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金山企业管理》2006,(1):48-48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有一项共同点:人人都具有做“对的事情”的能力。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善用有限的时间。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实际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  相似文献   

2.
《中外管理》2011,(10):26-26
→企业最重要的管理领域,莫过于企业家自己的人生管理了。这一点对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好的人生管理,则要有“反着活”的气概一如同本刊杨沛霆总编所言:要努力从现在开始就面对自己的未来而活——到“无力做事之时”,给自己一个不留遗憾的喜剧人生!如此“活法”,创业者做事情就更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你的战略和经营思想才不会错误。”  相似文献   

3.
《英才》2003,(12)
讨论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特性,不能离开他们大半属于“第一代”这个背景。即他们如果不是白手起家的私人创业家,就是最早较充分地实践了市场运行机制的国有企业管理者。这个背景决定了他们有以下特点:他们面临比较强的变革与市场压力;需要表现出应付外部环境协调与内部组织调整的双重任务压力;迫切的新知学习需求及解决大量非规范问题的能力;前瞻性思考与现实型操作的并行特点。在总体上,他们面对着明确的“结果取向”的环境要求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要效果,不要借口。物流以时间消灭空间,商流以空间消灭时间。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想干与不想干”是有没有责任感问题,是“德”的问题;“会干与不会干”是“才”的问题,但是不会干是被动的,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干;“能干与不能干”是创新的问题,即能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盘活资产首先要盘活人。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不容易?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企业发展的空间无限大,企业与用户的距离无限小。要…  相似文献   

5.
要“掌控时间”,不要“紧握时间” 生活中常见一些人非常忙碌,他们不停地列出做事清单、更新清单,记录自己每一个小时的工作情况,不肯浪费任何时间,但结果却常常是搞得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都非常紧张。其实,这种“看表式”的极端时间管理会使每项活动都了无生趣——我们需要的是“掌控时间”,而不是“紧握时间”。虽然讲求效率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讲究效能的人会把注意力放在选择上来:  相似文献   

6.
早在199砗登上美国《商业周刊》关于“电子商务”的封面故事时,陈丕宏就被誉为“系列创业家”。他仿佛一旦陷入重复就会焦虑不安。创业的路于他来讲几乎是场永不停歇的环球飞行——他的黑眼圈—直很重。  相似文献   

7.
妙手妥协     
《东方企业家》2003,(4):161-162
沉静型领导者接受基本的道德原则,他们拒绝把基本原则当成意大利香肠,一片一片地割让出去。他们同样知道,有时候事情是非分明,而基本原则必须被捍卫——往往是通过自我牺牲或者英雄行为——或者就是被出卖。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是不会越雷池一步的。  相似文献   

8.
《英才》2005,(7):50-50
其实股东之间有矛盾,可以通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提出来,不应该通过公检法来治他。“没想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英才》:你们是什么时候知道万平被捕的消息? 万红:当天公司就知道了,但瞒了我们几天,他们以为不会是很大的事情,不过是接受调查而已。《英才》: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正>初创期的创业家需要通过识别机会来做出决策,而识别机会是一个在企业初创期发生的重要活动。创业家拥有一种被称作“创业家警觉”的独特能力,他可以感知到由于市场不均衡而带来的其他人无法识别的机会。创业家警觉是一种稀缺的、不易模仿的、有价值的能力,所以被认为是新创企业  相似文献   

10.
名刊     
《Inc》2003.10创业家的幸福生活 创业家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创业家创造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一般人则接受他人的雇佣.协助他们实现理想中的幸福生活。本期美国《INC》杂志用12页来讨论这个话题,向你展示了5位企业家对幸福生活的不同定义和理解。幸福到底是什么,是腰缠万贯,还是与儿女共度快乐时光,抑或仅仅是拥有一套漂亮体面的西装? 为了满足创业家们“想到任何地方干  相似文献   

11.
脚踏官与商     
肖鸿扬  吕金奇 《英才》2004,(2):66-66
这样的人,往往琢磨别人不会琢磨的事,往往做出一些别人做不出来的事情。在他们的灵魂里,有一个概念在支配一切。别人不明白的事情.他们一眼就看穿。但是.他们需要别人的追捧。  相似文献   

12.
我不会为钱的事情多分心,因为我身边有不少理财精英。如果没有他们,我的事业也不会发展顺利。其实,理财最高境界是让别人打理财务!  相似文献   

13.
“我没时间!”——这可能是客户拒绝时常用的理由,客户拒绝的时候似乎是毫不留情,不仅现在没有时间,而且以后也不会有时间。 应对:“我理解。我也老是时间不够用。不过只要3分钟,你就会相信,这是个对你绝对重要的议题……”  相似文献   

14.
手上有了10万元,广州的“新人类”并不会像北京人那样显“派”,也不屑于上海人那般“实用”,更不像成都青年那样去自讨苦吃。他们的消费准则可谓真正体现生活本质——买一架家庭摄像机并配置相关的设备,创造生活中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东方企业家》2004,(5):124-127
第十五章“增长”的诱惑。如果说咨询师和董事会没多大用处.但至少对企业不会造成太大伤害,偶尔还可以提出好想法。而华尔街专业人士往往鼓励企业做糟糕甚至有时无法挽回的事情.从某种角度看.他们搭建了制造麻烦的温室,可以说祸起于“增长”。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2003,(12):61
“时间就是效益”,这是与信息时代相伴生的管理者的深刻观念。在繁忙的商务和高负荷的工作中,他们必须时刻与周围保持联系、掌握信息、承受压力和全盘控制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讲求条理和注重效率,才能为自己赢取更多的工作及休闲的时间。这些人士非常倚重那些可以帮助自己有效管理时间和资讯的工具,因为他们力求保持诚信负责的形象,记住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客户的要求、公司的会议、朋友的约会及家人的吩咐。  相似文献   

17.
李睿军 《活力》2012,(6):180-180
一、关于深度开掘问题报道有深度是指能揭示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把事情的本质点透。揭不深,点不透,讲很多道理,好像有“理论”,其实适得其反,令人生厌。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应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情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的演变进程、根本原因端出来。  相似文献   

18.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相似文献   

19.
时间总是有限的——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个体生命。 企业管理之道正在于,利用有限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情,做最需要做的事情。聪明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于是借鉴产品生产中的外包形式,创造和实践了“人力资源的外包法则”,把  相似文献   

20.
祝士伟 《经营者》2010,(2):80-81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还没有被命名;还有一些事物,尽管已经被命名.但从来没有被描述过。”SusanSontag在《坎普札记》如此展开她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