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汪恕诚 《水利经济》2001,19(3):1-2,9
在 2 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 ,我们迎来了第九届“世界水日”和第十四届“中国水周”。根据联合国确定的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2 1世纪的水”,结合我国当前面临的水资源形势 ,水利部研究决定 ,今年我国纪念第九届“世界水日”和第十四届“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确定为“建设节水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新的世纪 ,水利事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和水资源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用较大篇幅…  相似文献   

2.
一、充分认识上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可持续发展是国际上八十年代以来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它的基本思想正在被广泛接受,并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我国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历史进程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它今天已成为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协调统一的全面性战略。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与追求社会公平,最…  相似文献   

3.
开发绿色食品有两个基本目的 :一个是生产绿色食品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一个是通过消费绿色食品 ,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落脚点就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环境污染危害很大 ,已对农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餐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 ,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经济 ,既是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食品经济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  相似文献   

4.
《南方农村》2007,(4):49-49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日前应邀参加“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作了关于“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就是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只有人口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以保护森林资源为重要手段 ,涉及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其最终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上游地区“天保工程”的实施 ,从长远来看 ,无疑将有利于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实现贫困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近期对该地区的冲击也是较大的。“天保工程”的实施 ,使贫困山区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 ,森工企业及林场富余人员急剧增加 ,当地农民收入水平下降 ,就业机会减少 ,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剧。一、主要问题1 温饱问题。长…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介绍了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环境与发展,继而系统论述了从“传统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形成。最后,联系我国实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作了综合论介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走出困境,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建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也是制约我国“五位一体”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的一块“短板”.本文就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作者的设想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林业是一项新型的林业发展工程,是加速林业结构调整,推进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转变,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我国社会林业发展现状的研究,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观念认识、林地使用权、林业税费政策、投资资金来源、“民工经济”效应、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有效促进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认同的新型发展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  相似文献   

11.
关于耕地"占补平衡"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能否解决占补平衡问题,直接涉及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土地利用的总政策。传统“等质等量”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在实践中无法得到长期保证,应从农产品产出总量上去重新认识和理解“占补平衡”,认真研究和探讨实现占补平衡的新对策,加大对现有耕地的整理力度,并作为实现占补平衡的重点工作;在未利用地的开发工作中,应把水产养殖用地视为耕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生态补偿已成为我国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的主要手段,流域水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它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区域利益冲突,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水生态补偿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13.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所有资源型城市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以耒阳市为例,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了耒阳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出以“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为支撑的耒阳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耒阳市可持续发展作出评价,提出了耒阳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渔业专业会将我国“十一五”渔业发展目标确立为“两确保、两促进”,即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确保渔民持续增收,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渔区社会和谐发展。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提出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信息披露不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社会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尤为关键。基于此,本文以煤炭行业为例,对煤炭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进行描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提高煤炭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以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西部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中,党和国家已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国把开发中西部作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在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和农业的经营方式决定了金融对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没有起到应有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紧密联系农业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9年12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以后,1992年,我国政府就提出了促进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和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  相似文献   

18.
江总书记“八五”批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代林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这四者有着怎样的关联?下面的研究论文表明:现代林业的本质特征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现代林业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山川秀美”。  相似文献   

19.
土壤质量与持续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空间 ,也是食物、财富的源泉。人地矛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我国人地矛盾更为突出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江总书记指出 :“保护耕地是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大事”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没有土地 ,就谈不上发展农业。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是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 ,必须保持和提高土壤质量 ,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从字面上看只是一个数量多少的问题 ,但就其内涵而言 ,它必然包含…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今后十五年乃至整个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这对指导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