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功能发挥取决于对其本质认识基础之上的有效治理。在空间贫困理论观照下,易地扶贫搬迁的本质是改造贫困的空间因素,实现对贫困人口生计空间的再造。本文以山西省一个深度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的调研为依托,研究了在实践中如何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移民村成功的经验表明,协同治理下的空间再造是一种可行的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和移民社区的协同:政府通过空间让渡、能力扶持、资源引导为移民社区脱贫创造了条件;在内生权威的带领下,移民社区激活了自身发展潜力;政府与移民社区通过空间再造构建了长效脱贫机制,社区的整体贫困得以缓解。其次是移民社区之间的协同:通过社区间资源的空间重组,提升了社区生计资本质量,增强了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是移民社区内部的协同:立足于社区内的关系网络和社会信任,营造出守望相助的公共空间,解决了社区内部的个别贫困问题。最终在各方的协同治理之下,易地扶贫搬迁得以成功地实现目标。本文认为,除了发挥政府和社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协同功能,还需要加强与资本的协同。  相似文献   

2.
贫困作为一种状态,依靠贫困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在短期内摆脱的生活困境。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扶贫的目标定位于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本文以ST-EP模式为研究理论前提,选取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企业、社区、贫困人口分析其旅游精准扶贫驱动机制,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笔者认为要促进贫困村落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必须要结合多方扶贫主体共同驱动,以扶贫为手段,以贫困人口的脱贫为目标,才能达到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多是高原、荒漠或大山区,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劳动力流失严重。仅"三区三州",目前汇集了约320万深度贫困人口,平均森林覆盖率13%左右,生态扶贫大有可为。文章在遴选山西贫困市州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开展跟踪调研基础上,研究发现,生态扶贫是当前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典型地区2016年生态扶贫贡献高达当年脱贫人数的25.8%。建议加强林业扶贫顶层设计和政策统筹,为深度贫困地区早日脱贫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贫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交易的实践,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提供了经验。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国土资源部研究出台的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深度贫困地区节余的增减挂钩指标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内跨省域流转使用。这为深度贫困地区破解贫困之道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政策支撑。实现跨区域交易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5.
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是造成贫困地区社会经济非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新疆生态自然环境问题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因此,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必须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要实现生态和扶贫双赢、兼顾减贫和改善生态环境双重目标,必须要正视所面临的生计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生态脆弱地区的减贫成果巩固困难、互为因果关系的贫困与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通过对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在贫困地区发展和实施有利于贫困户获益和参与的生态产业、生态补偿和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7.
扶贫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扶贫开发的过程正是向贫困地区提供不同的公共产品,扶贫态势的新变化对贫困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培育小农集体行动能力有助于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改善乡村治理结构,对新时期贫困治理有重要意义。尽管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长期由政府主导的扶贫体系促使农民集体行动能力不断弱化,但我国传统社会的经验和城乡要素的良性互动仍然为小农集体行动提供了可能。因此,各方主体应在扶贫过程中重视小农的集体行动,从制度建设和强化社区内生发展能力促进小农集体行动能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我国贫困治理正在由单一驱动转变为多维治理,对四省藏区的多维贫困治理绩效展开测度与分解,不仅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当前阶段四省藏区贫困治理的现状与短板,而且有利于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明确的参考。[方法]借鉴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提出多维贫困治理的测量方法,利用四省藏区484份农户调查数据,对四省藏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治理绩效进行测量与分解。[结果]四省藏区收入和住房维度的治理绩效突出,但在居住环境、教育和医疗意识维度表现出来的现代伦理思想差距明显;青海藏区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最高,云南藏区排名靠后,主要受居住环境和医疗意识维度限制;户主受教育年限与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成正比。[结论]四省藏区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显著,主要体现在经济收入与基础设施方面,但贫困农户的现代思想与发展意识还较为匮乏。因此,一方面,在安排教育、住房、医疗等项目时,不能单纯追求数字层面或指标层面的脱贫,应当辅以相应现代思想的教育引导,转变贫困农户的落后陈旧意识,并将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把基础教育作为解决四省藏区深度贫困问题的突破口,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采取有效的举措重点解决学生不愿意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问题,并转变陈旧的子女教育观念,以防止教育维度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经》2017,(13):3-3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座谈会聚焦深度贫困问题,既是对新形势下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各地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我们更加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能够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同发展。对于深度贫困地区,林业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往往成片出现。为此,我国推进贫困地区的林业生态建设,必须做到绿色发展、生态扶贫。由奉钦亮、王亚明和马龙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深度贫困地区林业生态扶贫政策研究——以云南怒江、四川阿坝为例》一书,立足国家脱贫攻坚时代背景,结合深度贫困地区的林业生态扶贫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理论和数据上的调研分析,并从政策执行角度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系统阐述了其建设成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扶贫政策的落实、取得脱贫攻坚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协调快速发展时期资源利用安全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保障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与社会安定,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课题。本文拟研究通过治理目标秩序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多维化、治理结构网络化的风险治理路径,解决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问题,拓展公共部门回应社会转型、结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野,为转型期资源利用安全问题的风险治理策略研究提供理论范式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举措,有助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治理能力。围绕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要求,在综合梳理当前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继而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贫困问题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贫困状况的发生和贫困程度的大小与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贫困成为许多地区资源利用过度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重要途径就是生态补偿和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14.
高邓 《山西农经》2023,(21):135-137
加强农业生态治理,事关绿色发展的大局。农业生态治理需要政府、涉农企业、农民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由于各方社会角色、性质的差异,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生态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与涉农企业、政府与农民、涉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最终提出了利益制约机制、激励相容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这三大治理主体经济利益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流域生态补偿是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线,通过激励措施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完善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视域,总结出三种不同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并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措施进行对比,探析拉萨河流域内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避免水源地区陷入“经济欠发展—人口膨胀—生态脆弱—经济欠发展”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农户经济行为调控与贫困地区生态农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居住地自然条件思劣生态环境较差的贫困地区而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失为一条实现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贫困地区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双重、生态农业发展与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矛盾性以及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户缺乏发展生态农业的内在动力。因此,当务之急是强化农户经济行为目标,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构筑适应贫困地区农村的金融支撑体系、创新土地产权制度,以优化农户经济行为,为实现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贫困地区经济贫困现象的形成,有着极为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例如,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文化心理封闭;等等。贫困地区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性因素,才能实现其经济运行机制的正常化。为此贫困地区经济运行机制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别功能:1.必须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2.必须有利于企业的长期行为;3.必须有利于新企业生成。而要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机制拥有这些特别功能,作为这一机制设计者政府,必须对传统的、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管理经济方式予以变革,通过以下几方  相似文献   

18.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林西县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西县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治理任重道远。该文在分析林西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林西县生态环境治理和草地畜牧业发展中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剖析了该县退耕还草工程生态治理的技术途径与效果。实践证明,退耕还草,可有效地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畜草平衡,有利于转变当地畜牧业增长方式,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林西县的退耕还草工程生态治理,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草地畜牧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20.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既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从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面临着"两山困境"的苦恼:一是苦守"绿水青山",无缘"金山银山";二是既无"绿水青山",也无"金山银山";三是有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于是,将深度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便成了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脱贫的重点和难点。在"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底线原则基础上,文章建立适度开发与充分保护相结合、创新生态移民手段与移民后期扶持相结合、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与生态追责相结合、就地碳中和与绿水青山保卫计划开发相结合等模式,以期能对深度贫困地区走出"两山困境",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