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慧旅游的丰富实践使研究者不断思考"什么是智慧旅游"的问题,而对这个基本问题虽有很多解答但仍然需要进行探索。文章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建立起以旅游信息服务为基础的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即把智慧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个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接受的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该定义旨在强调智慧旅游以旅游者个体为核心、以信息服务为载体的支撑体系,以泛在化作为核心内涵,以旅游者行为方式、旅游业营销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为主要外延,并据此对国内外智慧旅游概念进行了全面评价。文章的价值在于将智慧旅游的概念与旅游信息化(特别是旅游信息服务)有机结合,既承上启下又能开启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旅游供应链理论研究动态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态势,提出以信息拉动式为特征的在线旅游供应链(e-tourism supply chain)的理念。从集群式供应链视角,分析了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建立的动因,构建了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理论模型。文章通过创新旅游供应链研究视角,借鉴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管理耦合研究理论,试图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里,构建起虚拟集群式旅游供应链的理论框架,可分成4个部分:(1)旅游者信息链,是围绕着每个旅游者需求信息的一条"信息拉动式供应链",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企业旅游服务大规模定制链;(2)旅游服务定制链,旅游企业在以"旅游者"为中心的信息链上提供即时响应、即时采购、即时生产、即时销售的敏捷制造服务,同业性旅游企业合作服务于旅游者;(3)信息共享平台,包括旅游者需求汇集、统计、分流平台,旅游企业沟通平台和旅游评价平台;(4)专业化辅助企业,具有弹性专精的优势,缓解大规模标准通用化服务提供和市场的定制化随机要求(stochastic demand)之间的矛盾,满足了旅游者对定制化旅游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3.
旅游商品的概念辨析与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商品的概念一直是旅游研究中较为模糊的概念.此前的研究往往通过列举总结的方式对其概念性定义进行界定,但在概念应用上产生诸多的歧义.文章通过研究综述的方式总结了旅游商品概念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归纳出旅游商品在需求者、供给者与商品流通三种不同维度的概念性定义.在需求者维度下,旅游商品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有形商品;在供给者维度下,旅游商品指由旅游生产系统供应的,具有“旅游”内涵的有形商品;在商品流通维度下,旅游商品指在面向旅游者开放的市场上流通的有形商品.不同维度下的定义由于商品所联接的“角色”与“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最后,构建出旅游商品的研究框架,以便于旅游商品概念在不同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世界旅游组织出于经济统计需要而对旅游和旅游者概念的界定广为人知,不但旅游行业的统计数据来自其界定的口径,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学教科书也深受其影响.由于其准官方和国际组织背景,此前虽有一些学者指出了其概念界定的宽泛性会带来误解,但是无人对其做出系统分析.文章详细辨析了世界旅游组织拟定的统计性旅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范围,梳理了相关文件对旅游、访问、旅行三大基本概念外延边界关系的界定和历史演变,指出这种界定虽然符合一定的经济统计需要,但明显有悖于常识认知和逻辑规律,阻碍了人们对旅游概念形成理性认知.它以“旅游”统计之名,行“旅行”统计之实,混淆了旅游、访问、旅行的关系,对人们正确理解旅游与旅行的关系带来干扰.依据这种口径统计出的数据,不能直接反映真实的旅游业和旅游现象,更对旅游基础理论形成障碍和冲击.文章提出了符合常识认知与逻辑规律的旅游和旅游者概念认知方式,分别从旅行和休闲两个角度分析了旅游的内在属性与外延边界,辨析了旅游与旅行在三个层次上的关系,运用了纯旅游、准旅游、泛旅游、非旅游等概念来细分旅游与旅行的关系.文章指出部分语词的汉语翻译错误加剧了旅游概念理解的混乱,对“visitor”一词长期被翻译为“游客”的危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产业实践问题逐渐发生质变,核心矛盾已经从单纯的“旅游吸引力”转换为更加复杂的“旅游体验质量”问题.成熟旅游区和旅游目的地不仅关注游客规模、旅游收入,而且关系自身提供的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此同时,还关注旅游者体验的满意度评价和旅游者情感体验的全过程.文章将时间地理学中的时空路径概念和旅游体验中的两极情感模型相结合,提出了“旅游情感路径”(TEP)的概念,试图打开旅游体验情感的黑箱.通过“旅游情感路径”概念模型的提出,尝试构建一种定量化、过程化和可视化研究旅游体验情感的新方法.以世界著名主题公园香港海洋公园为案例地,以时间地理学的时空路径为研究工具,采用手持GPS设备获取旅游者时空行为轨迹信息,辅助以日志调查方法获取旅游者消费信息、情感量化信息等,将旅游情感体验过程进行量化研究,基于时空路径分析旅游者的情感体验结果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情感体验各节点的愉悦度与总体愉悦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基于旅游情感路径的实证数据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对“第一印象区”的新理解,指出第一印象区的空间范围取决于具体案例地旅游者第一印象建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旅游者游程覆盖的区域都属于第一印象区.研究结果能够为旅游景区产品调整、改进和精细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并在优化旅游者时空行为和提升旅游者体验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优质"一词的起源和旅游概念入手,分析了优质旅游的本质和范畴,认为优质旅游的本质是满足人民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其所讨论的范畴是一个以旅游业为核心,以旅游产品为体现的综合系统。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旅游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旅游业贡献,提出了包括以旅游者旅游活动中幸福感获得为基础的旅游者评价框架、以旅游效应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框架和优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的优质旅游内涵性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7.
管婧婧 《旅游学刊》2012,27(10):85-92
饮食作为旅游体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1世纪初更是提出了以美食为核心的旅游,成为特殊兴趣旅游中的重要分支.文章对于国外美食与旅游的相关文献从“旅游中的饮食”和“美食旅游”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文献研究发现,作为旅游产品组成的饮食和美食旅游,这两个概念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相互替代、界限模糊的现象.而美食旅游概念泛化现象将导致研究过程中美食旅游者数量被人为放大,美食旅游对旅游目的地贡献被高估,真正的美食旅游者需求被忽视.文章提出要从美食在旅游过程中的中心性出发讨论美食旅游、美食旅游者和美食旅游者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梁学成  郝索 《旅游学刊》2005,20(4):51-55
文章从旅游商品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出发,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商品市场的研究回顾,结合我国旅游商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西安旅游商品市场为例,对国内旅游者的旅游商品需求进行问卷调查。经过问卷整理、筛选和统计分析,对旅游者的旅游商品需求差异性进行假设检验;并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旅游商品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凌云  黎巎  刘敏 《旅游学刊》2012,27(5):66-73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智慧旅游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但由于尚处于初级阶段,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或未达成一致,不能有效指导实践.这将会造成智慧旅游信息系统或工程建设的混乱、信息孤岛以及因工程建设失误而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基于此,文章在回溯智慧旅游的起源及发展条件和现有概念评述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在此概念的理念下,提出了智慧旅游的能力( capabilities)、智慧旅游的属性(attributes)以及智慧旅游的应用(applications)三个层面构成的CAA框架体系.该框架重点阐述了智慧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信息系统的四大核心技术,以及智慧旅游针对旅游者、居民、政府、企业四大应用对象的价值供给.文章主要贡献在于:(1)在历史回溯和评述基础上,厘清了智慧旅游的概念;(2)提出了CAA三层次的智慧旅游构架体系;(3)提出了智慧旅游的四大核心技术是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4)阐述了基于多利益主体的智慧旅游价值供给.  相似文献   

