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经济》2009,(10):6-6
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15日公布了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仍呈现“双顺差”,但顺差规模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45亿美元,同比下降30%。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1190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67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是"双顺差"结构不断强化。1994年-2006年,我国连续13年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并且顺差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608亿美元和2499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仅贸易收支顺差就达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持续较大的双顺差格局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重点剖析我国双顺差持续的原因、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态势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华 《改革》2007,(9):39-43
从当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深化角度的研究表明,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是我国持续国际收支双顺差及外汇储备激增的根源。持续双顺差的格局可能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作出政策调整:转变外贸政策;增加政府及公共支出,使国内储蓄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不断完善外汇储备制度,成立专门外汇投资公司。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外经济的不平衡愈演愈烈,对国内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巨大威胁。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双顺差背后隐藏的是外国资本对本国资本的替代,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出口部门结构导致了这种替代。因此解决双顺差的根本在于减少不必要储蓄,提高储蓄转化为资本的效率,并在长期力图培育高等要素,改善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6.
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97t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2008年为增长17%;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6倍,2008年为下降74%。各主要项目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7.
程英 《特区经济》2008,228(1):278-279
中国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个极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从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资源环境、金融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成本与风险,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外管局预测,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交易将更加活跃。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4月19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其中,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同比上升6倍以上。  相似文献   

9.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是“双顺差”结构不断强化。1994年-2006年,我国连续13年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并且顺差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608亿美元和2499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仅贸易收支顺差就达到1368.2亿美元。资本账户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过一年逆差外,也都是顺差状态,主要源于直接。投资账户外资的持续不断流入,2006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1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方法,使用最小二乘估计对影响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并做出进一步分析。主要结论是:影响国际贸易收支的主要因素有关税、第二产业增加值、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政府干预等,且对四个因素的回归方程系数显著;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外商直接投资和关税比重三者的相关系数很高,表明三者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具有相互推动作用的循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双顺差"结构的可维持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肖崎 《亚太经济》2006,(3):95-98
本文分析了我国“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的可维持性,认为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在长期内是不可维持的,或者说,即使目前已经维持了十多年,但它的支撑基础是十分脆弱的,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文章还就如何增强我国国际收支可维持性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是1年、1个季度或1个月),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账户可以分为三大类: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环境下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现象,从双顺差的结构入手,分别分析了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形成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双顺差的规模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汇率、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力求在后危机时代促进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一、国际收支现状分析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1955亿美元,同比下降26%,2008年上半年为增长4%。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345亿美元,下降30%,上年同期为增长1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10亿美元,下降15%,降幅较上年同期缩小5个百分点。各主要项目收支状况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双顺差"产生的制度因素及化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双顺差"的事实认定和成因分析中得出:从抽象掉制度背景的均衡分析来看,"双顺差"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表现,而从中国特定的制度非均衡约束来看,"双顺差"是中国经济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体现。伴随着国内制度的均衡化过程,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从价格竞争力转换到创新竞争力。化解"双顺差"既需要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短期政策工具,也需要金融体制改革、政府竞争秩序重塑等长期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文涛 《北方经济》2006,(12):12-14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实现持续顺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使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实现双顺差.继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成为一种在短期内难以逆转的趋势.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