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1 996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八次下调利率 ,但是通过实证和理论分析表明利率政策的效果不高。究其原因 ,是由于我国目前预期支出的增加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 ,消费结构的特色 ,储蓄投资转换机制的缺陷和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建议提高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强化储蓄向投资转换的机制和大力发展新型金融产品。  相似文献   

2.
高的储蓄率为我国投资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高储蓄不一定能转化为高投资,转化为投资的部分也不一定是能改善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投资,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选择问题。在现代经济中,通过金融机制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占...  相似文献   

3.
论市场主导型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构建尹久一、对银行主导型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分析1.从我国银行主导型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形式看。1979年以后至今,国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流程主体由政府向居民转移,积累和投资分离。(见下表)(1)最终可...  相似文献   

4.
姜昱  任晶 《海南金融》2006,(3):8-10
储蓄是投资的根本源泉,高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可以促进资本形成,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金融深化有密切的联系,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最基本的贡献就是动员储蓄,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本文从金融深化的理论基础出发,利用1981-2003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金融深化程度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关系,指出了金融抑制是制约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金融深化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和全球经济失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是全球经济失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金融体系效率高的国家向金融体系效率低的国家输出金融中介功能,帮助其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结果前者储蓄小于投资,经常项目逆差,净输入资本;后者储蓄大于投资,经常项目顺差,净输出资本。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既造成储蓄虚高于投资和经常项目表面盈余,又造成资金配置过剩和不足并存,外资变成为国内投资融资的手段。通过引入国外高效率的金融中介完成我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我们已为此付出不少成本。  相似文献   

6.
自1990年开始,我国出现了国内储蓄过剩与以FDI为主的外资涌入并存的现象,与传统发展经济学中的"双缺口"理论相悖。对此,本文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存在的"二元金融",使得国内储蓄过剩,与此同时,以FDI为主的外资的涌入,出于"效率互补",利用其配置资源的优势,弥补国内金融控制的缺陷,促进国内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7.
自1990年开始,我国出现了国内储蓄过剩与以FDI为主的外资涌入并存的现象,与传统发展经济学中的"双缺口"理论相悖。对此,本文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存在的"二元金融",使得国内储蓄过剩,与此同时,以FDI为主的外资的涌入,出于"效率互补",利用其配置资源的优势,弥补国内金融控制的缺陷,促进国内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转化过程中机制发生的媒介主体不同,储蓄-投资转化分为财政转化机制和金融转化机制两种.财政机制是政府计划为主的经济运行下,储蓄-投资转化的主导机制.如果经济运行体制是以市场体制为基础,储蓄-投资转化的主导机制则转向了金融机制.  相似文献   

9.
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是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但从实证角度研究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文献较少。论文在分析金融发展对储蓄投资转化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我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能够充分考虑面板个体特点的自举面板因果检验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储蓄投资转化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过高或者过低的金融发展水平无助于促进储蓄投资转化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储蓄向投资转化一直备受经济学家关注,是一个经济学热点问题。投资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内储蓄是投资的绝大部分来源,投资取决于储蓄的规模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目前我国高储蓄率未能全部转化为投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是一个国民经济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是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它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效率,并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资产证券化本身,而是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市场约束力下降,相关市场主体违背了“注重风险控制”的原则。与美国不同,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创新不足,且结构畸形,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效率较低,已经难以满足国内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因此,美国次贷危机不应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进程,但需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快监管创新,防范金融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12.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在金融体系中所发挥的基本功能是从资金盈余者手中,将资金引导、转移到资金短缺者手中。传统经济理论通常用两种方式来分析资金的转移过程:一种方式是考虑人们在市场上的相互接触,另一种方式则是金融中介机构的运营活动。金融中介是从消费者(储蓄人)手中获得资金并将它借给需要资金进行投资的企业。既然在市场上通过相互接触可以实现盈余者向资金短缺者转移,为何还需要第二种方式即银行(金融中介)这个中间人来介入呢?银行肯定具有第一种融资方式所没有的某方面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丁建臣 《金融研究》1988,(11):41-45
经济成长和收入分配、对外贸易、投资和储蓄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三大宏观问题。一个经济体系所期望的投资规模通常需要较多的储蓄,而国内资金的有限所造成的低投资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慢性病。其原因还在于储蓄的不足和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尚未健全而致使投资受到限制。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是强化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最有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就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或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而言,任何类型的金融体系的实质都是在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完成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金融结构优化的衡量就在于其是否实现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功能,本文联系我国实际情况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金融创新的资本形成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金融创新与资本形成的关系,对于探讨金融主导型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中金融管道如何通过金融创新进行有利疏通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金融创新对资本形成的“三要素-结果”的影响来看,金融创新虽然对资本形成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正面效应佾是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6.
金融市场效率,是指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即资金由储蓄者向具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手中转移的效率。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正处于推进全面市场化进程之中,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做出了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承诺,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不论是体制改革还是新的参与者的出现(比如QFI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提的计量分析方法,深入地区层面,从社会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三个角度出发,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金融中介贡献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三个主要结论:金融中介发展与社会储蓄的持续攀升关系不大;金融中介的发展对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投资效率不高;金融中介市场的开放,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8.
功能金融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具有便利清算和支付、聚集和分配资源以及分散风险的功能。一个稳定和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通过有效发挥这三大核心功能,能够极大地促进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根据该理论,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金融体系上述三大功能的发挥程度来判断其稳定性和效率性。大量实证资料表明。我国金融体系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储蓄,便利各种交易的清算和支付。但是其储蓄一投资转化率低下,资源配置功能弱化,风险分散和转移能力不高。因此,应在提高投资转化率、创新金融工具和技术、建立高效融资平台、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9.
功能金融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功能金融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具有便利清算和支付、聚集和分配资源以及分散风险的功能.一个稳定和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通过有效发挥这三大核心功能,能够极大地促进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根据该理论,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金融体系上述三大功能的发挥程度来判断其稳定性和效率性.大量实证资料表明,我国金融体系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储蓄,便利各种交易的清算和支付,但是其储蓄-投资转化率低下,资源配置功能弱化,风险分散和转移能力不高.因此,应在提高投资转化率、创新金融工具和技术、建立高效融资平台、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储蓄国债是政府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方式,也是投资者资产配置组合中难以替代的无风险产品,在金融市场具有重要地位。2012年以来,我国储蓄国债发行管理政策发生明显调整,由原来同时向个人和单位发行改为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由承销机构包销改为承销机构代销。同时,我国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有效性不断增强、居民财富积累日趋厚实、投资渠道日趋丰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民众投资习惯深入改变,储蓄国债面临的市场环境、功能定位和投资需求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给新时代储蓄国债发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