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突出的时代命题。新常态的实质就是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有三个核心特征,速度——GDP增长将保持在7%左右,结构——经济增长结构和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过去30年高速发展中积累的痼疾,比如资源能源浪费、环保意识欠缺以及需求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理性对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要适应新常态,调整就业思路,在更难就业季中提升素质,找到合适的岗位。  相似文献   

3.
一种经济状态成为常态,一定是合乎规律的状态,体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我国经济由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是我国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阶段性特征。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种新常态,是规律性状态,是长期状态,但不意味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都属于新常态。近期世界经济不景气,实体经济领域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产能过剩以及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等现象属于短期困难,不属于新常态。不能以新常态为由放  相似文献   

4.
经济基本面和运行态势的变化表明我国将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其核心特征是增长速度将从平均接近10%下降到7%左右;消费和服务业在增长中的地位加强;增长动力由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新常态目标增速是综合了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供需条件、国际经济技术环境等中长期因素的预测结果。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依靠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能否将经济稳定在中高速水平上?从国际经验看,消费和服务业占比提高往往导致投资率  相似文献   

5.
亮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会议用这么大篇幅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经济新常态,是因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  相似文献   

6.
《西部财会》2015,(2):6-7
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财政经济形势,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前提。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首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解读主要是从全国层面来进行的。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关键是对潜在增长率进行合理估算和预测。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不仅从全国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而且还从区域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本文使用生产函数方法,以ARMA模型为辅助,对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速进行估算。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相对于以往将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为6%左右,这与中央所做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相吻合;(2)根据生产函数法,从供给侧来看,新常态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主要源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收益率下降带来的资本投入减少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下降;(3)虽然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总体上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下降趋势,但区域层面则呈现出增长率分化的趋势。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各地区同步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基于长期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波动震荡的状况,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一个调整转型期。大家最近都在关注一个热词: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我看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发生以下几个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已告别高速增长时期,正在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我国经济一样,零售业也正在进入变幻莫测的转型期,面对经济新常态和市场新常态,零售业该如何应对经济下滑带来的压力,如何迎接电商带来的冲击,如何应对消费者主体结构转变,消费方式的转变等等带来的一些挑战。企业只有改变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政策解读·关注中央一号文件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祝卫东杨尚勤采访人:人民日报记者顾仲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亮点一: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但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正在告别"三高一低"粗放式高速增长的旧常态,迈向中高速增长、中高端升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效益集约式增长的新常态。这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政治、文化、外交、国防、生态与社会生活等方面,也正在形成新气象、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可以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充要条件。从旧常态迈向新常态,是一个破旧立新、攻坚克难的过程,充满矛盾与挑战,充满种种不适应、  相似文献   

13.
现在,很多人说中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并为之鼓与呼,他们浑然不知新常态下其实也有种种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4.
开场白:2014年有一个关健词就是"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2014(第十三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2014年12月12日~14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创造纪·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阶段,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时新常态阶段的核心。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本文具体从对外开放对我国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方面做出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增长方式、增长动力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已从以往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2年GDP增速为7.9%,2015年降为6.9%,而到2016年前三季度仅为6.7%。  相似文献   

17.
物流装备业进入“非常态” 自2010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潜在运行能力开始下降,经济增长开始进入换挡期,进入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为7.7%左右,预计2014年将继续下降为7.4%左右.根据《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观察,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为7%~7.5%.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潜在运行能力下降,经济增长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由常态的高速增长下降为中速增长,工业制造业和物流业也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很多工业品生产能力过剩,能源、原材料消耗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毕业生剧增和经济转型导致就业压力倍增2017届毕业生达到795万,2018届毕业生达到800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动能转换"衔接期",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就业岗位减少,进而影响整体就业。岗位锐减的形式下,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的趋势下,必然会导致就业恐慌,就业稳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一、新常态下我省发展的基本遵循和2015年主要指标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既是新常态的发展必然,也是今后工作的基本遵循。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挑战与机遇同在。我们必须承受实际增长与预期目标有差距、经济增速连续波动下滑的压力,资源依赖和投资拉动式粗放发展面临的结构调整压力,全省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与许多东部已解决问题集中显现的压力。但机遇更加难得,我们有信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由规模扩张转为追求质量和效益,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优化人才服务,加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大力推动人才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