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亩地能收入多少?农民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种地不赚钱,没出路;政府部门则说人均纯收入是多少多少。就此,我随调研队在河北衡水市身坡镇苗村采访了王春来和刘老爹。 王春来家2口人4.3亩地,2002年交纳税费436元(根据收据)。他觉得税费太重,我们为他算了一笔明白  相似文献   

2.
靖宇的一位农民朋友拨打12316电话咨询专家说:“我种了一些林下参,林地的大树没多少,主要是小杂树,请问用清林吗?”专家回答说:“一般情况下林地的密度要求是70%,透光率要求是30%,最好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下乡与农民交谈中了解到,农民盼望与科技人员签订“科技承包”合同。现在新的农业技术、新种子、新肥料、新农药让农民眼花续乱。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常出现选择使用不当,不仅没增产,反造成损失的悲剧。有位农民去年种了5亩棉花.光长枝.不结桃.一个劲儿疯长。他听说打调节剂可以控制,便买回家一试,结果无效。今年他更换了品种.为防止“疯长”.早早打了调节剂。结果又把棉花控好不长了。许多农民都有这位农民的体会:“现在种田越来越难了!”为此,农民们急切盼望科技人员入户进田.用科技帮助他们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4.
<正>在津沽大地农业科技教育战线上,有一位常年深耕书香,立足广袤田野,为农民教育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人,他就是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津南区分校校长张立岐。20年来,他扎根基层,服务农民,走乡镇、入村户、进田间、送科技,足迹遍布全区175个自然村,培训农民3万人次,培养大中专毕业生3800余人,有大批农民走上科技致富路,在他的带领下,农广校已经成为农民提升素质、增收  相似文献   

5.
从事信息工作十余年,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俺也想发家,想致富,可俺没本钱”。有钱生意当然好做些,但也很难说就一定能致富,经营管理是一门学问,产品适应不适应市场,有没有销路也会决定您的成败。农民朋友、城市失业人员、初涉商海的人们又有多少人懂得企业管理?又有多少人有雄厚的资金作资本?所以只能选择无本经营,由小到大,积累管理经验,稳步发展才能真正致富。这里向您介绍一个不用投资、无需饲养管理,产品不愁销路的黄金项目——开发养殖蚱蝉。  相似文献   

6.
农技人员要立足专业致富熊亚明最近参加一个会议,听到一位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反映,现在的农民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他告诉我,他只不过是一个通过自学掌握了一星半点柑桔栽培技术的"半吊子",但在当地却被人当作"财神菩萨"供奉。去年,一位农民种植的柑桔树龄已...  相似文献   

7.
去年10月中旬以后,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粮食真的涨价了,而且带有普遍性和连锁性,其突发性及涨幅之大确实罕见,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外。粮农自然欢欣鼓舞,因为毕竟农民经过整整6年的期待之后,看到了种粮的希望。可接下来的问题是,粮价走着涨,农资却跑着涨。冷静下来人们不禁要问,农民在粮价上涨中到底获得了多少好处?粮价的上涨为什么总是赶不上生产资料的上涨速度?还能靠粮价的提高来增加粮农们收入吗?在粮食涨价中农民到底获得多少好处实事求是地说,这次粮食价格上涨,农民从中是获得了好处的,而且是显而易见。黑龙江农垦总局…  相似文献   

8.
一次,与一位在农村任职的同学谈及农业结构调整时,这位同学告诉笔者,现在农民群众对农业结构调整有“两愁一怕”:一愁没技术,二愁没销路,最怕瞎指挥。他还具体谈了一些因指导失误而使农民蒙受经济损失的例子。 据了解,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确实存在着瞎指挥现象。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显示自己所谓的“政绩”,不从  相似文献   

9.
垫钱     
<正>2014年12月的一天,一位农民拉来一车玉米,职工徐丽萍发现整车玉米质量很好,脱口说道:"这车玉米质量真不错!"这位农民说:"家里还有一车,一会儿我也拉过来,钱现成吗?"徐丽萍说粮库有承诺,不会欠农民一分钱。不巧的是,那天来卖玉米的人多,等这位农民卸完第二车一结算,柜上差800元没法结清他的售粮款。天色已晚,银行也下班了。徐丽萍没等会计说话,就把自己钱包里的800元钱拿出来给了这位农民。可是他不好意思接徐丽萍垫的钱,说:"你给我写  相似文献   

