,可手头的钱不够,年近六旬的母亲听说后,起了个大五更天,跑了几十里路,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100多元钱送到儿子手上,一再叮嘱说…  相似文献   

20.
母爱悠悠     
我是一只风筝,母亲是一根长线,三十八年来,无论我走多远,她张望着我,牵挂着我。“养儿方知父母恩”。到母亲已白发苍苍,到自己的孩儿天天成长,这种认识才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   母亲每次到城里来,都要给我捎一些鸡蛋、两只鸭子。一进屋,她就当上勤杂工,拖地板,洗衣服,煮饭炒菜,不停不歇。住上二天,母亲又要回去,说要给爸爸去煮饭,要给弟弟去守店。四季轮回,母亲的牵挂不变,她常打来电话:“春捂秋冻,会有寒潮来,多穿几件衣服”;“天气燥热,多喝开水”;“胃还痛吗 ?”一句句关爱的话语,从老家传来,从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