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师》2017,(5)
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五千年的道德积累,更是我们国家家庭养老的理论根基,同时也在农村家庭伦理关系以及代际关系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但是,近几十年来,人们的孝意识、孝观念正在逐渐淡化,从而影响了农村孝文化建设。文章对农村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孝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养亲、敬亲、安亲、谏亲、祭亲和荣亲等多个层面,孝文化的丰富内涵中使其在高校德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对青年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感恩教育、成才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具有重大价值。具体而言,可以从孝文化自身、高校、教师、家庭社会的氛围四个方面入手来充分实现传统孝文化的高校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孝”观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是构建血缘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是孝的文化,而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之上的社会。为此,“孝”乃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大表现之一,而儒墨两家之“孝”又有一定的分歧。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人们积极弘扬的传统德性之一,朱熹也十分注重"孝"观念.朱熹认为"孝"是"理"的分殊,"孝"与"仁"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朱熹关于"孝"德性伦理思想的讨论还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孝"的行为上面,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以正致谏"、"微谏不倦"、"父子相隐"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做出了自己的阐释与发挥.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6,(4)
中华孝文化是我国古代圣贤教育的智慧结晶,弘扬道德教育,团结民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离不开"孝"的运用。几千年来,孝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我国最早论述"孝"的开山之作是《孝经》,孔子认为《孝经》是推崇人伦之行的重要依据。其善事父母思想作为孝的初始含义,可有五种实践路径——孝"悌"结合、以"敬"孝亲、行孝守"礼"、直言劝"谏"、以"俭"为孝。不仅如此,"善事父母"思想中还蕴含一定的管理智慧。  相似文献   

6.
临沂孝文化源远流长,是沂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临沂的很多地方,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孝道缺失.重新构建、培育临沂当代孝文化,对于解决家庭养老与老人的社会保障,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加强临沂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均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究河北农村孝道衰落的根源,加强传统孝文化的自觉意识,推进孝文化的再生与创新,为家庭养老提供坚实的文化伦理基础就成为必需。对于解决目前河北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论坛》2014,(6):F0004-F0004
正河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积极探索采用社会化方式,运用社会力量推进道德建设的方法,动员更多企业积极投身"善行河北"活动。2014年5月10日,河北华瀚集团出资设立了"华瀚德孝基金",年内计划注入资金60万元、募集社会捐款40万元,共计100万元,策划开展"善行河北德孝天下"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该公益活动主要包含德孝音乐故事会、德孝大学堂和华夏德孝网等项目。作为"善行河北德孝天下"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的主打活动之一,"善行河北德孝天下——德孝音乐故事会"致力于发扬德孝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5,(11)
孝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面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文化的多面性,对孝文化这种传统的资源更需要融合与完善,通过进一步地发展发挥孝文化资源的最大作用。孝文化资源需要如何继承,并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其作用,是需要去研究的一个课题。文章通过对孝文化当代功能的分析,促进以孝为寄托的丰富而且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德孝古镇文化,争取把德孝古镇的孝文化形成一个典型的品牌,进一步推动附近区域的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对于孝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文化资本的积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和扩大就业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行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应加大对孝文化和孝文化产业化的路径研究,研究和开发适应老年需要的各种辅助用品和保健用品,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对孝文化产品的品牌开发,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开发孝文化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孝文化包括对自己父母祖先之敬、对亲友长辈之爱和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心和尊敬。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和幸福。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继承和实践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杨维琴 《经济师》2011,(9):14-15
孝文化是是支持中国家庭养老的主要文化价值理念。孝文化自产生后不断调适,经历了从家庭伦理到社会规范的变迁过程。但当前剧烈的社会变迁使孝文化的约束力减弱,家庭养老方式面临危机。因此,有必要加强传统孝文化的自觉,以推进孝文化的再生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田壮丹 《经济师》2023,(11):143-144+146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福建省大田县是中华孝道文化经典《二十四孝》作者郭居敬的故里,孝道文化底蕴浓厚。为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大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笔者围绕“居敬故里·孝爱大田”县域文化品牌的打造进行研究探索,从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当前打造大田“居敬故里·孝爱大田”县域文化品牌的初步基础,并提出若干对策,以期能为打造大田“居敬故里·孝爱大田”县域文化品牌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米鸽  丁锐 《经济师》2011,(12):99-100
"孝"的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孝道观念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培育人们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但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孝道观念淡化,孝道教育弱化,人们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群体的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相对缺乏现象越来越明显。大学生道德素质出现了滑坡,他们虽然掌握了高深的专业知识,却不知"孝悌"是什么。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尤为重孝文化教育是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孝”既是传统文化,又是道德准则.《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长久以来,长幼有序、事亲至孝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对养老尽孝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老龄化等问题的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养老需求,后起的机构养老也存在诸多弊端,于是社区养老模式开始进入人们视野.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的传统和现状,分析在我国特殊的养老文化传统中社区养老发展所需注意的问题,探究社区养老合理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乡风文明的大局。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很紧迫的任务。正是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全部文化事业的基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要在理顺、健全发展农村文化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投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8.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但是,现代农业发展却面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不足的双重约束。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农村人口多、素质低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渠道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积极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贺珍瑞 《经济论坛》2007,(19):129-131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化、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了今后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方针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政策.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首先要依靠中央的支农政策,农村自身也要有充分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新农村建设,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总体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和内容相对贫乏、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体制机制不顺不活、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在农村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等等问题.可以说,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队伍、设施、资源、形式等都"活"起来,才能使包括"乡风文明"在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