10.
正这是一位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因深知饥饿之苦,立志学农,梦想让人们丰衣足食;这是一位痴情于小麦育种技术的人,在质疑声中迈出培育杂交小麦的第一步,用执着信念书写着关于小麦的传奇;这是一位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人,无论多少困境,无论多少失败,他总是义无反顾地执着前行。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1.
有位科长,调离粮食部门,东西拉了几汽车,他自己很荣耀地说:“这几年在这里没白干。”另一名科长工作调动,东西不足他的一半,使懊丧地说:“我这几年是白干了。”这“白干”、“没白干”意味着什么呢?现在有些人把捞到多少好处,攒下多少家底,分到什么房子,得到何种待遇,作为工作“白干”、“没白干”的标准,这种工作目的是错误的,标准是片面的。国家干部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奉献是他的宗旨。特别是干部流动性大,每到一个单位都应该踏踏实实地工作,离任时要多想为单位做了些什么如果避开工作不谈,只是把自己工作几年捞到的好处…  相似文献   

12.
<正>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信果村委主任李祥红并没有须髯飘逸,却得了一个"胡子哥"的外号。皮肤黝黑的"胡子哥"今年55岁,在村里的是个奇葩,每次转型,都像是要命的,都是破釜沉舟,最终,他的结局怎么样?第一次转型,"桂花劫"李祥红告诉记者,他没读过多少书,十几岁就开始在外面天南地北闯荡,开过矿、卖过服装、开过商店,也打过工,钱没赚多少,倒是把大半个中国走了个遍。长期的闯荡让他有了丰富  相似文献   

13.
说起奖励,人们大都会想到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奖励,单位对个人的奖励,以及开展活动时由活动的组织者设立的各种奖励。报载湖北省枣阳市姚岗镇黄庄村农民郭大江,18年来倾心农业科技、农业良种的试验和推广,为鼓励接受他科技辐射的2038户农民管好小麦,他自己设立了小麦高产奖。去年,他邀请4名农业专家对65个申报评奖农户的小麦进行产量鉴定,对评出的亩产545公斤小麦的该镇莘庄村民莘小锋等21户农户发放奖金1.2万元。农民设奖奖农民,着实新鲜。农民设奖奖农民,体现了农民科技工作者推广农业科技的奉献精神,表明了依靠科技先富起来的农民  相似文献   

14.
<正>在津沽大地农业科技教育战线上,有一位为农民教育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人,他的名字叫张立岐。20多年来,他扎根农广教育基层,致力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走乡镇、入村户、进企业、下田间,送教育、送技术、送知识,足迹遍布全区8个乡镇、173个自然村、300多个企业和合作社,搭建起"区-镇-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湖北省麻城市张家畈镇黄市坳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养殖大王,致富能人,他就是青年农民余记祥,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哥哥一起创造了一个大别山贫困山村的奇迹,他们的名声传遍大别山和鄂东一带,他们的发家史吸引了众多想脱贫致富的人们。余记祥因家境贫穷,15岁就放下书包离开了家乡,去南方一家鞋厂打工,因当时年龄太小,工厂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不到半年,工厂以年龄太小,干不了此工作为由辞退,没  相似文献   

16.
<正>在济南市章丘区圣井街道菜园村有这样一位心系乡村、致力农业、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2012年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创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公司也是蒸蒸日上、节节升高,获评“国家级科技小院”“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点”“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济南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等30多项荣誉称号,他也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青联委员”“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山东省高素质农民大师”“济南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带头人”“农民高级农艺师”“章丘区十佳农民”等。他就是章丘市绿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晨晨。  相似文献   

17.
那些所谓的明星、歌星、影星人物并不是我心中的偶像,我心中的偶像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一位村会计,每天晚上都有忙不完的账务。他每天都熬到半夜才睡,早上起来,两眼发红。41岁的人皱纹早早地爬上了额头,头发也白了一半,背也有点儿驼了。其实,我有时都感到不值得,干嘛那样拼命干?而爸爸却不那样认为。爸爸办事从不马虎,也不收受别人的东西,也不怕得罪村里不讲理的人,秉公办事是他做人的原则。爸爸当会计已有些年了,不知有过多少人在他背后说“闲话”,但爸爸不理会那些人,依然“我行我素”。爸常说:“没做亏心事,不怕影子斜,我为村民做事没什…  相似文献   

18.
<正>一亩田种得好,能有多少收入?3000元?5000元?随县安居农民刘顺勇说:"我们采用稻鳖虾鱼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每亩收入过了万元。"上月底,市委书记刘晓鸣到安居镇皂角树村调研,参观了刘顺勇和他的延益水产合作社兴办的示范田,称赞这种高效种养模式"效果好、前景好"。  相似文献   

19.
<正>在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杨楝园村的田间地头,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位皮肤略显黝黑、剃着平头的年轻小伙,他就是如东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邵爱徐。现年38岁的他,1997年从西藏退伍回乡,曾在化肥厂当过工人,摆摊卖过猪肉,开过农田作业的拖拉机,搞过粮食贩卖。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镇里正在组织一批农民去县农广校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职业农民培班训,  相似文献   

20.
钞票的启示     
看到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1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1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1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