10.
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目前,国内无论是信息技术界,还是旅游学界和业界,都还没有较为一致的定义。有的只是简单地将旅游电子商务、数字化景区又用"智慧化"的概念重新包装。笔者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集成,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  相似文献   

11.
Smart touris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mainland China. Different types of events and activities have been classified as smart tourism, leading to the misuse of the term. What, then, is smart tourism? How to define it? Although researchers have defined the term, there has not been any consensus on a widely accepted interpretation. The definition provided by this study emphasizes smart tourism as an individual tourist support system with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an all-encompass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raditional tourist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those incorporated in smart tourism. Based on the concepts,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and future research/industrial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For the Chinese tourism market, smart tourism represents a new direction implying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ourist destinations, enterprises, and also tourists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2.
周晓晨 《旅游学刊》2013,28(7):48-56
针对旅游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及责任问题,《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旅游法》都设置了若干规则,但其中某些规则值得商榷。在包价旅游合同中,旅游服务提供者并非旅游合同当事人,而是向债权人(旅游者)履行义务的第三人,也是《合同法》第121条中的"第三人"。旅游服务提供者是否属于旅游经营者的履行辅助人,在我国《合同法》对旅游合同中的违约责任不以过错为要件的背景下并不重要。旅游经营者无干涉、控制可能的公共交通运营者仍应属于旅游服务提供者。根据《合同法》第64条,旅游者对旅游服务提供者应享有履行合同义务或承担违约责任的直接请求权。因旅游服务提供者的原因而致旅游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旅游法》施行以后,旅游服务提供者与旅游经营者承担的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3.
旅游意象图: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景区规划新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为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链→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5个基本步骤,指出可从资源类旅游意象、产品类旅游意象、市场类旅游意象3个层面确定具体的旅游意象,并分析了旅游意象调研的4大基本方法:传统问卷调查、绘制心智地图、旅游意象游戏法和旅游意象访谈法。  相似文献   

14.
旅游者中位年龄的几个市场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是旅游市场细分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社会—人口学变量,不同的年龄结构对细分市场的旅游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刻画旅游者年龄结构时,无论是在业界实践还是学界研究中,被普遍采用但标准各异的旅游者年龄"上中下"分组模式却不可避免地制约了相关研究成果之间纵向或横向的比较与验证,需要发展一条可以沟通联系的纽带。文章试图将中位年龄作为这种可能的纽带引入我国旅游市场研究领域,基于国家旅游局公开发布的旅游者年龄统计数据,提出了旅游市场类型的中位年龄划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旅游者中位年龄在指示市场结构类型、市场环境波动和市场发展分化方面的后效价值,以期为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研究已进入了瓶颈阶段。尽管有近40部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但人们在各种意义上使用"旅游文化"这一词汇,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仍模糊不定。文章在追溯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的发生层面来界定和框限旅游文化,并在内涵、特性、功能层面上对旅游文化与一般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未来的旅游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方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文章旨在反思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概念误区,并尝试以文化人类学视角来廓清旅游文化的外延,将旅游文化视为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为旅游文化内涵的明确化、具体化做抛砖引玉的前期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孔令学 《旅游学刊》2013,28(7):41-47
公民旅游权是基本人权的重要延伸,是一种综合性权利,可分为基础性旅游权和消费性旅游权两大类,旅游保障权、旅游自由权、旅游平等权、旅游资源共享权、旅游发展共享权、旅游消费权和出入境旅游权等七项权利。在我国旅游发展与旅游者权益保护亟待加强的情况下,建议通过相关制度设计构建全面广泛的公民旅游权保障体系,完善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保险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借助强制保险和商业保险提供公民旅游休闲保障,完善保险制度安排,加强旅游资源保护,进行保险创新,保障公民旅游自由权,加强保险国际合作保障,公民出入境旅游权等。  相似文献   

17.
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判断——兼与李爽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旅游市场呈现出大众化、散客化、常态化的新趋势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影响游客满意度和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旅游业在中国长期被作为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产业看待,人们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依据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因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均出现不少问题。文章检视了已有研究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理论认知的相关论点,着力分析了李爽等的旅游公共服务论所存在的核心概念认知矛盾、理论理解和实践判断偏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从5个W和1个H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外延、属性、服务的对象与供给主体、供给机制与时空条件。文章认为,旅游公共服务的主体内容体现为旅游基础设施、目的地推广、旅游权益保障三大方面;其本质是公益性服务,服务供给机制和方式的多元化并不等同于责任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旅游者的共同需求和目的地公共利益的性质及其客观存在,决定了旅游并非纯粹市场化领域,政府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是正当的,也是应该的。当下中国旅游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不是过多,而是欠缺与低效并存。旅游行政部门虽然承担着最大、最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但对这一职能的性质、内容和功效的认识并不到位,与旅游者的期望和需求还有较大距离。  相似文献   

18.
旅游伦理概念及理论架构引论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夏赞才 《旅游学刊》2003,18(2):30-34
旅游伦理是近年来旅游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旅游伦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伦理概念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在有关的旅游伦理研究文秩基础上,对旅游伦理的概念、旅游伦理的主体、基本问题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讨论,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初步旅游伦理概念和理论框架。旅游伦理是伦理学的应用学科,是关于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学说;旅游伦理主体是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关于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问题;旅游伦理基本理论框架应包括旅游伦理意识、旅游伦理关系和旅游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research model demonstrating tourists’ value-seeking processes through the tourism services and travel experiences of a destination.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tourist happiness is assessed by tourists’ perceived experiences, which are formed by two motivational values: smart tourism technology (STT) and destination value. Despite a large quantity of research attention on destination tourism, the relation between tourists’ destination experience and STT has been less enthusiastically studied.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test an integrated model with attributes of STTs and destination values that contribute to tourists’ life happines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rom a survey of 191 foreign tourists in Seoul, South Korea, indicate that tourists are likely to put more value on what they perceived from their destination travel experiences than what they perceived from their experiences with STT services when they evaluate their overall happines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